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治療被定義為「一種心理治療,使用動作進行情緒、認知和生理的個人整合過程。」舞蹈治療開啟個案自我身心狀態的敏銳覺察,對自我開放的程度影響治療的成效。舞蹈治療師以啟發與引導的方式,透過口語或肢體動作協助個案或團體成員。參與者藉著肆意地舞動身體,「體察」身體慣性動作的轉變、「覺察」內在的潛意識,進而面對與解決個人內在的衝突與不安。
大眾對「舞蹈治療」這個名詞一定充滿疑惑,聽過芭蕾舞、現代舞、街舞、爵士舞、國標舞、肚皮舞與佛朗明哥舞等等。但是「什麼是舞蹈治療?」舞蹈如何達到治療的效果?
舞蹈治療(Dance/movement Therapy)始於一九四○年代的歐美。一九四二年美國舞蹈教師瑪莉安.雀絲(Marian Chace)受到聖.伊莉莎白醫院(St. Elizabeth Hospital)心理學家的邀請,以創造性舞蹈幫助二次大戰時期退役軍人,走出陰霾、紓解創傷的情緒,成為全球首位舞蹈治療師。一九六六年,美國舞蹈治療協會成立,發展至今成為一門結合心理諮商與舞蹈/身體動作為媒介的專業學門。舞蹈治療以自由解放精神的美國現代舞、拉邦動作分析與佛洛伊德、榮格等精神分析為基礎理論。一九九五年美國舞蹈治療協會(ADTA)重新定義舞蹈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使用動作進行情緒、認知和生理的個人整合過程。」
從事舞蹈治療 不一定要「很會跳舞」
目前台灣僅有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與台安醫院的「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聘有專屬舞蹈治療師。二○○二年,在輔仁大學心理系李宗芹副教授號召下,「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成立。協會主要在推廣身心成長課程,同時協助醫療院所從事舞蹈治療。
一般而言,舞蹈治療師大多有舞蹈或心理諮商的背景,但仍以舞者佔多數。舞蹈治療師一定要「很會跳舞嗎?」答案是否定的。台安醫院的楊琇玲便是一例,她說:「我天生喜歡跳舞,是會自然舞動的那種人。或許是我對人的心理很感興趣,也或許是過去學特殊外文的關係,我發現語言本身有限制。簡單來說:我說的快樂和妳感受到的快樂是一樣的嗎?這之間一定有落差。」她又是如何走進這一行呢?「在美國的訓練著重於培養一位臨床的工作者,我們學校走動力取向,背後有許多心理(諮商)的訓練與如何用動作介入的技巧。當時在成人精神科實習,學生畢業都要經過認證成為有執照的舞蹈治療師。」
現職恩主公醫院精神科日間病房兼任舞蹈治療師,也是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理事的姜愛玲,原是修習圖像傳播,但因為小時候喜歡跳舞,於二○○三年,接觸社區大學的舞蹈治療工作坊之後,便開始積極進修國內外相關課程。
透過舞動 發掘身體感官與動作背後的內在潛意識
某些心理學者認為「身體是我們另一個潛意識,外顯的身體動作來自內在心理狀態的投射」。舞蹈治療的目的,在發掘身體感官與動作背後的內在潛意識,提升個案對自我的認知,將人生決定權握在自己手中。
舞蹈治療開啟個案自我身心狀態的敏銳覺察,對自我開放的程度影響治療的成效。舞蹈治療師以啟發與引導的方式,透過口語或肢體動作協助個案或團體成員。參與者藉著肆意地舞動身體,「體察」身體慣性動作的轉變、「覺察」內在的潛意識,進而面對與解決個人內在的衝突與不安。李宗芹在《傾聽身體之歌》書中提到:「舞蹈治療視『覺察』為身體和思想、心靈的對話,藉由身體動作的擴展和體會,進而對自我有更深的了解。」
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員洪瑩慧,以專職二十多年的經驗說:「由美國舞蹈治療協會的觀點來看,舞蹈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個方法。」她坦言,在他們邀請李宗芹前來療養院教授「舞蹈治療」前,是以「過去」舞蹈專科的經驗,來帶領院內精神疾病患者舞動身體,雖然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方法,但效果依然顯著。之後,她一頭栽入舞蹈治療的專業領域重新學習。
