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文琪(背對者)在裝置演出版排練現場。(一當代舞團 提供)
一本藝術經

科技與表演 無間合作的創作旅程

YiLab一當代舞團

正當「科技藝術」成為劇場顯學之際,觀眾若非茫茫然不知劇場裡的科技與藝術孰為主從,就是舉起放大鏡極力檢視科技與表演是否在混種過程中失了本質。然而,近年異軍突起的編舞家/舞者蘇文琪,透過和聲音藝術家張永達、科技裝置葉彥伯等人的合作,以《W.A.V.E—城市微幅》親身示範了當科技與表演同為創作發起概念時,便無所謂主從問題——缺少任何一端,作品便不可能發展、主題也無從揭露。本刊特別採訪YiLab團隊,暢談《城市微幅》的舞台、視覺與聲響裝置如何並進落實,最終完成一場精采的表演。

正當「科技藝術」成為劇場顯學之際,觀眾若非茫茫然不知劇場裡的科技與藝術孰為主從,就是舉起放大鏡極力檢視科技與表演是否在混種過程中失了本質。然而,近年異軍突起的編舞家/舞者蘇文琪,透過和聲音藝術家張永達、科技裝置葉彥伯等人的合作,以《W.A.V.E—城市微幅》親身示範了當科技與表演同為創作發起概念時,便無所謂主從問題——缺少任何一端,作品便不可能發展、主題也無從揭露。本刊特別採訪YiLab團隊,暢談《城市微幅》的舞台、視覺與聲響裝置如何並進落實,最終完成一場精采的表演。

YiLab一當代舞團小檔案

  • 2005年成立,藝術家蘇文琪為負責人,致力於科技與表演的結合。
  • 團隊理念:一個作品中沒有導演,只有相同的概念,每個參與的藝術家皆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皆可獨立創作。
  • 作品包括2009年於牿嶺街國際劇場藝術節發表的《Loop Me》;2010年《ReMove Me》,同年受邀參與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科技表演劇場《萬有引力的下午》肢體設計,比利時STUK當代藝術中心Monsoon歐亞洲藝術家交流平台紀錄片製作;2011年發表《W.A.V.E.—城市微幅》。

 

凡看過由編舞者蘇文琪主導的YiLab一當代舞團最新製作《W.A.V.E.—城市微幅》的觀眾,大概第一眼就會被布滿舞台上方的上百個小黑盒裝置驚豔;接著,演出期間機械裝置的運動、光影及聲音設計,還有那好長時間幾乎緊貼地面的舞者,緩慢蜷曲移動,忽地又充滿張力的肌肉與身體……無論觀眾對於整體畫面與氣氛有著如何不同的感受與觀點,不可否認的是,都留下十足深刻的印象。《W.A.V.E.—城市微幅》是由蘇文琪編舞、聲音藝術家張永達負責聲音設計、何理互動設計葉彥伯負責裝置,共同實驗的一個作品。

接近或離開地面的過程

一切要從一片反光舞蹈地板的樣本說起。訪問那天請創作者們帶上各自創作時必要的物件,蘇文琪第一個拿出來的,是一片黑色反光舞蹈地板樣本。這就是《W.A.V.E.—城市微幅》的舞台地板,像上了層油般滑亮,舞者舞動的身體和裝置移動狀態全被映射在這片黑色反光地板中。

問及為什麼使用反光地板,蘇文琪從電腦找出一張參照圖片,是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納西斯》Narcissus畫作。畫中納西斯被黑暗包圍,有的僅是他看著水中自身的倒影,就像進入深邃黑洞中,「和自己的形象成為封閉循迴的狀態。」蘇文琪說,希望藉由地板的鏡射討論鏡像的封閉狀態。

她提到,「新媒體」的論述中談及網路空間某種程度而言是身體的延伸,看得更遠、了解更多。人類以為在沒有限制的空間狀態,其實是自身的一種投射,某種慾望的延伸。或許存在於網路空間的我們,都在與自身的映像對話,重複不止。

