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婆羅多》出自印度偉大的神話史詩,在法國劇作家尚-克勞德.卡里耶爾(Jean-Claude Carriere)的改編下轉化為舞台上豐富多姿、演出可長達八小時的精采劇本,而在此次北藝大戲劇學院的演出中,則聚焦在兩個家族之間的俱盧野會戰。在篇幅限制下,大幅度更改刪減,以大戰始末為始末,不拘於故事的情節,而力圖傳達史詩之精神——經歷慾望而超越慾望。
北藝大戲劇學院《摩訶婆羅多》
2010/12/10~12 19:00 12/12 13:30
2010/12/16~18 19:00 12/19 13:30
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INFO 02-28938772
描繪兩族大戰的印度神話史詩
五千年前,在俱盧平原,當時統治印度的兩大家族:般度族與俱盧族。糾集各自的支持者,在此舉行一場決定誰是天下之主的會戰。
整個故事就是圍繞在這場會戰發生的始末。故事是由一個名為廣博的仙人寫下,而他也是兩個家族的共同祖先——由於最初的祖先,老祖父皮史麻出家修行,拒絕婚娶,為了保存血脈,廣博仙人便與原本預計嫁給皮史麻的兩位妃子做愛。兩位妃子看見又臭又醜的廣博,反應不同:第一個妃子嚇得閉起眼,於是生出的兒子持國就成了瞎眼;第二個妃子嚇得臉色發白,於是便生出了白皮膚的般度。
由於長子持國瞎眼,不能繼承王位,就由次子般度繼承王位。
般度成了國王,但是一天,他在打獵時射中一對正在做愛的羚羊,羚羊竟然是神仙化身的。神仙詛咒般度不得做愛,不然就會立刻死去。無可奈何,為了免於絕嗣,般度只好再將王位讓給持國,自己隱居去喜馬拉雅山。般度的兩名王妃,不願意與般度分開,也隨行隱居去了。
隱居中,般度的妃子透露一個秘密:她可以讓天神與她們生孩子,這樣般度就有後了。於是,她們使用咒語,召喚天神,生下了堅陣、有修、怖軍、無種、偕天五個兒子。
另一方面,持國的妃子生下了一個肉球,打碎後,肉球成人,成了以難敵為首的一百個兒子。
般度過世後,五個兒子回到王國,要求歸還王位,身為王儲的難敵自然不肯,最後雙方協議國土各半。
堅陣統治有方,諸侯紛紛來朝,難敵很不是滋味。有個策士出了一計,利用堅陣好賭的習性,設了一局,要詐賭贏取堅陣全部的東西。堅陣輸光了全部,最後被判決要流放森林十三年。
十三年後,堅陣歸國,要求歸還土地,難敵不肯。堅陣流浪期間,結交了許多諸侯,加上過去支持般度家族的諸侯,堅陣舉兵與難敵在俱盧平原會戰。雙方激烈交戰十八天,最後堅陣獲勝,俱盧族全滅收場。
劇作家卡里耶爾的八小時改編
以上是《摩訶婆羅多》故事原本的樣子。原著在戰勝後,還有一連串堅陣懺悔戰爭中的過錯的情節,但此次北藝大戲劇學院的改編,在劇情上,將止於殘酷戰爭後的一片荒景,沒有勝者的意象。
《摩訶婆羅多》原為印度史詩,體例猶如希臘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是由頌詩一句句寫成。
法國劇作家尚-克勞德.卡里耶爾(編按)將其寫成劇本。在卡里耶爾的版本中,呈現了史詩裡繽紛多樣的異想故事,如有修與黑天之妹妙賢的情感、怖軍與羅剎女的插曲、護牛之戰男女變裝的趣聞軼事等。經歷一個個小故事的洗禮,觀眾彷若在廣博的帶領下穿越時空隧道,在八小時的儀式中沉醉。
卡里耶爾的劇本,重點在描寫堅陣在這場戰爭中,一再面對「是否要不擇手段地取勝」這個難題,他雖然(被描寫成)是正義的一方,但面對許多非靠手段才能贏的情境,他在戰爭中一步一步獲勝,也一步一步陷入罪惡感中,而後戰爭結束,他看破這榮耀背後的一切幻象,放棄一切,回到天堂。劇本圍繞在他矛盾的心路歷程。
而這次改編的演出版本,聚焦在兩個家族之間的那場大戰——也就是摩訶婆羅多的主線——俱盧野會戰。在篇幅限制下,忠於原著故事或忠於原著精神成了兩難。最後決定大幅度更改刪減,以大戰始末為始末,不拘於故事的情節,而力圖傳達史詩之精神——經歷慾望而超越慾望。
史詩中一段對話,有修與黑天在戰前的交談——即《博伽梵歌》,是這部史詩核心之處。《博伽梵歌》是黑天帶領有修,看清楚慾望運行的法則,教導他如何保持意識去涉足慾望,以及為何透過經歷能夠超越。改編本即是試圖將《博伽梵歌》,轉化成故事中人物一步步在慾望中掙扎的過程,讓觀眾看見這些人如何被慾望左右,如何與慾望對抗,以及如何超越或停留在慾望中。當觀眾看完角色的掙扎,或許能察覺慾望是如何在自己身上運行。
超越慾望的空台中之演員挑戰
導演上,則試圖回到劇場的本質——演員。現代劇場使用大量的科技、光影、多媒體等,依賴越來越多的必要條件。是不是得有足夠條件,才能有一齣好的戲呢?這次導演也是一個探詢的過程:是否人也與劇中人一樣,被慾望給迷惑了?只有「擁有」才能幸福嗎?人與創作真正需要那些「必要條件」嗎?
之所以採用空台的形式,是想探詢:只透過演員自身蘊藏的訊息——比如說身體的速度感、人與人的相對關係、演員的內在等等,能否承載如此龐大的故事呢?
空台是最自由,最有想像力的形式,上一秒還在一個空間,一個轉身、一個疾奔,就進到另一個時空。簡單總是困難,演員與導演都必須尋找神祕的「發生」瞬間。彷若撥奏樂器,旋律虛空中生,在空間裡振動,帶給人感受,一曲終罷,歸於虛空。那個當下,光是樂手、樂器與聆聽者,這樣就夠了。
演員宛如樂手,表演是撥奏,角色與故事則是樂器與音符,而觀眾,即是那聆聽的人。
這次的製作是關於「這樣就夠了」的實驗:人能不能憑藉聰明才智,善用手邊現有的資源,來完成想望之事,而無須向外、向未來遠求更多呢?若能成,則人的確有可能,不成為慾望的奴隸——如果現有足矣,何須麻煩去「想要」呢?
只有實驗,才知道人是否能超越慾望。而我們必須實驗看看。
編按:尚-克勞德.卡里耶爾(1931-)寫過多部舞台劇本與電影劇本,曾與多位知名電影導演如傑克.大地(Jacques Tati)、路易.馬盧(Louis Malle)路易.布紐爾(Luis Bunel)等著名的導演密切合作。他的電影劇本包括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錫鼓》,還有《中產階級的拘謹魅力》、《青樓怨婦》、《布拉格的春天》、《大鼻子情聖》等。一九七四年起,他開始與國際劇場大師彼德.布魯克合作,撰寫了《鳥族會議》、《卡門悲劇》、《摩訶婆羅多》等七個舞台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