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樂季,法國樂團仍然維持著傳統曲目的堅持,古今曲目的搭配,幾乎是每個樂團的共同點,但是除了法國廣播愛樂以外,其他樂團的曲目,仍以法國作曲家居多,尤其是十九世紀至廿世紀的經典。有趣的是,他們的曲目增加了幾分東方味,如中國音樂家陳其鋼、譚盾、日本作曲家藤倉大、細川俊夫與武滿徹的作品都是樂季的重頭戲。
法國的交響樂團向來以多變的色彩聞名,猶如魔術師可以幻化出多種浪漫的音色,而這樣的特色,幾乎成為一般人對於法國樂團的認知。在這些樂團中,以法國國家交響樂團、法國廣播愛樂最為國人所知,但是法國樂團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非這此二樂團所能代表。
科隆管絃樂團 重頭戲宗教味濃
科隆管絃樂團(Orchestre Colonne)是行內所熟知的好樂團,在法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八七三年由小提琴家科隆(Edouard Colonne)創立以來,經歷過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法國音樂的美好年代,多位知名法國作曲家的作品,與當時的小提琴大師易薩伊、薩拉沙泰等合作過,是延續十九世紀法國浪漫傳統的重要樂團之一,目前仍活躍於法國樂壇。音樂總監培悌吉哈(Laurent Petitgirard)從二○○四年掌管以來,樂團演出場次雖然不算多,但是靈活度勝於其他,如從錄製電影音樂如《六樓的女人》、《里斯本的秘密》到現代作品的演出,演出曲目從古典到通俗,是一個有百年歷史卻相當年輕化的樂團。
在這個新樂季,科隆管絃樂團以協奏曲與交響或管絃樂曲並列,如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貝多芬、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傳統曲目都安排在內,甚至演出了鮮為人知的廿世紀英國作曲家芬奇的鋼琴協奏曲,搭配貝多芬交響曲、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等管絃樂作品,也具有傳統加現代作品搭配的特色。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旅法中國作曲家陳其鋼為十七件樂器所作的《廣陵之光》Lumières de Guang Ling,雖然這是一個舊作,但是一個法國百年樂團演出具有中國風格的作品,的確令人好奇。此外,法國現代作曲家柯內松(Guillaume Connesson)的《陰暗的儀式》Les liturgies de l'ombre及白遼士《基督的童年》這兩個與宗教有關的大作,也是這個樂季的重頭戲,它不僅有著濃厚的宗教意識,更象徵法國音樂傳統的傳承。
巴黎歌劇院 與羅伯.威爾森合作《佩利亞與梅利桑》
巴黎歌劇院的前身為皇家舞蹈學院,一六六一年由法王路易十四創立,八年後創立皇家音樂學院,法國才有第一個職業管絃樂團與歌劇團,三團從此挑起表演藝術的重任。一八七三年加尼葉歌劇院落成之前,皇家音樂學院歷經法國抒情悲劇至大歌劇的發展歷程,義、法、德等國大作曲家無役不與,如葛路克歌劇改革的重要之作《奧菲歐與尤麗迪絲》,代表大歌劇的羅西尼《威廉泰爾》、威爾第《唐卡羅》,以及代表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古諾《浮士德》、麥亞白爾《清教徒》等,都是為該學院所作。
加尼葉歌劇院落成後取代皇家音樂學院,挑起了法國歌劇的重擔。一九九○年與新落成的巴士底歌劇院合併,統稱為巴黎歌劇院。第一任總監為韓裔指揮鄭明勳,大膽端出古今合併的曲目,轟動一時,使這百年老店煥然一新,自此之後加尼葉歌劇院以演奏十九世紀中期以前的傳統曲目為主,巴士底歌劇院寬大的舞台,負責演出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的大型歌劇及現代歌劇。這個規則在歷經總監莫提耶(Gerard Mortier)、朱埃樂(Nicolas Joel)後,都未曾改變。現在於總監底下設立音樂總監負責樂團的訓練與音樂會的安排,現任音樂總監是瑞士籍、卅七歲的約丹(Philippe Jordan),他是新生代指揮家中的佼佼者,新樂季中,樂團端出了主題式的菜色,現代與傳統曲目並置,三場管絃音樂會的配置都很精采。第一場是法國現代作曲家蒙托凡尼(Bruno Mantovani)的《小提琴協奏曲》,由法國年輕一輩中備受矚目的小提琴家卡普松(Renaud Capuçon)首演;第二場罕見的魏本《在夏天的風中》、白遼士《夏夜》搭配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有著夏夜的神祕、浪漫;最後一場是十九世紀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有馬納爾(Lucien Denis Gabriel Albéric Magnard)《正義的禮讚》、盧梭《酒神與亞麗安》組曲二與白遼士《幻想交響曲》,這三場音樂會都是管絃樂多彩變化的呈現,也可以看到法國音樂歷史的軌跡,與新的氣息。