另外她說道,新媒體的誕生或科技的工具都是人類離開地面的過程。譬如乘坐火車、飛機時,身體都是離開地板的,此時人就脫離了時空脈絡,遺忘了過去與未來,僅存在某種理性的當下。米蘭.昆德拉的《緩慢》一書中,就提到慢跑者和機車騎士身體狀態的不同。慢跑過程中,腳接觸地板,觀照的是自己身體的狀況,包括疲累、喘息等,人在此時存在於自己的時間支流中;但機車騎士急駛前進時,思考到的不是身體的狀態,加速中遺忘身體與地板的連結,忽略了周遭環境與身體的存在,反而是思考某些理性的事件,像是:待會兒要做什麼?而蘇文琪企圖回到與地面連結、某種動物生存本能的狀態:「我在探索過程中,很多時間是靠近地板的,專注的空間主要向內,當人的身分性別被抹滅,只剩下這個狀態本身的樣子。」

透過表演反思科技新媒體

蘇文琪二○○九年開始就讀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研究所,新媒體理論中研討的哲學觀、世界觀與時間觀深深影響她的創作,「進去以後發現新媒體也在探討身體的概念,我對『身體』這兩個字特別敏感,但發現新媒體的定義和我的不同,所以也一直在摸索他們所謂的身體是什麼?」當然,不是舞者所指的肉體之身體,她認為新媒體指涉的是空間的存在、物件的體質。

因此,從第一個作品到現在,蘇文琪都在探討一種科技進步、人類「離開地面的過程」。二○○九年《Loop Me》欲探討影像的存在、真實與虛擬性;二○一○年的《ReMove Me》裡則探討何謂真實?何謂虛擬世界?到了二○一一年,《W.A.V.E.—城市微幅》一樣從新媒體理論的思索角度出發,針對進步、身體、消失等概念提出質疑。

蘇文琪以對新媒體的反思作為其創作主軸,科技媒體的應用成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她以舞者的身體與科技裝置對話、互動,企圖從中呈現並反芻整個思考歷程。在此前提下,燈光裝置、聲音、舞蹈是同等重要的。如蘇文琪所言:「這些元素不是一種整體演出的操作而已。將非物質東西視為一種存在的時候,某種程度就回到與整個環境相映的原始感官狀態。」某種程度而言,一當代舞團這三年來的作品本就不是純粹的舞蹈作品,反倒像是透過表演研討新媒體的過程。因而,每個作品概念擬定後,蘇文琪與合作夥伴便從不同的專業角度出發,探索、詮釋相同的主題,進而重新產生創作交集。

聲光舞動,表現文明進化

以《W.A.V.E.—城市微幅》而言,作品結構上,起初蘇文琪從人類進化和都市興衰的過程中建構,擬定了四個關鍵字:都市、文化、進步、物質性。由此著手,慢慢去發展、建構其內涵。而後又延展出一個關鍵字:消失。蘇文琪說,消失對應的是空間裡透明的存在,譬如Wifi、雲端技術等;這些網路空間以透明的姿態重新架構社會的權力結構,影響人們情緒轉變。

擬定大方向後,又從人類進化和都市興衰過程的概念,建構出各自獨立的段落,如森林、城市夢遊、機械城市、洞穴……等。不過,這些命名都不只是字面上的意義,有更深刻的引伸義。舞蹈素材和動作的選擇就在這些概念之下慢慢形成,同時間蘇文琪也和張永達與葉彥伯討論概念,再各自回去蒐集材料與發想。

聲音創作方面,張永達先從概念去思考聲音的調性,例如細碎的、片狀的、堆疊到飽滿而巨大的……等。舉例來說,「人工自然」的聲音是一種非自然但似曾相識的聲音,譬如聽起來像昆蟲的聲音,其實是電子或機械產生的。「城市」的聲音,不是交通或任何具象聲音,而是一種氛圍。張永達說:「我印象很深刻是剛到北藝大的時候,晚上可以看見整個台北市和關渡平原,其實在當下是非常安靜的,卻感覺城市有點悶和轟的聲響,是一種大氣的氛圍,低頻的聲音。」

