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文亮(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歌仔戲音樂新紀元/人物焦點

劉文亮 忠於自我 為戲量身藝術追求

不是音樂科班出身,也沒有高學歷的光環,劉文亮對音樂的熱情,純粹來自於心靈深處原始的渴望,即使不能如願,也沒有反抗,卻意外地在上天的巧妙安排下,註定活在歌仔戲圈子,為歌仔戲譜寫出一支支動人的樂曲。有欣賞的戲曲作曲家,卻從不模仿,只有忠於自我,將心裡那源源不絕的藝術追求,表現在合適的作品上。

不是音樂科班出身,也沒有高學歷的光環,劉文亮對音樂的熱情,純粹來自於心靈深處原始的渴望,即使不能如願,也沒有反抗,卻意外地在上天的巧妙安排下,註定活在歌仔戲圈子,為歌仔戲譜寫出一支支動人的樂曲。有欣賞的戲曲作曲家,卻從不模仿,只有忠於自我,將心裡那源源不絕的藝術追求,表現在合適的作品上。

人物小檔案

  • 中國海事專科學校(現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輪機科畢業,現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主任。
  • 曾參與京劇、川劇、黃梅戲、評劇、越劇等多種戲曲伴奏,並擔任修改與編寫配器工作。
  • 自洪秀玉歌劇團《比文招親》開始,開啟歌仔戲作曲生涯。至今合作對象包含:楊麗花、洪秀玉、陳美雲、唐美雲、河洛、尚和、新鶯鳳、黃香蓮、薪傳等歌仔戲團。
  • 出版有聲作品:歌仔戲唱腔專輯《玉樓聲漱》(1~3集);著有《歌仔戲曲調選》I、II。

 

清涼的微風,帶了些海的鹹味,瀰漫在夏日午後的空氣中,基隆港邊的小雜貨店裡,國三少年一如往常的,吹奏著手邊的笛子「Me Sol Ra Do La…」,這樣的笛聲沒有經過任何人的指導,雖不是特別悅耳,卻也不難聽……忽然,少年停止吹奏,看了看手中的笛子,急忙地往樓下奔去…「爸!爸!我去讀音樂好麼?」「讀音樂?甘有出息?」少年一陣沉默後,沒有任何反抗,默默回到自己房間。此時窗外的基隆港傳來一聲聲大船回港的氣笛聲「嗚~嗚~」作響,少年望著港邊忙碌的工人,有的忙著搬漁貨,有的則忙著指揮船上的機械操作,一艘艘的漁船、商船,總是在港邊圍繞著,少年回想著父親剛才的話語,冷靜思索著……不久後,少年選擇進入「中國海事專科學校」。

註定是個學音樂的孩子

一日,剛結束枯燥又繁複的輪機課程,走出教室在校園裡閒逛,耳邊傳來一聲聲熟悉的聲音,有笛聲以及其他不知名的樂器聲……心中一陣納悶,雙腳已不自覺地朝前方尋去,看見一教室內有許多學生,正在練習樂器。忽然,有人發現他的存在:「ㄟ!你是一年級的學弟厚,這是國樂社啦!你會樂器嗎?想要參加嗎?」就這樣,在上天巧妙的幫忙下,劉文亮開始他的正式音樂學習。由於他的勤奮與天賦,在這段期間,他習得多項樂器技能,以及西洋音樂理論作曲,並開始為「再興青年越劇團」編寫大型合奏、小型器樂曲。常常隨團演出的他,開始帶著演出收入回家,個性與他相仿的父親,再也沒有任何反對的話語,默默地接受了這個孩子只愛音樂的事實。

