:::
《解作》動作偏向扭曲而神經質,舞終卻懸而未決的留下伏筆就結束了。(Dominik Mentzos 攝)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歌劇出發 以舞蹈喧嘩

在柏林看威廉.佛塞作品《解作》

有「舞蹈國王」美譽的編舞大師威廉.佛塞,一月率自己的舞團在柏林演出他二○○三年的作品《解作》,此作靈感來自加拿大著名女詩人安娜.卡森的同名歌劇,但卻非照章搬演,佛塞解讀卡森的文本後用他的語言傳述給舞者,而舞者用身體來詮釋這些文字,再由觀眾以自身的經歷來感受作品。舞作以多語紛呈、聲音實驗來呈現,動作設計也一反佛塞之前的精準漂亮的編舞風格,轉往探索身體的可變性。

有「舞蹈國王」美譽的編舞大師威廉.佛塞,一月率自己的舞團在柏林演出他二○○三年的作品《解作》,此作靈感來自加拿大著名女詩人安娜.卡森的同名歌劇,但卻非照章搬演,佛塞解讀卡森的文本後用他的語言傳述給舞者,而舞者用身體來詮釋這些文字,再由觀眾以自身的經歷來感受作品。舞作以多語紛呈、聲音實驗來呈現,動作設計也一反佛塞之前的精準漂亮的編舞風格,轉往探索身體的可變性。

台灣觀眾對聲名如雷貫耳的世界級編舞大師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應仍印象深刻,他為「法蘭克福芭蕾」(Frankfurt Ballet)所編的《身體協奏曲》Limb's Theorem(1990),曾於二○○六年由「巴伐利亞芭蕾舞團」(Bayerisches Staatsballett)來台演出。今年一月佛塞帶領自立門戶的「佛塞舞團」(The Forsythe Company)(註1),受邀至「柏林藝術節劇院」(Berliner Festspiele)演出《解作》Decreation。佛塞是喬治.巴蘭欽的最佳傳人,舞風以令人炫目的現代芭蕾著稱,而《解作》中煥然一新的肢體風格卻教人無比驚異!

舞蹈國王名實相符

有「舞蹈國王」之譽的佛塞絕不是浪得虛名,他早已交出傲人的成績。佛塞自一九七六年開始編舞迄今,已創作了近一百齣舞作,其作品是全世界各大舞蹈節的常演舞目。從一九八四年擔任「法蘭克福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的二十年間,編創諸多重要作品,諸如《遺失小細節》The Loss of Small Detail,由音樂家湯.威廉斯(Thom Willems)作曲、日本的時尚大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設計服裝,其代表作還有Gaenge(1982)、Artifact(1984)、Impressing the Czar(1988)、A L I E/ NA(C)TION(1992)、Eidos:Telos(1995)、Endless House(1999)、Kammer/Kammer(2000)等。

佛塞曾獲得無以計數的榮譽與獎項,諸如:三次(1988、1998、2004)獲得美國紐約舞蹈「貝西獎」(Bessie)、兩度(1992、1999)獲得倫敦劇院的「勞倫斯奧利佛獎」(Laurence Oliver Award)、美國俄亥俄州的「韋克斯納獎」(Wexner Prize)(2002)、「德國舞蹈獎」(Deutscher Tanzpreis)(2004)以及多次被國際舞評家遴選為「年度編舞家」等之殊榮!除編舞以外,佛塞的卓絕才華也展現在電影、展覽、裝置、出版等,佛塞也是最早使用數位媒體分析肢體、排練的編舞家,除拍過許多舞蹈影片外,他還首創電腦軟體「即興科技」(Improvisation Technologies),此套光碟如同電子影像辭典般,是電腦科技結合舞蹈的一大突破,也是舞蹈史上的重大發明(註2)。

