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尼克.宏比的《失戀排行榜》、卡麥隆.克羅的《成名在望》、羅伯.薛菲德的《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曾經召喚出你那混合著青春挫敗與甜蜜的音樂回憶,那麼創作路數堪稱一脈相承的陳德政,儼然可視為台灣音樂青春書寫系的新一代教主。《給所有明日的聚會》為陳德政第一本散文集,而其部落格「音速青春」早在國內樂迷間口碑相傳。本書為陳德政在廿一個月間執筆寫成的全新創作,以時間為樞紐,娓娓道出紐約生活四年半的音樂記事。讀此書時,不妨點燃一根蠟燭,播放專屬自己的青春專輯,在音樂和文字中,和往昔的美好重逢。
Desolation Row
Date: 2005.3.5
There's a wind that blows in from the north
And it says that loving takes this course
Come here, come here
No I'm not impossible to touch
I have never wanted you so much
Come here, come here
〈Come Here〉 by Kath Bloom
對我最具啟蒙意義的愛情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開頭情節是這樣的:伊森.霍克與茱莉.蝶兒在歐遊火車上邂逅,兩人於維也納結伴出站,搭乘輕軌電車同遊市區,隨後來到一間名為ALT & NEU的唱片行。
伊森.霍克順手翻弄箱子裡的黑膠,Alice Cooper與The Kinks的作品輕輕滑過他的指尖;茱莉.蝶兒則抽出一張民謠女歌手Kath Bloom的唱片。兩人走到後頭的試聽間,把門關上,放上唱針,Kath Bloom的歌曲〈Come Here〉如清新的微風,緩緩拂過心頭。
隨著旋律流瀉,情愫在狹小的空間裡蔓延,彼此流轉的眼波藏著千言萬語——傻笑、竊喜、猶疑與不安,沒有人說一句話,沒有人願意打破這份寧靜。就如所有剛滋生的愛苗,斗室裡的音樂實在太美麗。
藉由這經典一幕,導演理查.林克雷特將蕩漾在陌生人間的曖昧與試探呈現得絲絲入扣。然而若非以唱片行為背景,主角無法共享清亮的歌聲,少了曼妙的樂曲催化,愛情尚未被有毒物質感染前的純真狀態也不會顯得如此浪漫。
對我這類早在MP3還沒統治人類前已中了搖滾樂劇毒的人,唱片行不僅是販售音樂的所在,也是搖滾經驗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天若一覺醒來發現地球上的唱片行全消失了,那種心靈毀滅作用就像熟齡女子得知保養品工廠都將關閉一樣強大。
那天確實會降臨嗎?莫非不久的將來我們只能在網路上買唱片了,少數倖存的唱片行被迫轉型為精品店,將CD當成奇珍異品來販賣?照趨勢看來,也許是時間早晚而已。千禧年後美國倒了數千家唱片行,連商業活動最旺盛的紐約都不能倖免:兩家Tower Records相繼謝幕(上西城那家正是伍迪.艾倫在《漢娜姊妹》巧遇黛安.薇絲特的地點),Virgin Megastore也不堪虧損,時代廣場與聯合廣場的分店接連吹起熄燈號。
財力雄厚的跨國企業都無力苦撐,何況只由老闆與夥計張羅大小事的獨立唱片行:蘇活區的Rocks In Your Head、東村的Finyl Vinyl、格林威治村的Vinylmania與B大道的Sonic Groove,每間都有酷炫的店名,有些甚至七○年代已開始營業,可是飆漲的房租與下滑的收入一來一往,結局只能被刻上陣亡將士紀念碑。
難道大家都不聽音樂了嗎?不是的,是聽音樂的習慣被科技改變了。
過去十年全球唱片的銷量跌了近一半,網路下載所佔的比率卻逐年攀升。推估再過不久,市場將被數位與實體平分,屆時每售出兩張專輯,其中一張便是經由纜線傳送至消費者硬碟的無形電子訊號。
二○○五年三月,我擠在Kim's Video觀賞性格歌手Bonnie 'Prince' Billy的店內演出,當時仍是歌舞昇平的景象。我意識到數位洪流終將席捲我們的生活,卻天真地以為這裡是堅固的避風港,如哈里遜.福特在《印第安納瓊斯4:水晶骷髏王國》躲進的那台冰箱,即使外頭核子試爆也能毫髮無傷。
時間證明它終究不是史上最酷的考古學家藏身的那台冰箱,Kim's Video也逃不過這場浩劫。
它是紐約庶民文化的傳奇,老闆是韓國移民金先生。八○年代多數亞裔移民不是開餐館就是經營乾洗店,金先生的乾洗店還兼營錄影帶出租,結果賺得比本業還多,他乾脆將乾洗店收掉,專心打造影音王國。全盛時坐擁三間門市,最崇偉的一間位在聖馬克街,樓高五層,外牆釘滿新專輯的巨幅封面。