她提到最近主持受暴女性團體工作坊中的奇異經驗。「我們有一個外籍配偶,來台灣十五年了,每次上課都說她身體很不好心臟有問題。有天,她說醫院診斷出子宮內長了水瘤。直至課程接近尾聲時,她興奮地告訴我們:『呵~老師!我子宮內那個水瘤消失了。』我問她,妳上這個課和妳的那個(水瘤)『消失』有什麼樣的關係?她說,每次透過重新接納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身體對話,她發現自己其實是很有力量的。原來她的手是有力量可以保護自己,這十幾年受先生家暴還是能夠撐過來。……」
透過團體討論後,洪瑩慧會引導學員重新覺察自己身體。「受虐的人通常沒有能力做選擇,被暴力對待的同時,她們與自己身體的關係變得很疏離,透過對自我身體重新的認識,這中間有很多很感人的過程,自己的力量會藉由探索身體慢慢出現,她就有力量做選擇,這為她們帶來很大的改變。」長年受暴的婦女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這也影響了生理的健康。在舞蹈治療的身心分享與情緒釋放過程中,個案通常能從中產生看待事件的新觀點,因而獲得重生的力量。
自我成長 找到內在的開闊天空
台大醫院精神部身心醫學科的王浩威醫師則表示:「心理治療是一種『談話治療』(Talking Cure),然而,事實上語言有它的限制。況且,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個人細膩的感受、察覺藉談話的方式表達出來,尤其是兒童、青少年和男性。即使語言可以達到,許多隱藏在我們潛意識、不容易察覺,或者語言(為媒介)不是這麼快就能夠達到(治療目標)。」
站在精神科醫師臨床的經驗,王浩威說:「當我面對個案的時候,一開始是危機處理、與他/她交談,待危機解除,如要處理更深層的部分,便要思考加入其他治療的方式進來。」依照個案的特質,醫師會選擇一種或數種適切的療法加入協助治療。
台安醫院的「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就是以整合性的醫療方式,結合音樂、戲劇、美術與舞蹈等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s Therapy)專業,協同心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協助個案達到「治療目標」。該院舞蹈治療師楊琇玲說:「舞蹈治療有個很美的地方就是『不以診斷看人』。其實每個人都帶著過去的經驗進來,但是我們都把他/她當成一個完整的人看待。過去的故事或身心創傷的影響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身體承載生命所有的經驗,那麼包含我的姿勢與天生氣質等都包含在我的故事裡面。我如何整合這些部分繼續往前走?這才是我與個案需要關注的。」
王浩威認為舞蹈治療通常比較傾向自我成長課程:「我們會鼓勵個案去做更多不同身體的嘗試。」就自閉症患者而言,透過活動感受身體的經驗,不僅增加自閉症患者自我範圍的擴大,也接收更多身體感官的經驗。姜愛玲說「某些自閉症小孩的身體界限不明顯,容易造成他人的困擾。治療師會在課程中設計遊戲,將呼拉圈直立在地上,讓小孩以不碰觸到呼拉圈的方式穿過,藉此增進他們身體的表達能力、身體覺察和身體界線(釐清)。」
在強大的生活壓力下,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失眠、食慾不振、精神無法集中、急躁不安的情緒,大人有大人的煩惱,小孩有小孩的憂慮,都會罹患心理疾病、情緒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精神疾患大增。目前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的個案多來自醫生轉介,對象多以兒童治療為主,在早療觀念日漸普及下,對於非主流的治療方式也廣為家長接受,再者就是青少年與成人這個族群,多為飲食疾患居多,當然也有些是自己發現問題來上課,多偏向情緒的問題。在現今的精神醫療體系中,有越來越多精神科醫師邀請「舞蹈治療師」,協助個案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重拾正常的生活步調。
參考書目:李宗芹(2001)《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