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地廣人稀,表演藝術起步慢,在地團隊為了生存都必須變成「教育機構」,往下扎根辦理藝術教育活動。圖為高雄豆子劇團近作《達剛三號》。(豆子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來去高雄.夏日表演小旅行/延伸觀察

有了空間,在地團隊也有了希望?!

談高雄在地團隊發展

已經或即將有這麼多場館開始營運的高雄,感覺充滿希望的高雄,難道不能也全台獨家率先創新更具體養成團體的決策?發揮龍頭作用將資源聚攏,召集團隊給與中長程計畫的建議,以打破長期以來各團體或單位各做各的習慣?若是如此,那麼藝術家們會感到多麼幸福,出走的應該包包收一收也會想回家了吧。

 

 

已經或即將有這麼多場館開始營運的高雄,感覺充滿希望的高雄,難道不能也全台獨家率先創新更具體養成團體的決策?發揮龍頭作用將資源聚攏,召集團隊給與中長程計畫的建議,以打破長期以來各團體或單位各做各的習慣?若是如此,那麼藝術家們會感到多麼幸福,出走的應該包包收一收也會想回家了吧。

 

 

步出高鐵左營站往停車場方向,迎面而來的是根根貼滿「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海報輸出的圓柱;開車行進在高雄市區,也可以看到許多相關演出的路燈旗幟飄揚;號稱「大高雄文化新地標」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也在這次藝術節中正式啟用,只可惜開館節目不是高雄當地團體的創作。據悉這次藝術節行銷宣傳費用所費不貲,可見高雄市文化局打造春天藝術節作為高雄在地人文品牌的決心。

除了和以往一樣同步邀約兩廳院國際藝術節部分節目巡演,今年的藝術節也終於走出自己的路線,獨家邀請到三檔國際表演,其中包括了英國現代舞天團「DV8肢體劇場」。林懷民全力協助宣傳的一句話,「到時候我要從台北趕下去高雄看演出」,讓南北時空瞬間移轉,天團票房滿座,其中當然摻雜了極大多數的外地觀眾;而那幾天臉書上的台北朋友們也紛紛在高雄地區四處打卡,在演出時間前後的不同餐廳或景點。便利商店輕易可購得的天團高鐵套票,也似乎展顯出此次在行銷宣傳上的野心。

在地團隊不足  學生是主要觀眾

然而,國際及高雄以外的邀演團隊熱熱鬧鬧,高雄在地團隊呢?藝術節從三月開展到六月,卅個表演節目中有十個音樂節目、兩個舞蹈節目、八個戲劇節目、六個親子節目及四個傳統表演節目。這之中有一個戲劇節目為在地劇團(但都是外聘明星演員)、六個音樂節目由在地兩個樂團包辦、兩個親子節目則分別由樂團或以舞團和樂團的結合為創作,仔細算起來,高雄團隊在整個表演節目中所占比例似乎不太平衡,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問題?

高雄地廣人稀,表演藝術起步慢,創團近十五年的豆子劇團藝術總監曾秀玲觀察到:「因為生存費力,在地居民花心思在生存下去而沒有空閒時間可以閒聊,團體選擇少,就容易造成競爭。」其實高雄在地團隊屈指可數,但彼此間的交流似乎有限,演員互通性也不高。從德國返鄉駐地高雄已經三年的舞蹈工作者俞秀青認為:「團體是需要長期投資的,團體多了才會精,也比較能吸引往北往外走的專業舞者南下,或至少留住南部的科班學生。」

其實南部幾所高中舞蹈班或大學科系訓練出來的舞者條件都不錯,卻鮮少見到他們畢業後留駐當地組團創作。但是在這些藝術新鮮人還是學生時,卻是高雄地區最好的觀眾,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慾高,不論是從那個地方來的表演團隊,一定會先去相關高中或大專院校宣傳演講,感覺這些莘莘學子充滿了機會和希望,事實上是,經濟拮据的他們能購票場數有限,再多,生活可能會有點問題。所以團隊只能更往下扎根,去國高中校園宣傳演出、辦理藝術教育活動,為了生存,藝術團隊變成了教育機構,唯有如此才能補貼一年或兩年做一次大戲的虧損。

場館走大不符所需  年輕團隊開發新空間

現在和不久的未來高雄會多了些又新又漂亮的場館,但就算是最小的劇場空間也是將近九百個座位,無法抒解原來近五百座位「至善廳」的使用壓力,團隊得要花心思作大戲推票房,雪球就愈滾愈大。主事者花心思建構這些漂亮的場館,卻沒有見到他們拿出打造更優質多元在地表演藝術團隊的決策,這麼多大型的空間,未來是要誰進駐演出?難道只能不斷請外來的團隊嗎?難道他們不明白缺的其實是兩百至四百席座位的中型劇場?

值得慶幸的是學生團體很自立自強,中山大學劇藝系學生組成的「狂徒劇團」在愛河邊的朵特咖啡館自助演出、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畢業生組成的「白開水劇團」在巨蛋旁的水星酒館辦戲劇音樂會……看來還是要有年輕人憑著不怕難、敢吃苦的心情開發這些意想不到的地點,才能展現高雄在地空間的能量。

不得不承認,公部門是文化環境的主導者,俞秀青認為:「公部門若能在政策上全面照顧到團隊,不管是哪種類型,才會有願景。」目前高雄市有兩個專屬樂團,但沒有市立舞團、劇團或傳統藝術團體,雖然台灣任一城市也都沒有後者,但已經或即將有這麼多場館開始營運的高雄,感覺充滿希望的高雄,難道不能也全台獨家率先創新更具體養成團體的決策?發揮龍頭作用將資源聚攏,召集團隊給與中長程計畫的建議,以打破長期以來各團體或單位各做各的習慣?若真的如此,那麼藝術家們會感到多麼幸福,出走的應該包包收一收也會想回家了吧。

新場館帶來希望  也帶來環境焦慮

話雖如此,訪問了幾位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倒是對高雄地區的文化環境感覺到希望,因為看到大型場館的建置、大型活動的辦理,幕後及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增,六個裡有三個表示願意留在高雄打拚,這點倒是頂正面的。文化局表演產業中心吳正婷主任表示,高雄的幅員廣大,在增加觀眾人口數上的確有其困難,所以文化局用派團隊下鄉表演或把觀眾帶進表演廳堂的方式讓他們接近藝術。立意良善,但不知道效果是否能夠延續。畢竟要團體做出高品質但票價又要親民的演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本來很想用旅遊雜誌介紹「來高雄必吃小吃」的輕鬆心情來介紹「來高雄必看表演」或「必逛藝文景點」,但在更具體的感知到高雄將有這麼多場館之後,產生的居然是焦慮。藝文環境的養成當然需要空間,卻也需要時間,在場館一一建置完成後,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培養出優質的人才,留住這些中南部及東部熱愛藝術的學子們,並且讓他們有一個比較健全的就業環境?所以與其說是來吃小吃的,不如說現在的我,比較像是圍著圍裙拿著鍋鏟在高溫廚房裡團團轉的廚師,正焦慮著鍋子裡會煮出什麼……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