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蕭邦的爸爸是個法國人,但他到底是哪裡人,是他自己說了才算數。就算他的後半輩子都住在法國,但他還是不斷地寫作馬祖卡舞曲、波蘭舞曲,來表達愛國情操與榮耀他的祖國。對於蕭邦來說,「身分」真是個和音樂非常有關係的問題。
我還記得,當我第一眼看到我太太身分證上,本籍的那一欄寫著「四川省」時,我非常困惑(那是以前舊版的身分證)。據我所知,她是在台灣出生的,而且沒去過中國大陸。因此我問了她:「妳不是台灣人嗎?」她回答:「是啊,那要看你怎麼想。」「這還要怎麼想啊?」我邊笑邊問。接著,她試著解釋:「台灣有好幾種人,對你們外國人來說,我是個台灣人,但因為我爸爸是個四川人,所以台灣人認為我是個外省人。」
我非常迅速地接著問:「但是妳媽媽不是本省人嗎?妳應該只會被算是半個外省人吧?」她回答:「那倒是真的,但中國是父系社會,所以我就是外省人。」雖然我知道中國是父系的社會,但是,身分證上標示著父親的祖籍而不是自己的,還是讓我覺得很奇怪。在這同時,我發現,對於台灣人來說,「身分」真是個令人感到混亂的問題。
蕭邦的自我認同
不同於中國的,是猶太民族,他們屬於母系社會。所以,如果你的父親是猶太人,但你的母親不是,那麼,你就不會被猶太民族認為你是猶太人。但不幸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並不抱持這個看法。納粹並不在乎一個人的猶太血液是從何而來,擁有百分之五十的猶太血液,就足夠讓你領一張免費的集中營門票。對於猶太人來說,「身分」真是個讓人致命的問題。
鋼琴詩人蕭邦,是波蘭最偉大且最具盛名的作曲家。但事實上,他只有一半的波蘭血統。蕭邦的爸爸是個法國人,他在一八○二年到波蘭工作,並娶了個當地的女孩為妻。一八一○年在華沙出生、長大的蕭邦,在他七歲時的第一首作品《波蘭舞曲》,就展現出他無比的波蘭魂。然而,儘管蕭邦再怎樣愛他的祖國,他還是因為政治因素和專業考量,在廿歲時離開了波蘭搬到巴黎,還成為法國的公民,並住在那兒直到卅九歲去逝。但就算如此,似乎從來也沒有人會認為蕭邦是法國人。即使蕭邦的爸爸是個法國人,但他到底是哪裡人,是他自己說了才算數。
就算他的後半輩子都住在法國,但他還是不斷地寫作馬祖卡舞曲、波蘭舞曲,來表達愛國情操與榮耀他的祖國。對於蕭邦來說,「身分」真是個和音樂非常有關係的問題。
計程車司機的堅持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一晚,我搭著計程車出去,司機客氣地問我是哪裡人,我輕聲回答:「美國人」。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台灣人,但我不是中國人。」他認為,這有很大的不同,一定要讓我搞清楚。我剛好思考了一整個下午的這個問題,因此,我和他分享了所有的看法,而最後的結論是:「不管你多強烈的表達你的身分,關鍵在於別人怎麼看你,你就會是哪裡人。」但司機還是很堅持:「我就是台灣人,但我不是中國人。」所以我問他:「我太太在台灣出生,我的兩個女兒也在台灣出生並長大,但你會認為我的女兒是台灣人嗎?」他很肯定說:「當然不是,這會跟著爸爸做認定,所以她們不是台灣人。」我說:「但是,她們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所以她們就是台灣人啊!」「不是,她們永遠也不會變成台灣人。」司機激動地說著。因此,我跟他說:「用你剛剛的理論來說,由於我的國家在聯合國中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你是中國人。」這位司機大哥非常不喜歡我的回答,當場就把我轟下車,大聲地吼叫:「我是台灣人,但我不是中國人。」當下,對於我來說,「身分」真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