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許斌

發表文章 54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張慧慧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馬水龍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老謝世期待新秀 鼓勵創作更須給予機會

    現象2:哲人已遠,作曲家後繼可有人?

    今年作曲界最令人哀傷的,莫過於兩位作曲大師蕭泰然與馬水龍的先後離世,他們一生積累的璀璨傑作令後人緬懷,但同時也讓人期待後繼有人。回頭看國內的創作鼓勵機制,有樂團的委約創作,也有作曲比賽,及設定主題的徵曲活動,而國樂界在這方面的努力,也是積極蓬勃、有目共睹。但打造一個穩定的平台,讓年輕作曲家被看見,應是公部門需用心努力的目標。

    文字|李秋玫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話題追蹤 Follow-ups

    Play Different! 朝24小時不打烊劇場邁進

    甫於去年十月中宣布接任台北第二個國家級劇場臺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的資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本著多年的劇場工作經驗,腦中已經畫出許多新劇院的未來藍圖,他期待臺北藝術中心要玩出不一樣的定位,從外型到內涵都很「潮」,打破「只在週末,只演午、晚場」的一般模式,在劇場提供不一樣的特色美食,要推出讓年輕人、貴婦,都「揪團」參與的演出。

    文字|朱安如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金枝演社資深演員 施冬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金枝演社資深演員

    施冬麟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看金枝演社的戲,他力道十足的演出總是讓人印象深刻施冬麟,這位一身流浪氣息的粗獷演員,卻有著極其清醒、敏銳的靈魂,深切地相信,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以獨角戲《王子》再度挑戰哈姆雷特一角,施冬麟說:「這齣戲是我的投射,與哈姆雷特糾纏許久的很大原因是,我非常認同他看待世界的眼光。」

    文字|張慧慧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阮劇團主要成員:(左起)盧志杰、汪兆謙、林靖雯。
    特別企畫 Feature 阮劇團

    學子返「嘉」 體會純粹的美好

    一群出外學子在學習戲劇之後,回返故鄉播灑戲劇種籽這就是阮劇團,嘉義地區的第一個現代劇團,堅持「讓嘉義人也有戲可看、讓外縣市的人也有到嘉義看戲的選擇。」他們在摸索跌撞後站穩腳步,成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駐館團隊,每年舉辦「草草藝術節」讓更多人上台演戲、接觸藝術;今年起,他們又開始了「藝文播種」與「劇本農場」雙計畫,耕耘土地與創作

    文字|陶維均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周先生舞團藝術總監周書毅。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先生與舞者們

    均勻「換氣」 保持有機

    「周先生與舞者們」是編舞家周書毅與舞者老友們一起成立的舞團,周書毅沒有為舞團設定多麼遠大的目標理想,他只是為當下想做的事推動了計畫,如到各地日常空間演出推廣舞蹈的「舞蹈旅行計畫」、為年輕編舞家打造了固定發表平台「下一個編舞計畫」。經費雖然不足,但周書毅說問題不在錢,而是「決心在哪裡?」。

    文字|李晏如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羅北安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暨綠光劇團團長

    羅北安 樂上舞台 變身超級賽亞人

    總是瞇瞇眼、哈哈笑、體態如大熊的羅北安,是大眾熟悉的電視劇裡的「爸爸」,三月又要登上舞台,演出綠光劇團台灣文學劇場系列的《單身溫度》。雖是綠光團長,但在辦公室裡沒有座位,「我可以一天十六個小時都在演戲,但不要規定我每週哪天哪時要幹嘛。」酷愛演戲的他,面對演戲的那種心跳感與心動感,就像是初戀時刻!