海專畢業後,他卻沒有一個正式的管道可從事音樂相關工作,於是他到一間唱片行,擔任起唱片「行銷」工作,一做就是七年。但這段期間,最大的客戶應該就是他自己。這是他從海專就有的習慣——收藏唱片(特別是黑膠唱片)。一直到參與楊麗花、葉青錄製電視歌仔戲開始,歌仔戲蓬勃的發展,劉文亮或許是受到潛藏在內心族群共鳴的呼喚,對於「歌仔戲」有著不同於其他劇種的熱情與親切感,加上他數年來積累的音樂實力,劉文亮開始活躍於歌仔戲界,並努力地用他的雙手為歌仔戲譜寫出一首首動人的樂章。

用心為「戲」作曲

劉文亮的音樂生涯,從自學到進入社團後才開始有較專業的學習。憑著天賦與後天的努力,得到參與各式傳統戲曲工作的經驗。在「再興青年越劇團」期間,大量的翻譜與修改工作,讓他快速吸收並了解戲曲音樂的內涵,透過與兩岸藝師的交流學習,提早感受到戲曲音樂的改革,並與洪堯進、許再添兩位大師請益。他了解國樂與地方戲曲的連結點,在於國樂的根本原就來自於地方,兩者的共通點在於「音樂語法」相同;戲曲則是音樂與戲劇的搭配關係。因為對戲曲音樂有這樣的體認,因此不論是從國樂學習,到參與各式的傳統戲曲,再回到歌仔戲曲創作,這些過程對他來說,只有更自在,沒有任何的困難與阻礙。

對他來說,真正為歌仔戲「作曲」,是對整齣戲在音樂上有完整的整體規劃,這樣的音樂改革是需要從一部部作品中,慢慢地去試驗與調整。他認為台灣的戲曲表演是以「演員為中心」的,因此戲曲音樂無法獨立發展,需要充分了解編劇與演員的需求,「為戲服務」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自我藝術表現的追求。他從不心急地將所有想表現的東西,塞進一齣戲中,而是慢慢地挑選出適合的。此外,他是個積極又負責的作曲家,他習慣在讀劇後,即依照熟悉的演員特性,為他們量身打造合適的曲目,並事先為劇中重要情感段落譜寫樂曲。這些都是在「戲」還沒排出來的時候就做好了,因為他不習慣讓人家「等」他,希望這樣能有助於導演排戲,多出來的時間才能將戲做得更好。

從不「比較」顯得更有「自我」

在歌仔戲音樂作曲領域中,他與柯銘峰、陳孟亮可說是最頂尖的三位龍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那你認為你與別人不同在哪?」他的回答很巧妙:「我從不與人比較。」作品就像做人一樣,每個人本就有其風格與特色,愈去分析其差異性,必定會影響自己、限制自己的方向,那不就等於改變了自己?不過,這不代表他不欣賞別人,他相當欣賞知名電視歌仔戲導演陳聰明,因為陳聰明開創了「行弦」(在唱段中增加一段簡短的重複性樂段)、「三角板」、「大悲頭」、「七字白」等曲式。

劉文亮希望能為歌仔戲開創出更多元的音樂方式,不論用以烘托情緒,或是音樂色彩變化上都能更加豐富,譬如透過配器,將音樂彈性增強;包含運用內台歌仔戲時間即有的創作手法「中西合併」;或是從他平常喜歡的歌劇中,吸取音樂技法,像是重唱、輪唱等手法;或將一段音樂動機,以不同方式安插在戲中的重要情境,營造音樂的整體感作為主題。劉文亮認為最難拿捏的部分,則在於如何與表演畫面做「貼切」的配合。新編戲已離開程式化表演,而天馬行空的音樂創作又過於太抽象,不適用於傳統戲曲,這兩者的掌握是最困難的。

他從不比較自己的作品,因為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認為「完成感」、「使命感」是歌仔戲作曲最吸引他的原因。未來,他仍會不停地為歌仔戲作曲,這也是戲曲音樂的改革種子在他心中發芽的結果,他更致力於培養後輩新秀,因為傳統戲曲唯有「傳承」與「創新」,才能持久恆長。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