在歌劇方面,值得期待的是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西波里特與雅里絲》Hippolyte et Aricie,當年此劇也是在此首演,加上加尼葉歌劇院的製作,保有十七、八世紀法國抒情悲劇的原汁原味,其中飾演費德兒(Phèdre)一角的莎拉.康納利(Sarah Connolly)得過許多獎項,為當紅的女中音,由她擔當重任,精采可期。巴士底歌劇院的節目都屬大製作,有貝爾格《露露》、古諾《浮士德》等十九至廿世紀歌劇史的重要作品,但最值得期待的是由音樂總監約丹指揮製作的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這部歌劇是法國歌劇的第一把交椅,不僅由音樂總監親製,並請來美國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擔任導演,兩大巨頭的合作想必是許多樂迷翹首期盼的旗艦製作。
里昂國家管絃樂團 史拉特金引進通俗曲目
一九○五年創立的里昂國家管絃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Lyon),是目前少數由美國指揮家擔任音樂總監的法國樂團。今年剛上任的史拉特金(Leonard Slatkin)同時也是美國底特律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新樂季的曲目除了維持安排德、法、俄國作曲家的傳統,美國現代作曲家也進入樂季的節目中,如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約翰.威廉斯《星際大戰》、伯恩斯坦與艾靈頓公爵的音樂也入榜內,可說是橫跨古典與通俗,想必這是該團的大改造。其中,知名小提琴家柴特麥亞(Thomas Zehetmir)將演奏貝爾格、莫札特的作品,鋼琴家歐森(Garrick Ohlsson)演奏拿手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這個樂季相當精采的節目。在同一場音樂會中同時演出佛瑞《安魂曲》與浦朗克《聖母哀悼》,將一次聽盡代表法國浪漫時期與廿世紀初期的宗教音樂,享受完全不同風格與時代的聖樂。
法國廣播愛樂與法國交響 曲目瀰漫東方風
鄭明勳的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加堤(Daniele Gatti)的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在新樂季的安排上,風格相當類似。但是過去法國廣播愛樂安排現代作品的機率較高,節目安排大膽,但是這一次看起來似乎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略勝一籌。後者的節目以十九世紀至廿世紀作曲家的經典為主,但是罕見曲目也出現在節目單上,如德布西的豎笛狂想曲、羅森塔《快活的巴黎人》、恩奈斯可交響協奏曲(大提琴張漢娜)等。中國作曲家譚盾《紙》(打擊與管絃樂)與《地圖》同時被安排在樂季中,當代作曲家同時有兩部作品演出,特別是東方作曲家,這種情形相當罕見。此外由英國古樂大師賈第納指揮白遼士《安魂曲》,以及季末重頭戲歌劇《杜蘭朵》都是值得一看的演出。
法國廣播愛樂最有趣的是同時排出日本現代作曲家藤倉大《無約束的時間》(吉他與室內樂團)、細川俊夫《旅行IX》(吉他、弦樂與打擊)、武滿徹《安魂曲》與法國作曲家梅湘《七個俳諧》Sept Haikai(鋼琴與室內樂)在同一場的演出,有著跨文化的意涵,同時表現日本現代音樂的風格,該團對這類現代作品演出是最拿手不過的,如果要了解這個樂團,應該不要錯過這一場音樂會。
這個新樂季,法國樂團仍然維持著傳統曲目的堅持,古今曲目的搭配,幾乎是每個樂團的共同點,但是除了法國廣播愛樂以外,其他樂團的曲目,仍以法國作曲家居多,尤其是十九世紀至廿世紀的經典。有趣的是,他們的曲目增加了幾分東方味,如中國音樂家陳其鋼、譚盾、日本作曲家藤倉大、細川俊夫與武滿徹的作品都是樂季的重頭戲。然而他們也將該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視為樂季的重點,堅持法國音樂傳統傳承,如蒙托凡尼、柯內松等人的作品,也被視為樂季的重點,所以法國樂團節目的安排相當靈活。反觀由剛上任里昂國家交響樂團的美國指揮史拉特金,在曲目的安排上保守許多,反而製作了美國通俗音樂的系列音樂會,相信這是為因應歐洲景氣低迷,音樂票房不佳的強心劑,但是對於堅持藝術音樂的法國愛樂人士可能是相當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