一百個手工黑盒

張永達這次創造的聲音環境,除了從明顯可見的四支喇叭、四聲道傳送出來之外,還從舞台上那一百個小黑盒中發聲。大多數觀眾可能只注意到黑盒中的燈,卻未聽見黑盒也發出聲音。甚而,一百個小黑盒就有一百個獨立的聲音頻道——這一百個可移動的燈光/聲音黑盒裝置,讓許多國外數位藝術節策展人和國內劇場技術人員驚呼:「你們是怎麼辦到的?」

這些內含喇叭和LED燈的壓克力盒子,所有帶動機械轉動的輪盤和小黑盒中的線材、喇叭等,幾乎都只是機械玩具的素材成本,卻造就有如高科技精密裝置的演出,且完全是手工製成。小黑盒中所有的線材和螺絲釘,都是工作團隊一個個銲接出來的。

負責裝置設計的葉彥伯,小時候讀美術班,大學念資訊工程系,擁有撰寫程式的實力,難能的卻是他的應變能力。無論是黑盒的設計、接線、控制程式,或面對緊急突發狀況,都運用了巧思讓事情變得容易點。葉彥伯說:「其實這些程式都不是從基層寫起,沒有什麼很厲害的程式,但若會運用工具,便可以重新組合套用。未來還需要將程式模組化,以方便攜帶出國演出。」

張永達和葉彥伯各自以圖像化程式模擬、控制聲音及燈光的流動、範圍或形狀大小。黑盒掌控的燈光部分,是藉由光的移動架構出舞蹈區域來,舞者則試圖在光域的範圍限制中,重新找到身體自由和打開的空間;聲音部分,從小黑盒發出的聲音多與機械聲音有所呼應,例如有一段聲音其實是碎CD片的聲音,經由調變後形成像是機械升降的聲音,那段就僅從小黑盒中的喇叭出聲。

張永達說,混淆觀眾的聽覺是他這次想做的事之一,原本的四聲道音響系統加上舞台上一百支小喇叭,他考慮到聲音在空間中如何流動,並將作品段落間的特性和元素,穿插在不同地方,讓某些細節在不同段落中重複出現。他想同時帶給觀眾「有方向和沒有方向的聲音」,透過多聲道讓觀眾聚焦在聲音的細微變化上。張永達從《Loop Me》開始與蘇文琪合作至今,兩人有一定的默契。蘇文琪說,張永達這次的聲音讓作品的層次更豐富了;張永達則笑言,這是他們合作以來,他修改次數最少的一次。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創作相關工具

反光舞蹈地板

這是蘇文琪在國外發現的舞蹈素材,這次為表達作品中鏡像的概念,她馬上就想到可使用反光舞蹈地板。蘇文琪經紀人孫平說,這種地板在台灣都租不到,還是從英國專業舞蹈公司帶進來的。

 

手稿

蘇 文琪排練過程中記錄的舞蹈動作手稿。每回排練,透過記下自己的舞蹈動作或錄影,回頭檢視與概念是否相應,之後再即興。即興、記錄、反省成為一個循環。蘇文 琪說,動作不是從理性中思考的,而是直接進排練室,因為她相信身體時間和數理時間是分開的,「我對舞蹈是很直覺的,不會去分析它。」

 

記事本

關於《W.A.V.E.—城市微幅》,葉彥伯有一整本厚厚的記事本,完整記錄他觀察、思考的過程。畫面中這一頁,記錄著每個小黑盒的線路長短等資訊,已完成的就作打勾記號。當葉彥伯拿出這本記事本,團隊成員一齊驚呼:「不知道彥伯這麼有條理!」

 

聲音控制程式

張永達控制聲音的圖像化程式MaxMSP,事實上他在其他個人作品就常使用了,但這次為了這個作品需求,又重新撰寫了程式。左上方視窗中的每個方格,代表的就是一個小黑盒裝置,如此可較容易控制聲音的位置與流動。

 

裝置模擬圖

在小黑盒裝置尚未全部完成前,團隊先以模擬圖來觀察裝置和建築的關係,在空間中可能的樣子,以便正式裝台時,視情況進行微調。

 

輪盤

每個小黑盒上方都掛有一個輪盤,裡面包括燈光與聲音的訊號線,輪盤會帶動整個排線運轉,控制小黑盒移動與發聲。每個輪盤中的複雜線路,在後方以每廿條線插入一塊伺服馬達控制板的方式整理。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