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都會博物館做了五十五個樂季,每季都有不少的節目,而且還有不少明星級的音樂家。(大都會博物館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美術館裡聽音樂 表演廳裡辦展覽

紐約藝文場所跨界辦活動

本來去美術館是看圖畫雕塑,上表演廳是聽音樂看表演,是再自然也不過。然而曾幾何時,這個界限愈來愈模糊。在紐約,博物館裡開音樂會,早已經是司空見慣;現在表演廳也不甘示弱,開始利用有限的空間,做起展覽來;而美術館則更進一步,收藏起表演藝術的相關文獻,協助解決表演藝術工作者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歷史記錄保存。

本來去美術館是看圖畫雕塑,上表演廳是聽音樂看表演,是再自然也不過。然而曾幾何時,這個界限愈來愈模糊。在紐約,博物館裡開音樂會,早已經是司空見慣;現在表演廳也不甘示弱,開始利用有限的空間,做起展覽來;而美術館則更進一步,收藏起表演藝術的相關文獻,協助解決表演藝術工作者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歷史記錄保存。

紐約博物館音樂會最著名的,應該是大都會博物館了,已經做了五十五個樂季。大都會不僅在藝術收藏上,是全球三大,開起音樂會也不寒酸。每季都有不少的節目,而且還有不少明星級的音樂家。就拿已接近尾聲的二○○八/○九樂季來說,一共有超過八十場的節目,類型有室內樂、有器樂獨奏、有聲樂、有世界音樂(通常指非西方世界的音樂類型)、演講等。

離大都會不遠的佛列克博物館(The Frick Collection),舉辦音樂會更是已經有七十年的歷史,鋼琴家Andre Schiff、內田光子、聲樂家Kiri Te Kanawa、Peter Pears、凱瑟琳.芭托(Kathleen Battle)、古大提琴家Jordi Savall等,都曾獻藝。

博物館與美術館裡聽音樂會  感受分外特殊

在博物館裡聽音樂會,因為場地特殊,感受自然不一樣。像是佛列克音樂會,就是在佛列克宅邸的音樂間(Music Room)裡,親密的空間、厚厚的窗簾地毯、古色古香的立燈,簡直讓人以為自己是當年佛列克先生的座上賓,享受豪華的下午茶音樂款宴。

大都會博物館則是有好幾個不同的表演場地,除了一個比較正式的音樂廳外,還會適情況需要,運用博物館不同的空間:像是聖誕期間,就會圍繞著中世紀館的聖誕樹;更有的表演是在堂皇的埃及神殿裡,神聖莊嚴之感油然而生。不過因為場地太空曠,回聲難免大一點,對音響效果就不能太強求。

另外一個比較隨意的選擇,是現代美術館(MoMA)夏天的周末音樂會,通常是在中庭的雕塑花園戶外舉行,音樂家在花樹和現代雕塑之間半隱半現,音樂隨鳥聲車聲人聲而來,別有一種情趣。

而古根漢美術館的Work & Process系列是另一種做法,重點不在呈現一套完整的作品,而是剖析創作的起源和過程,通常在表演前會有藝術家現身說法,及即場示範,去年蔡國強的回顧展中,就請到林懷民展演雲門的《風‧影》。

現代藝術原本就有很多跨領域交流的例子,從古根漢館藏基礎的「非客觀藝術」開始,到瑪莎.葛蘭姆—野口勇及約翰.凱吉(John Cage)—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羅伯.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搭配,在在皆顯示平面和表演藝術家可以相輔相成,Work & Process也是建立在這個傳統上。

表演廳裡辦展覽,多與演出團隊有關

在表演藝術廳裡辦展覽,算是比較新的趨勢,而且主要是以展示相關表演場地及團體的歷史為主,像是紐約市立芭蕾、紐約市歌劇團、New York City Center都會在演出季中展出歷史照片,卡內基音樂廳也有個小型歷史展廳。但是有些表演廳由此出發,擴大展覽的範疇,卡內基音樂廳就做過不少主題式的音樂展覽,紐約愛樂兩年前也曾展出托斯卡尼尼的藝術收藏。林肯中心每年夏天的戶外藝術節期間,都會開放Avery Fisher Hall的北側走廊,給社區團體做展覽,紐約的「美華藝術協會」就是受益者之一。

大多數表演廳對於展覽部分,都不會太過強調,這或許是因為不願搶了表演節目的風頭,也可能是因為有的展覽,其實是當做建築裝飾的一部分,就像歐洲很多古老的劇院,會有名家的雕塑或油畫,是再自然不過。但是大都會歌劇院的經理葛爾柏(Peter Gelb)上任後,很高調地宣佈在戲院北側闢出一個藝廊,還請了策展人,其展品通常與演出季搭配,例如最近就是配合華格納的《指環》,從大都會博物館借來AnselmKiefer的十二幅《指環》水彩畫。反諷的是,葛爾柏最近也因為傳出抵押了夏卡爾(Marc Chagall)專門為大都會所做的壁畫而備受批評,透露出他把藝術當商品行銷的理念。

有趣的是,表演廳雖然呈現表演藝術,卻很少能收藏表演藝術的文獻,這個工作只好落回到博物館身上。在紐約最重要的表演藝術文獻收藏機構,首推在林肯中心裡的表演藝術圖書館,舉凡音樂、戲劇、舞蹈,劇照、草圖、模型、錄音、錄影、書信日記都有,而且還在不斷擴充。

現代美術館也剛剛宣佈,為加強對表演藝術的研究收藏,不但把多媒體部門改名為多媒體和表演藝術部門,還會在接下來兩年內,展出過去的表演藝術文獻,或重現歷史性的表演。摩根(Morgan)圖書館也馬上要推出一個與舞台設計有關的展覽。表演藝術的保存,如果得博物館之力,對創作者和演出者都是很有價值的。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