    文字|汪宜儒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梅田宏明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編舞家

    梅田宏明 身體訊息強大 舞蹈魅力無窮

    二○○九年來台演出《碎拍漸境》與《格局N次方》兩支獨舞作品,梅田宏明以充滿科技感的舞台燈光與簡潔有力的肢體吸引了台灣舞迷的目光。大學時主修攝影的他,為了尋找可以把自己也融入作品之中的表現形式而選擇了舞蹈,他說:「舞蹈的魅力實在超乎想像之外,它所擁有的訊息量非常大,雖然舞蹈以外我也有試著進行其他的藝術創作,但因為身體本身所擁有的訊息量實在太巨大,所以創作上我還是會以舞蹈為主。」

    文字|李建隆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在舞台側的斯建華
    幕後群像

    預算內為導演圓夢 舞台上保證安全

    舞台技術指導,一般稱為TD,即Technical Director,說是技術指導,其實工作包山包海,在舞台「從零到有再到零」的過程中,所有關於舞台技術的工作事務,包括人、事、經費、時間等掌控,都算在TD負責範圍內。要搞定這麼多事,非多年歷練不能成。資深TD斯建華說:「十年只是成為一個TD的基礎,還不見得是成熟的TD。我做了十六、七年,對自己的工作,才覺得差不多有七、八成的把握。」

    文字|朱安如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鍾耀光與佑斯特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爐沉香 讓東方巧遇西方

    兩位作曲家都非出生在台灣,卻跟這片土地有特殊的情感;他們兼具作曲與指揮身分、也都有過一樣的故事。一個是來自德國的NSO駐團作曲家佑斯特(Christian Jost),一個是出生香港的北市國團長鍾耀光。 在兩廳院製作《落葉.傾城.張愛玲》中,佑斯特從張愛玲的短詩〈落葉的愛〉與短篇小說《心經》出發寫作歌劇,鍾耀光則將背景同樣在香港的《傾城之戀》化為樂章。 兩個音樂家,因張愛玲的文學而相遇,並各自迸發出不同火花。

    文字|李秋玫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尤子澤正在設置麥克風。
    幕後群像

    寂寞的聆聽 為這個世代留聲

    為國家交響樂團等團隊擔綱現場錄音多年的尤子澤,說現場錄音就像「辦一場婚宴」,他最早到、最晚走,時間壓力也很大。而「樂團是活的!錄音也是活的!」他強調每一場錄音都沒有既定的規則,樂團位置的前後、高低,不同樂曲所需的人數不同等,指揮會在每場音樂會調整樂團狀況,他必須繃緊神經,確認混音後製該怎麼處理,「多聽、多想、多看。」尤子澤如是說。

    文字|許雁婷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許斌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傳統戲曲導演

    李小平 自尋出路的遲到青春期

    從科班學花臉的京劇明日之星到無法上台轉入幕後當「管事」,從完全浸潤京劇圈子到接觸現代劇場、回頭灌注戲曲新創生命,李小平的人生跌宕,更勝戲劇。他說話時,不平焦燥的神情,像是個青春反叛期的小男生,「前陣子我高一的兒子開始反叛期了,我才想到,我好像根本沒有青春反叛過。」李小平的青春期晚了點,他的戲既是創意,也是反叛,這一路從懷疑、抗拒到重生更是一個自我追尋的過程。

    文字|李岳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周書毅與舞者們試圖展開舞蹈和建築的對話,對話裡卻盡是時間的話題。
    演出評論 Review

    多重的時間與缺席的空間

    結尾,舞者舉著一塊塊不規則的鏡子,讓觀眾透過鏡子看見自己在現場被切割成碎片的樣子,於是舞蹈的主題從歷史和時間,轉換為現場和空間。我們知道,整支舞蹈皆因中山堂光復廳這處空間而起,所以談論空間不但沒有離題,反而是回歸正題,不過未免也回得太晚了。

    文字|郭亮廷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蘇文琪全身極為細微的脈動,把建立在動作與速度之間的時間性上,竟是可以一秒一秒地將之剝露。(許斌 攝)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顯身」的召喚儀式

