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中舞團「小」系列的第三號作品,剛好就是三個「小」推疊起來的《尛》,也剛好是三個熟男:編舞家林文中、藝術家姚瑞中及劇場導演李建常一起玩積木玩出來的微型劇場舞作。演出中,舞者不斷玩著圓柱體與方體的積木,將積木化為船隻、河流、街景、走秀台、機器人等等,童趣與人性化的自然動作隨之而出,舞作充滿日常性、幽默與想像力。
林文中舞團《尛》
9/23~25 19:30
9/25~26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25339875
三個小,疊成一個「尛」,音唸ㄇㄚˊ。放在林文中舞團的微型劇場脈絡,從第一號作品《小》,到第二號的《情歌》,第三號舞作《尛》不禁引人遐思:這回的創作為什麼是「三小」?事實上,《尛》真的是由三個小卻不小的咖共同創作,舞團藝術總監林文中邀來廢墟美學創建者姚瑞中及劇場鬼才李建常一齊創意發想,林文中編舞,姚瑞中造景、李建常打燈,三位熟男排列積木嬉玩變成冏男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小空間中的童真遊戲
「《尛》回到童真、單純、更純粹的一面。」林文中說。童年時看書,檯燈的光打在桌片上,你玩筆、玩橡皮擦,物體和影子便產生各種型態,那型態勾動感受和情感。放到舞台上,人既像物體,但人是軟性的,人會流汗、會動作,當人拉牽移動扛頂放大的積木,激起的想像可以是一列列螞蟻,也可以是走路搬運工。
積木成為舞台空間的重要元素,以圓柱體與方體為主,舞者在其間彷若身處廢墟。這三咖從玩姚瑞中女兒的積木開始,玩出了佈景、燈光、和舞蹈的創思。積木不僅切割舞台,讓舞者在三公尺乘以四公尺的範圍內舞動;積木更在舞台上不斷地移動,舞者在動作間搬移推拉積木,於是積木成了船隻、河流、街景、走秀台、機器人、飛機等等。音樂方面選用巴赫《平均律》,讓音樂降低複雜度而趨於純粹,以舞蹈和幾何營造出變化高潮。
《尛》的舞蹈穿梭於詩意的時間長河。四個舞段中例如〈公仔有影嘸〉,公仔是人的寄託、幻想、投射的影子,因此這段大玩物體與影子的關連,而由「人」來扮演影子,舞者與舞者在積木上下互相映射出幾何關係。但影子是晃動的,所以舞者身體呈現搖擺的質感。〈刻痕〉描繪城市的脈動、街景中的人,像是身在都市環境中而靜觀其流動變化。積木切割出局限的空間,交叉路口行人穿梭,他們在圓洞中動作有如幽微的內心活動……。〈時間的河流〉將舞台意象由划船、河流、洪水沖走,到生死循環,此時積木排列成時鐘與指針,時鐘搖擺,童年回憶湧現。〈迴曳loop〉讓同樣音樂連續播放三次,三拍子迴旋中詮釋一男二女的關係,視覺感與抒情性強。
玩積木玩出生活之舞
這齣舞作在光影搖擺、聲音迴盪中,勾動關於童年與夢境的遐想、重組、與堆疊(「尛」字的涵義)。林文中說回到純粹的作品即是「能不要什麼就不要什麼」,簡單一點,有如「數位時代中的錄音帶或者AV端子」,而用最少的元素講出最多的內涵。舞蹈動作則是自然而不刻意地長出,「真的是在玩積木!」林文中說。在一段段舞句中玩積木,童趣與人性化的自然動作隨之而出,舞作充滿日常性、幽默與想像力。例如舞者搬運積木好比舞龍舞獅,而拖拉或推移太重的積木則像操作割草機,林文中由自身經驗、常人眼光、甚至漫畫中擷取更貼近生活的舞蹈元素。
問林文中,為什麼堅持要做「小」系列、持續在框架中舞蹈?他說:「依然覺得不自由、被綁住吧!」這種局限感來自於台灣的表演藝術體制環境。然而是否能活得更瀟灑一點呢?他從童真趣味中,發現了自由和生命力,跟著意識直覺,跟著身體直覺,廢墟與框架之中仍可找到屬於自己的遊戲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