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舞台版《鹿鼎記》 無厘頭笑翻全場--

迎合市場口味,上海話劇團巧演金庸封刀經典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鹿鼎記》,被上海話劇團搬上舞台,雖然這部小說本就充滿喜劇內容,但在編劇甯財神與導演何念的海派風格加持下,舞台版更為搞笑無厘頭,在中國內地演出超過百場的該戲,甚至曾打出「開演三十分鐘內覺得不好笑,可免費退票」的文案噱頭。到底海式喜劇多好笑,但到劇場見真章!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鹿鼎記》,被上海話劇團搬上舞台,雖然這部小說本就充滿喜劇內容,但在編劇甯財神與導演何念的海派風格加持下,舞台版更為搞笑無厘頭,在中國內地演出超過百場的該戲,甚至曾打出「開演三十分鐘內覺得不好笑,可免費退票」的文案噱頭。到底海式喜劇多好笑,但到劇場見真章!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鹿鼎記》

7/8~10  19:30  台北國父紀念館

7/11  14:30  台北國父紀念館

7/14~15  19:30  台中中興堂

INFO  02-25772568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刀」之作,小說中的主角韋小寶出身中下階層,卻與皇帝成為莫逆之交,還坐擁七位妻妾,喜劇化的內容深受讀者共鳴,成為金庸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經典。正因為《鹿鼎記》特色鮮明風格獨具,改編的電影、電視、廣播劇乃至線上遊戲,層出不窮,中港台三地多位影視紅星成功飾演韋小寶,在華人地區獲得廣大回響。二○○八年,上海話劇團的年輕導演何念突發奇想,以無厘頭的喜劇手法,將《鹿鼎記》這部長篇鉅作搬上舞台,首演至今,在中國各大城市三度巡迴,演出超過百場,幾乎場場滿座,反應熱烈。繼前年的《秀才與劊子手》,上海話劇團將帶著這齣引起內地熱潮的舞台劇《鹿鼎記》再度登台,要讓台灣觀眾感受海派話劇不同於京派話劇的青春時尚風貌。

輕鬆搞笑,要讓書迷再度愛上《鹿鼎記》

《鹿鼎記》由編劇甯財神與導演何念這對海派話劇的黃金組合共同創作。整部戲從韋小寶偶遇陳近南加入天地會開始,描繪韋小寶自入宮之後,與康熙交好,助康熙殺鰲拜、滅邪教等情節,通篇著重於韋小寶的俠義情懷。劇中隨處可見充滿娛樂效果的Kuso橋段,許多搞笑的點子都是演員們在排練場即興發展而成,如一開場,台上便突然傳來「眼保健操現在開始」的聲音,幾位清朝元老人物竟集體做起了視力保健操。皇宮女眷出現時伴隨著電視劇「金枝慾孽」的音樂,皇上被鰲拜操縱時提線木偶的造型,韋小寶藏身櫃中時魔術的運用……。全劇以笑鬧取樂為訴求,語言古今交雜,拼裝歌舞劇、電子特效、嘻哈音樂等不同元素,開拓了寫實主義戲劇之外的另一條路,該劇在中國的巡演時,甚至標榜「開演三十分鐘內覺得不好笑,可免費退票」的文案噱頭。

「我想以輕鬆喜感的方式讓所有小說迷、電視迷都再度愛上它!」一九八○年出生的導演何念,是中國近年崛起的劇場新銳導演,擅於處理喜劇形式,至今累積《武林外傳》、《羅密歐與祝英台》等十多部作品,叫好又叫座,中國媒體因此還封他為「票房蜜糖」。「金庸小說很受歡迎,很多人一定都有上課時偷偷在桌底藏金庸小說翻看的經驗,那是我大學時代很深刻的回憶!當我開始導戲,我就忒想將金庸的故事搬上舞台。」儘管已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鹿鼎記》版本,何念認為:「說故事不是我的主要方向,因為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重點是要以什麼方式去說,才能讓已經知道這故事的人能夠重新看待這故事。」

在劇本的處理上,編劇甯財神從《鹿鼎記》原著切割出一條以韋小寶、康熙皇帝、陳近南三個男人為主的劇情主軸,留下了「離開麗春院」、「結識建寧和康熙」、「擒鰲拜」、「炮轟神龍島」等幾段情節。韋小寶的七個老婆就在取捨下,只剩和康熙關係緊密並性格鮮明的建寧公主一人,但也不排除在續集裡處理感情這條線。何念說:「這個故事本身很完整,所以最難的部分在於篩選橋段。韋小寶雖然是小人物,但他對兄弟、對師父的認真情感很動人的。我在劇中想讓觀眾看見的是他的俠義、友情、矛盾,因此聚焦三個男人之間的情義糾葛!」

關注當下,海派話劇幽默探議題

近年,中國經濟的快速起飛,在寬裕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水準下,現代人在都會生活的互動和關係,成為大陸原創戲劇的關心議題。何念認為,現在中國的舞台劇目走向以「關注當下」為主,「大多探討婚姻、愛情觀、失業、中年危機、移民城市生活追求等當下發生的社會現象,貼近人民生活問題。」喜劇在上海廣受歡迎,何念說,除了上海人不想有壓力,可能還有其深層理由,因為說道理大家不想聽,用幽默的方式表達,拐彎抹角地,就順了。身為國家劇團,上海話劇團(上話)的演出題材貼近大眾口味,票房經常是一票難求。然而內地對文化審查仍然嚴格把關,上話在作品開發上並非沒有疑慮。何念認為,作舞台劇的空間越來越小,很多爭議性的題材都有限制,特別是顛覆國家、不符主流價值觀、宗教問題等三大禁忌,絕對不能碰。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海派話劇  放下國仇家恨 貼近生活愛情

一九五○年代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先後成立,都由專演抗戰戲的成員組成,戲碼以傳統寫實居多,分列北南兩大戲劇重鎮;然而一九七○年代末改革開放後,北京和上海的不同性格,終讓兩者有迥異發展。相對於北京的以傳統為傲,上海的外放、商業個性,在改革開放後充分凸顯。一九八○年代影劇文化大量進入,對外來事物接收最快的上海人口味驟轉,劇院漸漸門可羅雀。上海人藝意識到這個危機,開始走上改革之路。

一九九五年,上海人藝和上海青年話劇團合併,誕生了上海話劇團,開始積極摸索觀眾口味做新戲。拋開舊戲的歷史恩怨、國仇家恨,上海人重視的是弄堂生活、職場現實,不痛的愛情和沖淡緊張的笑料也是必備。上話終於慢慢經營出三大賣座的商業戲劇種類:白領戲劇、城市喜劇,以及克莉絲蒂推理劇系列。十五年下來,前身是上海人藝的上話,已與北京人藝走出不同風貌。當北京人藝仍以《茶館》、《天下第一樓》等經典傲立不搖,上話長紅的票房,靠的是不停推出青春活潑的話題新戲。(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