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真希望漸漸地有愈來愈多的人質疑為什麼需要如此多產,為什麼要不斷消費創意。當我們開始重視質勝過於量時,也許我們可以用比較多的時間做比較少的事,那時我們就有希望開始體會事情在時間上發生的滋味與價值了。
暑假去了一趟奧地利參加一個國際的編舞研究室(International ChoreoLab Austria,ICLA)。今年的主題放在“Deceleration”,減速,也許時髦的當今用語會稱為「慢活」吧。在活動期間每天的行程只分三個時段,有學科也有術科,但都只標示開始時間,而沒有結束時間,意思也許在建議大家不要有時間壓力,慢慢來,盡情地發揮到你高興為止。日子在大家熱烈地參與之下,第三天我就發現問題了。因為每天還是只有廿四小時,而每一個慢慢來的過程都壓迫到下一個時段,在一個時段推擠下一個時段的情形之下,最後被犧牲掉的竟是睡眠。因為每個人都積極認真地參與所有的議題,也在每個議題中無私地交流,進而發覺到每一個議題都不只是單純的一個議題而已,所有連結交錯的衍生都有其他相關議題被提及。三天下來就已經疲累上身,放眼望去還有一整個星期在前頭呢。
原來事情不只是要慢慢做,還要做少一點,才能夠真的放慢腳步的。
被節省下來的時間要拿來做什麼?
這廿年來我發展了一套過日子的行事技巧,就是讓自己可以在一個時間下同時進行幾件不同的事情。最普通的例子像在開車時講電話,或是在開車時吃飯,偶而在開車吃飯時正好電話來,只好一起做,節省時間嘛。有過的記錄還有:一邊開車一邊換衣服;一邊用嘴巴討論著事情,一邊眼睛閱讀其他的文件,或者手裡還整理著別的東西。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頭腦正在快速斷切地過濾每個決定。
再不然,小則是在一個休息的小時段裡快速地處理好幾件不相干的「急事」;大則是在同一段時間內運作幾個不同的製作。想像中自己就像是個技巧高超的球戲特技表演者,可以一口氣丟好幾顆球在空中都不會漏接,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不准漏接!
有人在問,不論廣告或是一般認知,大家都一直標榜著要節省時間,好像能節省時間的就是比較好的,但到底那些被節省下來的時間要拿來做什麼。對很多人而言,大概節省時間為的就是要來再多塞些事情進去的。就好像在一班乘客很多的公車裡,司機一直叫大家再往裡頭挪一挪,因為下面還有一群人想要擠進來。那就擠吧!每個擠進來的人都還慶幸有趕上這班車呢。
又有人問了,在重要的事和緊急的事之間,你會選擇做哪一件事?我說:緊急的事就是必須要被趕快處理,否則就不叫緊急的事了。於是,很多重要的事都被擱在一邊,沒有處理!看我們立法院的議程不也是這麼排的嗎?
希望愈來愈多人質疑為何要不斷消費創意
這種一環扣一環的現象,關於多的量,關於快的時間,就像一道洪流,在我們的身邊傾瀉而下,要有多大的力道才可以不順流被沖走呢?然後我們又說要放輕鬆,這放輕鬆的力道可有學問了。一會兒放鬆,太鬆了,突然發現來不及了,趕快收緊腳步,不然來個三級跳,準會得心臟病的。我左思右想,想為自己的生命殺出一條生路,環顧四周,卻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其實不過是個江湖中人,想要遁世還早得很呢。頂多就是在後腦勺留著一片寬闊的天空,三不五時翻出來自娛罷了。
但是說真的,一切現象都是共業的結果,我還真希望漸漸地有愈來愈多的人質疑為什麼需要如此多產,為什麼要不斷消費創意。當我們開始重視質勝過於量時,也許我們可以用比較多的時間做比較少的事,那時我們就有希望開始體會事情在時間上發生的滋味與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