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院建築體上有山形牆,是典型的普魯士新古典主義風格。(Achim Plum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柏林劇院地圖/劇院導覽

從自然主義到當代激進——柏林德意志劇院

柏林德意志劇院是經營超過一世紀的劇場老店,在世界劇場史上占有顯目章節。從布拉姆手下的自然主義實踐中心,萊茵哈特熱情打造的劇場高峰,到東西德統一後,威爾姆斯領導下,以前衛美學讓劇院成為劇場標竿……能夠持續引發爭議,造就社會討論,德意志劇院不是一個提供大眾娛樂的場域,這裡,是充滿批判意識的當代劇場。

柏林德意志劇院是經營超過一世紀的劇場老店,在世界劇場史上占有顯目章節。從布拉姆手下的自然主義實踐中心,萊茵哈特熱情打造的劇場高峰,到東西德統一後,威爾姆斯領導下,以前衛美學讓劇院成為劇場標竿……能夠持續引發爭議,造就社會討論,德意志劇院不是一個提供大眾娛樂的場域,這裡,是充滿批判意識的當代劇場。

德國的眾多公共劇院都是政府支持,劇團有自己的硬體設備、劇院,整個組織架構完整,從藝術總監到幕後工作人員都各司其職,旨不在討好大眾品味,而是推出一齣又一齣激進、充滿時代意義、審視社會的戲。戲劇不是資本商品,而是乘載批判功能的藝術。柏林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Theater Berlin)就是一個柏林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劇場之一,這裡擁有許多知名劇場工作者,以「導演劇場」(Regietheater)的美學,推出許多驚世作品。查閱德語國家最重要的戲劇節「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每年入選的名單,一定很容易會看到柏林德意志劇院,戲的品質備受劇評、觀眾肯定。

這裡總共有三個表演空間,主要鏡框式舞台劇場可容納約六百位觀眾,「室內劇場」(Kammerspiele)可容納二百卅位觀眾,「箱」(Box)則可容納八十位觀眾。

柏林德意志劇院是經營超過一世紀的劇場老店,在世界劇場史上占有顯目章節。邁入新世紀,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蹟劇院絲毫不見老態,衝勁十足。

曾是自然主義實踐中心  萊茵哈特帶動黃金時代

一八五○年,劇場腓特烈.威廉一世城市劇院(Friedrich-Wilhelm-Städtisches Theater)在柏林舒曼街(Schumannstraße)落成,建築體上有山形牆,是典型的普魯士新古典主義風格。當時柏林人口激增,市民開始有強烈的娛樂需求,劇院主要為柏林市民提供娛樂性的表演。一八八三年,劇評家Adolph L’Arronge聯合一群劇場工作者,在此創立德意志劇院。

一八九四年開始,奧托.布拉姆(Otto Brahm)接下總監的職位,他是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席捲歐陸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us)實踐者,當時的柏林德意志劇院,是歐陸自然主義劇場的中心之一。自然主義強調表演必須逼近所謂的「真實」,戲劇必須去除誇張的表演肢體,以完全符合現實,但這個表演系統很快就走入呆板的境界,劇場迫切需要新的運動。

邁入廿世紀,馬克斯.萊茵哈特(Max Reinhardt)在一九○五年接掌德意志劇院,他拋棄「自然主義」,開啟了劇院的第一個黃金年代。萊茵哈特是個熱情十足的表演藝術家,他建立了劇場「導演」的概念,推出考究精緻的戲劇,講求排練、說詞,極力考究布景、燈光、戲服,演出許多經典文學劇目,把柏林德意志劇場帶上第一個高峰,迅速成為歐陸名聲顯赫的劇院。他建立戲劇學校,拍攝電影,創立藝術節,活力十足。只可惜,他的猶太身分,剛好遇上了納粹興起,一九三三年,他逃離德國,德意志劇院的戰前黃金年代正式結束。

戰後,東西柏林分裂,位於東柏林的德意志劇院繼續營運,離布萊希特的柏林人劇團不遠,持續成為東柏林劇場人的創意中心。柏林圍牆倒塌前夕,德意志劇院的演員協助策劃亞歷山大廣場的大規模示威活動,抗議東德政府的極權,爭民主,要自由。五天後,柏林圍牆倒塌,德意志劇院親自參與了歷史巨變。