以同名歌劇為創作基點

《解作》之靈感來自加拿大著名女詩人安娜.卡森(Anne Carson)(註3)的同名歌劇,卡森譽滿美加詩壇且屢獲大獎,其詩集《夫之美》The Beauty of the Husband於二○○一年榮獲艾略特詩獎(TS Eliot Prize),是該獎成立九年來首位奪得此獎的女詩人。《解作》是由三部獨幕劇組成的歌劇,分別以西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女詩人莎茀(Sappho)(註4)、中世紀女性作家瑪格麗特.波蕾特(Marguerite Porete)(註5),以及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魏爾(Simone Weil)(註6)等三位女性為主題,卡森偏愛寫詩小說,並以詩來創作此歌劇的台詞。佛塞以卡森的文本為基點,探討情侶間的愛、信任、嫉妒、慾望、私心、自我、歸咎罪過與痛苦難耐的各種衝突等,但舞作並不涉及這三位女性的故事。

《解作》由音樂家大衛.摩洛(David Morrow)作曲,摩洛並以電子琴、電腦音樂做現場演奏。此作沒有大型舞台設計,僅有一架專業攝影機與多把黑椅,演出中攝影師推著大機器在舞台上移動著,攝影師近距離的拍攝舞者的臉或局部身體,同步放映在舞台中央的小螢幕上。在昏暗的燈光下,舞者們陸續進場,多半各做各的動作,呈現多焦點的混雜畫面。舞者們邊說邊跳,台上的對話幾乎不曾間斷過。像似男女爭戰,對話內容除了一般情侶的吵架、謾罵、喧鬧以外,也隱含大量對生命的質疑與譴責,諸如:「是這樣嗎?所有的痛苦與混淆,這就是我們的生命?」、「我恨這一切!」、「整個世界在燃燒!」等,舞者並對麥克風叫囂、呢喃或發出呻吟等怪聲,動作偏向扭曲、神經質,經常激烈地跳至精疲力盡。

令人聯想到政治時事的舞台場景

全場給人混亂吵雜的感受;多位舞者同時進行各自的獨舞或小群舞,對話聲夾帶音量頗高與過繁的現場音樂,加上大型攝影機在舞台中推來推去,極干擾觀眾的視線。在演出進行超過三分之二時,舞者們突然把背幕前的白紙掀開,將大圓桌搬往舞台前緣,所有舞者圍坐圓桌,以不同方式拍手或以一致性的節奏將椅子倒退、前進地移動。一男在桌下點火燒東西,黑煙緩緩地瀰漫圓桌四周,一名女舞者像受難者般在煙霧迷漫的桌上蠕動著,她全身沾染著黑墨像被犧牲的燒焦祭品,影射著污穢的靈魂!這個突如其來的段落,和前面沒有清楚的關連性,雖然台上發生的事件正當精采,但卻懸而未決地留下伏筆就結束了!

「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因佛塞而馳名國際,其貢獻無與倫比,卻因政府補助問題,導致他離開工作二十年的國家出資舞團,成立獨立自主的「佛塞舞團」,在歐洲舞壇掀起了一陣筆伐與鞭撻。《解作》(2003)推出之際,正是他與劇院紛爭浮上檯面時刻,所以許多德國媒體臆測或乾脆明白寫道,此作影射了他私人工作生涯的危機及國際間滿目瘡痍的戰火,因為當時美、英聯合部隊在未經聯合國授權下對伊拉克開戰。雖然佛塞澄清這支舞毫無半點政治火藥味,純粹是攸關愛情種種,但舞終的大圓桌,直接讓人聯想起德國現代舞表現主義先驅庫特.尤斯(Kurt Jooss)之代表作《綠桌》(註7),此舞以現代感的手勢、姿態表現政客在大圓桌的談判,計畫發動戰爭來瓜分世界的陰謀。

