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計劃興建「廣深港鐵路」,並將總站設在西九文化區,從而讓造價由原來的四百億暴升至七百億港幣,更要犧牲原來與世無爭的一條新界村落「菜園村」數百村民的家園。官方認為是有利於西九文化區未來的文化藝術發展,鐵路將帶來更多的觀眾;但表面上受惠的香港文化界卻站出來反對,直指其邏輯思維本末倒置。
十一月底,香港文化界發起「請不要以『文化』之名建高鐵、拆家園!」運動,一呼百應。文化跟興建鐵路、拆毀家園是如何被扯上關係的?
事緣香港文化界在過去十年,一再呼籲要規劃好「西九文化區」,不能只蓋能一天容納三萬觀眾的「文化硬體」,更必須有相應的「文化軟體」配合,包括各種展示與演出「內容」、培養香港觀眾、加強藝術教育、支持本土藝術家等等。
只是,香港政府一直避而不談,但政務司長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卻透過內地媒體回應文化界指:「我經常和香港文化界的人士說,如果你們認為西九文化區的觀眾只是香港的七百萬市民,就大錯特錯,發展眼光太短淺。請你們放眼遠看,將來廣深港鐵路開通後,廣州來香港只是四十八分鐘,每十分鐘就有一趟火車,從車程上看與從香港沙田、大埔、荃灣(新界地區)到香港市區,基本上沒大差別,因此我們的觀眾群至少是廣東加香港,大約六千萬居民。」(《南方都市報》A22,深圳讀本2009-04-28)
文化界直指官方思維本末倒置
唐司長所指的廣深港鐵路,即近月備受爭議的高鐵基建項目,因建議將總站設於西九文化區,造價由原來的四百億暴升至七百億港幣(近三千億台幣,約整個台灣風災重建撥款的兩倍多。)工程影響所及,更要犧牲原來與世無爭的一條新界村落「菜園村」數百村民的家園。司長對未來西九文化區的想像,是認為只要有高鐵引進廣州跟珠三角的有錢觀眾,就能撐起整個西九文化區,從而惠及香港本土文化界;若沒有高鐵、若其總站不設於西九,西九文化區就會變成「孤島」;高鐵跟香港文化界的關係,唇亡齒寒。
作為表面上受惠的香港文化界卻站出來反對高鐵,直指其邏輯思維本末倒置。首先,光靠中國內地觀眾支持西九文化區對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不單沒有幫助,結果亦必如迪士尼樂園般承受重大耗損;且中國內地的主要城市已在快速發展自己的文化區,高鐵建成之日,亦是香港及國際旅客前往內地欣賞節目之時;何況將高鐵總站設於西九,必須徵用文化區內四分之一的土地,限制了文化區的文化設施建設。此外,香港文化界也不能接受政府以文化之名逼遷菜園村居民,影響西九周邊地區的社區發展,甚或因工程破壞新界農民耕作的地下水源。香港文化藝術界一直強調,西九文化區必須以香港本土藝術發展及觀眾為主,一個成功的文化區、具視野的文化發展,該重視本土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及觀眾培養,更需要一個長遠的文化政策及文化局來支持,方能建立起富當地特色的文化藝術生態。而在文化界提出反對之聲的同時,民間的專業團體亦已提出數個替代性的高鐵方案,建議把總站設在新界,大幅減少興建費用以及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文化不光是票房,是讓全民支持參與的永續事業
西九文化區作為當代城市文化藝術發展的案例,無論從區內硬體規劃、區外社區發展,以及文化藝術內容與人才的軟體拓展等面向,都具有多重研究及參考意義。十一月中,倫敦奧運籌辦委員會高級文化顧問Francesca Hegyi在香港一次有關觀眾拓展的座談會上,分享其於二○○五年剛上任時就「文化奧運計畫」所進行的民間諮詢:她跟同事花了半年時間,每天於倫敦及未來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居民面談,或在咖啡店,或在公園,沒有預設約見,面對面跟來自不同階層的陌生市民聊天,了解市民對奧林匹克文化項目的期望與需要;之後,團隊花了三個月閉門整理出「文化奧運計畫」的藍圖及項目規劃,再向當地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及機構展開面對面的諮詢討論,釐定拓展部署及執行細則。
香港的文化藝術工作者經歷後金融海嘯的文化寒冬,全年票房皆強差人意的情況下,仍在提醒急於發展文化硬體的主事者:文化項目,是讓本地文化藝術得以發展,推動一地市民、全城上下同心支持參與的永續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