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在充滿年節氣氛、建國百年的絢爛花火燃起之際,本期雜誌中除了「2011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節目系列報導,編輯部也依循往例,在這回春見暖、萬物復甦的月份,帶領讀者回顧過去這一年,看看表演藝術界發生了什麼大事,有什麼趨勢值得我們關注,並應在未來持續追蹤觀察。

為此,編輯部特別製作了“PAR Review of The Year 2010”企畫專題,為讀者整理出年度十大現象的觀察:以表演藝術生態面來說,文創法的通過,可說是最受各方注目的頭條焦點,但「商業」與「藝術」如何站在同一陣線,「文化」與「產業」如何平衡發展,仍將是一大挑戰。而隨著兩岸文化交流密切,不僅台灣戲劇團隊和作品赴大陸演出,日益頻繁,大陸劇來台,也有愈來愈多的態勢,然而大陸劇的題材內容與形式手法,是否符合台灣觀眾的品味?從高雄世運、聽奧、花博到建國百年,大型嘉年華式的表演慶典接連登場,這些動輒上億預算的活動,是如煙火般曇花一現,還是能讓台灣表演藝術人才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小劇場連演,重演不斷,市場機制是否會又扼殺了小劇場的實驗與創意?

就表演藝術人才而言,去年許多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活躍的中生代編導,不約而同地站上大舞台,這股潮流的背後反映了什麼樣的現象?創作者又如何思考市場產值 與作品價值、觀眾人數與創作理想之間如何兼顧的課題?於此同時,七年級生逐漸浮上檯面,這一批創作者面對不同的時代與市場變化,如何站穩腳步,建構屬於他 們這一世代的劇場風景?在舞蹈圈,近年多位台灣舞蹈人才輪番登上國際舞台,去年更掀起一波小高潮,「台灣出品」已從過往人們熟知的「雲門舞集」,如漣漪般擴張延展,台灣成為當代舞壇重要品牌,似乎指日可待。

而在演出類型與形式方面,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的熱潮,沸沸揚揚地從年初延燒至年底,這突如其來的熱絡,不只讓觀眾疲於奔命,也讓眾多藝術家受寵若驚,在措手 不及之餘,似乎也感到力有未逮。只是在政策激情過後,科技與表演藝術如何持續發展下去,為台灣找到新的表演語言?在音樂圈,跨界音樂會亦蔚為風潮,結合戲 劇、舞蹈或多媒體的演出,為傳統音樂會帶出了另番氣象,只是跨界到底是豐富了音樂的本質內涵或只徒剩噱頭,值得深思。移植自西方的音樂劇,在台灣發展多 年,雖尚未達到百老匯音樂劇產業的成熟境界,但在國內優秀音樂劇人才的相繼投入下,逐漸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脫離了英美劇場的定義,展現華文音樂劇的 新方向。

最後,本刊也在音樂、戲劇戲曲、舞蹈三個領域選出年度話題人物:台灣指揮在國際上成就最高的呂紹嘉,去年在眾所期盼下回台擔任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為NSO注 入了新氣象,也讓以往台灣較少演出的廿世紀作曲家的音樂,更有機會站上舞台。橫跨不同劇種和表演型態的施如芳,作品質量俱佳,跨界觸角廣泛,文學性與劇場 性,通俗與藝術兼具,為國內罕見的專職劇作家。短時間崛起、迅速竄紅的舞蹈家蘇文琪,僅在台發表三支作品,口碑卻已口耳相傳,成為劇場界家喻戶曉的人物, 並獲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持續征戰歐陸舞台。

以上林林總總的整理,只是本期雜誌的一小部分,當然還有更多的精采內容,值得您去思考、發掘與珍藏。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