Kim's Video完全體現了紐約多元的特點:一樓賣的是CD,請來專業採買進貨,水準可與Other Music比肩,且因店面寬敞,藏量是Other Music的一倍。許多年度大片發行前,這邊已有電台流出的公關片可撿,店方更遊走在法律邊緣自製版權不明的絕版片,供應獨步全球的「私釀」珍品。
Other Music的內裝是窗明几淨的乾爽風格,Kim's Video恰恰站在對立面,如一座潮溼陰暗的洞穴,屋頂的燈隨時一副快熄的樣子,眼花撩亂的傳單像壁紙層層貼著牆壁,琳琅滿目的貼紙爬滿每一個貨架。樂團T恤用塑膠袋包著,沾著一層薄薄的灰,CD看似照字母排列實則隨興安插,每回想尋覓目標都得費上一番手腳。
混亂成了它獨到的美學,更別提這裡的「氣味」,那並非形容氛圍的辭彙,而是真真切切的味道:陳年霉味加上溼氣,有時還混雜嗆鼻的古龍水。置身此地是很特殊的紐約體驗,好像坐在產業道路旁的傳統菜市場享用一頓米其林名廚烹煮的大餐,被一旁來來往往的砂石車弄得灰頭土臉,味蕾還是頻頻高潮。
二樓出售黑膠、DVD與電影書,精采度不輸一樓。DVD收藏堪稱紐約之最,以類型分為藝術片、喜劇片、恐怖片與情色片等,還有不知從哪走私來的《重慶森林》與《阿飛正傳》法語配音版。二樓也開闢出導演專區,侯孝賢、楊德昌與蔡明亮都有自個兒專屬的名牌。看見外國人比我們更重視自己的文化資產,令人感動又慚愧。
三樓是影片出租部,最繁榮時登記在案的會員高達二十萬人,在地巨導馬丁.史柯西斯也是其一。紐約市共有八百萬人,等於每四十人即有一人持有會員證。然而出租業務也在網路的挑戰下受到重擊,不敵線上片商Netflix的強力吸納,二十萬會員最終仍在光顧的不到十分之一。
包山包海的商品是Kim's Video最大的賣點,脾氣執拗的店員同樣教人津津樂道,那幾乎成為一種風景:一名皮膚蒼白、無時無刻都在恍神的女店員,彷彿吸了泡過海水的古柯鹼,眼袋是紫色的。一名肌肉結實、皮褲扣上鉚釘腰帶的大鬍子黑人,乍看像小一號的TV On The Radio吉他手。一名終年都穿同一件骯髒皮衣、同一條破洞牛仔褲與同一雙發黃帆布鞋的鬈髮男,或許他有很多件皮衣、很多條牛仔褲與很多雙帆布鞋,只是每款看起來都一樣。
當你捧著手中的貨品到櫃檯結帳,就得準備自己的品味遭受無情的檢視。你必須像刺蝟擺出迎戰的姿勢,帶著高昂的鬥志和信心面對各種可能的質疑、不屑和挑釁,才能提著袋子順利脫身。
「什麼年代了還在聽這個,你是山頂洞人嗎?」
「有沒有搞錯,被吹捧的爛團你也買單?」
「這導演最讚的片子看過沒,買這失敗作品幹啥?」
「哎,又一位無知的電影系學生,被教授牽著鼻子走。」
正常情況下這些話不會直接說出口,除非你的喜好真的讓他「忍無可忍」。店員會透過睥睨的眼神、抽搐的嘴角、輕蔑的鼻息與不耐煩的肢體動作傳遞訊息。偶爾也會露出嘉許的神情,代表「你很上道」,但絕不會因此給你額外折扣,你獲得的是某種虛幻的精神獎勵。
更不幸的是那些斗膽拿二手CD去兜售的可憐蟲,遭遇的磨難更是不忍卒睹。我最喜愛的小說家保羅.奧斯特在鉅作《月宮》描述二手書商的嘴臉全然適用於此:
永遠讓對方覺得好像自己給的是一堆廢物,藉由貶低貨物的品質,就能開出谷底價。整齣戲就是設計來讓我感受到自我判斷的不切實際,讓我先對自己厚著臉皮把書帶給他的行為覺得丟臉。你是在跟我說你要用這些玩意兒來換錢?你竟敢奢求幫你把垃圾運走的清潔人員給你錢?
何必自討苦吃呢,換一家不就得了?相信我,不論買或賣,參與的人都樂在其中,整個過程趣味橫生,娛樂性十足更有自虐式的快感。不然我們做個民調,《失戀排行榜》那間冠軍黑膠,你最想和他做朋友的店員是讓人恨得牙癢癢、巴不得將他脖子扭斷的傑克.布萊克,對吧?
可惜此景只成追憶,這座聳立了二十年的堡壘在二○○九年初關門,五萬多部DVD被西西里島的小城Salemi買下,當局計畫開設電影圖書館。可預見的未來,黑手黨人人都是電影專家。剩餘品項則搬到第一大道,規模只剩一層,一切無法相提並論。
我們無助地進入一個虛擬時代,買唱片按個滑鼠就好,不見性情古怪的店員和你鬥嘴,過程就像排泄一般直覺,卻無聊透頂。在Facebook擁有一票現實生活素未謀面的朋友,卻仍感到寂寞;在網路談情說愛,難道從此不渴望真實的體溫?
R.E.M.吉他手在唱片行工作時結識了主唱,Smashing Pumpkins主唱在唱片行工作時結識了吉他手。樂手在唱片行結緣,進而組團;樂迷在唱片行相識,進而交往。千萬別忘了唱片內頁散發的油墨香,紙的觸感,與翻動時迎面傳來的風。這些事永遠不會被冰冷的科技給取代。
當然,還有將CD拔離底座的瞬間,那聲清脆動人的「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