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Columns

劇場中「言」不及義的重要性正在於因為言永遠不及義/藝,所以,需要有更多的言外之物。在創作和表演中,「言」與行之間、行與義/藝那夾層之間莫名、不可測、神秘的宇宙,才是真正的意義……

劇場中「言」不及義的重要性正在於因為言永遠不及義/藝,所以,需要有更多的言外之物。在創作和表演中,「言」與行之間、行與義/藝那夾層之間莫名、不可測、神秘的宇宙,才是真正的意義……

「言」的甲骨文圖,有不同的解法,考驗著學者們的想像力:有人覺得是口上一根簫管樂器的吹嘴,由聲音轉成現在「言」的語意;有人覺得是舌上一橫(註1),表示言從口出,是張口伸舌說話的形象;最有趣是一位俄國人,他覺得是一道聲波由口傳出,看看的確很像一張嘴和一隻大聲公。多數書是跟樂器有關的解釋,但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第二種,因為說話的話,也是跟「舌」走,「舌」與「言」兩者甲骨文也極相近。

言之有物,常讓人苦不堪言

追根究柢,尋找真相,永遠不是劇場的任務,那是Discovery的節目主旨。「言」的真義為何?不影響我們說話的方式,或是讓戲變好看。那為何談「言」?也不過是藉題發揮,言不及義。言不及義對於劇場很重要,言之有物的作品常讓人苦不堪言,翻開節目單滿滿金玉良言,暢談理念、熱情、誠懇、感動、感慨和不滿,卻常常只是淪為言之成理的滿紙空言。節目單和演出之間的言行不一,創作者辯解作品中有許多言外之物、微言大義,言外至無可言說,微言到難言之隱,一言以蔽之:自言自語。

呼~好久沒有用成語,一次寫一堆很像在玩益智遊戲。小時候月考題目常會考成語和造句,但實際上寫文章時不太好用,用在平常說話還會被嘲笑,現代在網路上也常會流傳一些相當爆笑的成語濫用作文。其實不用說別人,自己在找「言」的成語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每天使用和攝取的「言」,愈來愈遲鈍,也發現(或是想起來)「言」有好多種意思:它也可以是字,例如五言絕句;也可以是句子,像是上面的一言以蔽之;可以是動詞,可以是名詞,還可以是姓。像是在把玩「言」這古物,它不同角度的折射和不同面向的光澤。

這每天接觸的「言」,反而距離相當遙遠。上劇本創作課時,學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一直急著表達意義、情感、生命或是人生,結果,寫出一個個像恭賀祝福匾額式,或是歌功頌德銅像式的文本:故事都是用「說」的,但不會動;一開始其實就把感動、事件或是衝突說完,之後開始證明;講了一大段很有意義或是感人內容的對話,但是跟角色無關,AB互換講,或是換成ㄅㄆ說都沒差。學生也會問:那寫劇本不要意義嗎?我回答:那是平常就要準備好的啊!你那麼想表達意義就去開座談會或是開個道場吧!

言外之物,才是真正的意義

「言」的古意透露了相當重要的兩個訊息:一個是聲音,一個是行為。「是的,妮娜.扎瑞希娜雅要表演,寫這齣戲的是康斯坦丁.加甫利洛維區,他們正在戀愛。」(註2)這或許非常符合原意,但如果我是觀眾,聽到這一句話一定很想死;「言」由舌尖所吐出的字義,也常與行為悖離,最簡單的「我愛妳」,說這話的角色哪一位是他媽的了解愛?他是想得到她?想上她?想測試?想敷衍?想報復?當「言」是一種行為,就牽扯到了策略,包括裝著無辜單純不知道「言是一種行為,我只是愛妳啊」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裝蒜擺爛的策略。「言」的病徵也會在表演和視覺上發作,將台詞塞滿情緒完全符合字義的真誠表演,塞滿完全符合劇本深度解讀意義的舞台象徵物,非常合理而無聊到我也不知該怎麼辦該如何跟學生講清楚或是我也根本搞不清楚的劇場陋習。

劇場中「言」不及義的重要性正在於因為言永遠不及義/藝,所以,需要有更多的言外之物。在創作和表演中,「言」與行之間、行與義/藝那夾層之間莫名、不可測、神秘的宇宙,才是真正的意義,而不是將「言」死蓋在「義」合約上的印章,像是蓋在保險單或是結婚證書上的恐懼和偽安全感。

 

註:

  1. 甲骨文的舌長這樣「  」,上面加一橫就是言的甲骨文,這造字跟「上」或是「下」指事一樣的。
  2. 節自契訶夫《海鷗》桂冠的翻譯本。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