    《身體輿圖》是一場以詩的比喻來完成「顯身」的召喚儀式,因此沒有故事卻能深具意味地將肉體中埋藏的記憶史,如一段刻印在她的皮膚上、甚而自己也無法閱讀的「象形文字」,它又像一塊傷跡殘留於她的靈肉,只有在凝視中才會令人隱隱作痛。

    文字|王墨林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演員扮演躺在運輸帶上的待宰豬隻,不斷演現屠宰之前的末路時光。(許斌 攝)
    演出評論 Review

    飢餓的肉體性

    小說中人吃人的語言敘述,在經歷將近一百年以後,演繹於劇場,通過吶喊、噬咬、互相推擠等動作堆砌出飢餓的肉體性,剝去顯性的歷史、社會背景,帶出「現代」敗壞腐朽的意味,或說原來「現代」就是一具具的飢餓肉身構築出來的,而文明終究也不過是調度隱藏、拒斥與排除的技術所棚搭出來的。

    文字|薛西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劇作家以一個現實連結夢境的循環敘事,說明了「拉提琴」現象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許斌 攝)
    演出評論 Review

    讓人無法逃離的嘶啞琴音?

    動人之處,在於劇作家的失落、憤怒、和困惑,在於他是一個以說故事為業的人,卻被迫要在一個故事已經不再有任何意義的時代中,繼續努力說著故事,並且抱著一點點引起閱聽者興趣的希望,只是,他卻又擺脫不掉身後如背後靈一樣緊隨的提琴手。

    文字|陳正熙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扮成母親形象的黃大旺(後),在鄭志忠躲在紙箱中逃出時,對他猛砸雞蛋。(許斌 攝)
    演出評論 Review

    這執拗又矛盾的「巨人」!

    編導先以假性的親子關係,譬喻政治與政權的手段,觀眾原以為的「天倫夢覺」,卻其實是沉淪且陰暗的同志情態。主角的反逆,讓人以為是忍無可忍的革命,男人和男人的苟且,原來是反諷政治的勾結;這「以退為進」的導演概念,成功地在劇末翻轉了全劇一直以來戲劇動作的表相。

    文字|傅裕惠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京劇武生

    戴立吾 半生緣一身功 只嘆知音難求

    雖然是頗具知名度的台灣新一代京劇武生,戴立吾的表演生涯卻不如表面亮麗,大環境的限制,讓武生武丑行當的發展未來晦暗難明。雖然也演過電影電視,但他終究還是希望能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戴立吾說:「我學了一輩子的戲,我會的就是這個,即便大環境不盡人意,但我最有成就感的仍是在大舞台上,即便觀眾愈來愈少,只要有人懂戲,懂我哪裡唱得好,哪裡唱得不好,我就滿足了。」

    文字|李岳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我就站在紅場,我還在思索著謎般的生命,我究竟要走到那裡?
    歐洲人文筆記

    掀開一個俄羅斯娃娃

    幾年前在巴黎認識的娜塔莎,一個優雅有教養的中年婦人,她常常因思家而淚落滿面,問她到底為什麼?她說妳不是俄國人你不會明白什麼叫思鄉,無論你多恨那裡,你的心注定跟那個民族綁在一起,逃也逃不掉。霍洛維茲五十年後回到莫斯科的那場演奏會都是誰去?我不得不想起那場演奏會,以及CD上琴聲停止後的咳嗽聲。我不得不想起波修瓦,今天晚上又是誰去看昂貴的芭蕾?

    文字|陳玉慧
    第154期 / 2005年10月號
  • 梁小衛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聲音表演家

    梁小衛 任性自在 即興人生一場

    常常在黎煥雄執導的幾米音樂劇中、以聲音令人驚豔的梁小衛,是香港知名的聲音表演者,縱橫劇場、音樂會、舞蹈劇場等等舞台。即將再度扮演音樂劇《地下鐵》中媽媽一角的她,擅長即興演出,人生也過得即興,總是說:「我是不小心進入這個圈子,不小心喜歡上音樂的。」

    文字|萬金油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