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尛》的「小」應該是來自積木放大比例後,產生的對比概念。猶如孩童眼中映照的大人世界,各式形狀的大型積木,組合成的物件都像是能承挑夢想的真實載具,帶領我們進入《尛》的劇場思維,恣任想像無限騁馳。
林文中舞團《尛》
2010/9/24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自從小孩誕生,參與藝文活動儼然成為生活中的「奢華享受」。牽著身高終於超過110公分的女兒,兩人雀躍地來到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觀賞《尛》。進入劇場即見一個呈ㄇ字型的三面觀眾席,縮小了實驗劇場的表演區;一架放在角落的黑色鋼琴,以及表演區散置著的放大版積木,看似家中小孩玩畢未收拾的殘局,也如頹圮城堡的斷垣廢墟。
玩起積木,推疊鋪陳生命回憶
「林文中舞團」自二○○八年成立,推出以封閉三米見方的空間,營造現代都會侷促感的創團作品《小》;隔年,則以一方四米白色平台、十三首跨越古今中外的歌曲,編織出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情歌》﹔去年九月再度延續「小」的概念,推出第三號作品《尛》(ㄇㄚˊ)。《尛》是「麼」的古字,取其「三小」之諧意,台灣話「做三小」即是中文「幹麼」,在人聲雜沓的傳統市場仍常聽得到的十足草根味用語。舞碼名稱《尛》是由字面延伸出堆疊結構的創作概念,玩的是文字上的趣味。代表創團第三首由「小」的概念延伸而來的作品,林文中藉童年最喜愛的玩具——積木,重構過往的片瑣記憶串聯成一整晚的演出。舞作《尛》共四個段落,依序為:〈窗口〉、〈公仔有影嘸〉、〈回曳loop〉、〈時間的河流〉。以《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音樂結構為舞蹈時間、積木堆疊重組的特性作為空間場景的轉換與重置,舞者在這「有限」的時空中穿梭,如同搬運工,不斷地拆解與構築多樣造型。
寂靜中,舞者邱鈺雯站在猶如廢墟祭台的長形積木上方,拿出手上的布袋,將小積木倒出,打開手電筒,在台上拼組屬於自己心中的堡壘,最後她拿起手電筒仔細地環照一周,又將其收入袋中,好似童年的幻夢都應隨著成長收起,在微光中身影更顯落寞。在陳慧宇溫暖悠揚的琴聲中,林文中與陳欣瑜各自抱著圓柱型積木的燈具,照射著靜止站立在積木上的舞者,「光線」宛若「觸媒」,撫動舞者的身體動作,也代表著潛藏於每個人內在的故事,而我似乎也隨之落入回憶的流光裡。
第一段〈窗口〉五個小段落各自獨立,當舞者隨著音樂動作時,觀眾也隨著進入舞蹈的意境中;然而,當舞者忙著推移與拼疊積木時,卻跳脫先前營造的舞蹈情緒,回到如現實生活般的如常狀態。乍看像是粗糙的編排手法,最後猛然一覺,原來這也是創作者的巧意安排,意圖呈現猶如排練室輕鬆隨性的工作狀態,清晰明朗地凸顯每個段落特色。
積木為引,帶動童真想像
〈公仔有影嘸〉節奏清晰明快、充滿趣味,無論是拿著笨重各式形狀積木行軍的畫面、或是以積木置換空間的象徵,舞者貼黏著地板與積木連結的舞蹈、「影子」中積木構築的白牆上映射的光影,豐富的動作語彙和多層次的空間造型,都十分精采引人。最後〈時間的河流〉裡以積木搭建起來的玩具船,與拼組的河流,則充滿了童真的想像。
如果以舞團所提出的「微型劇場」角度檢視,創團作《小》中的舞者猶如閉鎖籠中的動物,雖是透明的箱子,觀眾仍享有一種窺探的私密快感;《情歌》則打開了封閉的空間,被局限的是一方白色平台。《尛》的「小」應該是來自積木放大比例後,產生的對比概念。猶如孩童眼中映照的大人世界,各式形狀的大型積木,組合成的物件都像是能承挑夢想的真實載具,帶領我們進入《尛》的劇場思維,恣任想像無限騁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