兩度獲選德語區年度劇場   威爾姆斯打造劇場標竿

兩德統一之後,德意志劇院繼續以國家劇院的模式營運,但一直要到二○○一年,柏恩德.威爾姆斯(Bernd Wilms)離開了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Das Maxim Gorki Theater),前來擔任新的藝術總監,德意志劇院才又攀上高峰。

威爾姆斯在高爾基劇院時就很懂得找到肯放手一搏的導演,他來到德意志劇院,經費多了,伸展空間大了,開始大展身手。他長期與尤根.勾許(Jürgen Gosch)、米歇爾.大海馬(Michael Thalheimer)、尼可拉斯.史戴曼(Nikolas Stemann)合作,這些導演都有很深厚的文學底子,而且很瘋狂,翻轉經典文本能力高強,例如勾許執導的《誰怕吳爾芙?》與《凡尼亞舅舅》都是轟動當年劇場界的作品。經典文本在德意志劇場演出絕對不會是一板一眼的寫實演出,充滿嘶吼、血腥、解構、不安、裸露。觀看德意志劇院的美學,就能深刻了解當代德語劇場的特殊性。

出身德意志劇院的演員,在德國備受敬重,許多演員在劇場演出之餘,開始進入電視電影界。例如女演員妮娜.霍絲(Nina Hoss)就在此劇院留下許多令劇迷難忘的演出,她成功進入電影界,在《耶萊》Yella、《為愛出走》Barbara等片子都有非常精采的演出,二○○七年還獲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二○○五年,德國重要劇場雜誌《今日劇場》Theater Heute把「年度劇場」(Theater des Jahres)的殊榮,頒給了柏林德意志劇院。柏林德意志劇院正式重回黃金年代,成為首都的劇場標竿。○八年,德意志劇院二度獲選為德語區「年度劇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獲得同一榮耀,表示劇場保持了高度創作能量。威爾姆斯在掌聲當中離開德意志劇院,○九夏天,烏爾利希.庫翁(Ulrich Khuon)接下總監職位,繼續以創意領航。

如今的德意志劇院,依然是爭議點的中心。二○一一年米歇爾.大海馬執導《無辜》Unschuld,白人演員臉上塗上黑色顏料在台上演出黑人,引起輿論強大的指摘,種族議題席捲劇院。能夠持續引發爭議,造就社會討論,德意志劇院不是一個提供大眾娛樂的場域,這裡,是充滿批判意識的當代劇場。

 

相關網站:德意志劇院www.deutschestheater.de/

志工真心話&答客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藝術總監 

烏爾利希.庫翁  新進劇作家的幕後推手

庫翁是德語劇場的明星總監,並擔任多項評審工作。八○年代以戲劇顧問的身分入行,千禧年成為漢堡塔利亞劇院(Thalia Hamburg)總監,在他的任期內,塔利亞劇院曾二度獲選為年度劇院。庫翁在塔利亞劇院時期開始了「劇作家週」的活動,讓當代作品能夠登上舞台。當前質量均豐的劇作家羅荷(Dea Loher),便是在「劇作家週」中嶄露頭角的。二○○九年,庫翁也將這個活動帶到德意志劇院,持續發掘新進劇作家。

德意志劇院匯集了德語劇場界最重要幾位導演的作品,包括二○○九年辭世的勾許(Jürgen Gosch)、克伊米希(Stephan Kimmig)、克里根堡(Andreas Kriegenburg)、果契夫(Dimiter Gotscheff)、史戴曼及大海馬等(克伊米希及克里根堡目前為駐院導演),其中多位曾在塔利亞劇院和庫翁合作過。年輕新秀如耶普拉(Nurkant Erpulat),及去年才來台灣導戲的寇勒(Tilmann Köhler)皆名列其中。上述導演不僅各自開拓獨特的舞台美學,犀利、當代,通常也有定期合作的舞台設計共同創作,並階段性地鎖定特定作家,推出系列作品,實踐劇場作為劇本與舞台藝術集大成的無限可能。(陳佾均)

 

推薦製作

勾許《海鷗》Die Möwe

果契夫《波斯人》Die Perser

克伊米希《伊底帕斯城》Ödipus Stadt

克里根堡《竊賊》Diebe

大海馬《老鼠》Die Ratten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