佛塞的舞作向來給觀眾的感受是:動作漂亮精確、線條清晰俐落、技巧性極高;早期運用了大量芭蕾動作語彙,中期的創作偏愛抽象肢體動作,但仍不脫芭蕾性的窠臼,這支舞風卻和過往作品迥然不同。佛塞在《解作》中完全地去掉美麗的動作技巧,轉往探索身體的可變性。他在演出後的觀眾座談會裡提到,他要舞者實驗不同肢體、動力與聲音等,例如:臉部的器官或頭、手、身體、腳等部位往不同方向延伸,造成畸型怪異的動作特質;甚至將舞者綑綁,嘗試如何解套或尋找可行性以及無法達成之動作。

多語紛呈要你感受無需理解

《解作》裡的文本、語言、聲音是全作舉足輕重的關鍵,舞者使用多種語言說話、試著玩不同質感聲音、高亢地唱情歌以及在麥克風裡加入特殊音效。當觀眾問佛塞:舞作中攙雜著英、德、法、日語等,無法理解舞者的對話時?佛塞答道:語言如同音樂般,多數的歌劇都是用外語來唱,而人們還是可以欣賞。《解作》原是個歌劇作品,弔詭的是舞者如何唱歌劇?或歌者要怎麼跳舞?將歌劇再創作為舞蹈時更需要變形的過程,佛塞在舞作中鋪陳的複雜結構,使《解作》更為奧秘、難以捉摸,「我要觀眾去感受而不是去理解!」佛塞如是說。

佛塞認為舞蹈是被多重翻譯的創作。他解讀卡森的文本後用他的語言傳述給舞者,而舞者用身體來詮釋這些文字,再由觀眾以自身的經歷來感受作品,經過這層層疊疊的翻譯、再詮釋後,觀眾若要按圖索驥去比照原始文本,幾乎是蕩然無存的。佛塞還對觀眾說了一個的笑話:有次在排練時,他先和舞者們溝通他的想法後再讓舞者即興,其中一位女舞者完全做到了他想表達的內容,事後他卻發現這位女舞者其實不太懂英語。佛塞說:我的自我(ego)翻譯了她的動作。《解作》裡的語言是一種符號、聲音與音樂,是佛塞拆解文字、打破聲音疆界的新探索!

 

 

註:

1. 「佛塞舞團」的網頁為www.theforsythecompany.de。

2. 請參閱《表演藝術》雜誌第92期,筆者文章〈從舞台舞上螢幕〉,p.36-41。

3. 卡森生於一九五○年加拿大,除艾略特詩獎的國際文學獎外,她還以Men in the Off Hours獲得葛理芬詩獎(The Griffin Poetry Prize),並榮獲五十萬美金之「麥克阿瑟獎助金」(MacArthur Fellowship)。首作Glass and God曾進入一九九八年「前鋒詩文學獎」(Forward Prize)的決選名單,第二部作品《紅的自傳》也進入國家書評獎與同年度艾略特詩獎的短名單。

4. 莎茀(西元前630-580)希臘最早最著名女詩人,柏拉圖尊稱她為第十個繆司神。其詩據稱多數是歌誦愛情的熱情艷詩,後世基督教批判她的詩作挑戰了道德法律,在1073年將其詩焚毀,現今所存的詩作不甚完整。

5. 瑪格麗特.波蕾特(1250-1310)中世紀女性作家,因為她的著述《樸素靈魂的反映》The Mirror of Simple Souls,描寫了對上帝的愛,被天主教視為異教徒,在巴黎公共廣場被活活燒死。

6. 西蒙娜.魏爾(1909-1943)是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女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她來自教養高的富裕猶太中產階級家庭,卻放棄教職以親身勞動經驗去感受被壓迫的低層人民苦難。魏爾思想敏銳廣博,一生著述頗豐,可惜英年早逝。存在主義大師卡繆(Albert Camus,1913-1960,於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讚賞魏爾是「我們時代的唯一偉大靈魂!」

7. 庫特.尤斯(1901-1979)出生於德國,1920年在英國拉邦習舞,1924年受聘「明斯特國立劇院」舞蹈總監,1932年創成名作《綠桌》,首創結合古典芭蕾舞和表現主義的現代舞,此作在當年獲巴黎國際編舞比賽首獎。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