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是受到當時只有三歲的女兒所啟發,而寫作出這組由六首曲子所組成的組曲。他不僅把女兒的生活、眼中的世界、娃娃與玩具帶進音樂,還充分展現出孩子們無限的想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實與局限,讓我們漸漸失去了純真與好奇心。對我而言,這組鋼琴作品提醒了我,就算我是個得教導孩子很多事的父親,我還是應該要常常試著用小孩的角度去看世界、去思考。
八月,並不是個怎樣特別的月份。在台灣,這個月既悶熱,又有颱風。
但其實也沒那麼糟,這個月,有大多小孩們喜歡的暑假,一般的家庭也或許會安排些旅遊。但最重要的,和這篇文章有關的,是這個月有個父親唯一特別專屬、可以慶祝的日子。
「忘了問候爸爸」戲碼不斷重播
在台灣,父親節就是八八節,這個日期很難被忘記。但是在美國,父親節是在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因此,它的日期每年都會不一樣。不過,在美國當地的人都會很容易知道是哪天,因為日曆上,都會標示得清清楚楚。就算你不看日曆,電視或報紙的廣告一定也會不斷地提醒你,不停給你選擇餐廳或是該買什麼禮物的建議。
這是我在台灣第一年發生的事,那時是六月底,我剛好完成我第一次在台灣的大學中教書的課程,並期待著回美國去度假。我接到了我父親從美國的來電,我們天南地北地聊了一會兒,在要掛電話時,我爸爸終於忍不住,委婉但尷尬地跟我說,他沒有收到父親節卡片。
「鏘!!」如果你的生日或是紀念日曾經被忘記過,那你就很能了解我父親當時的感受。父親節已然離我爸遠去,而我徹徹底底地錯過它了。我努力試著跟我爸解釋,在台灣的父親節是八月八日,和美國不同天,我會記得在那天補打電話給他。然而,在接下來的十五年,同樣的劇情不斷地上演重播,這也變成了我和我父親之間的一個笑話。
當音樂家爸爸從孩子眼中看世界……
「父親」這個身分,在古典音樂中,似乎只使用在樂派或是風格的創立者身上(例如:巴赫=音樂之父),可是我卻從沒看過任何深入研究的文獻提到,有關從父親的角度去作曲的文章。我覺得這很怪,因為,有許多作曲家寫作的靈感與動機,是來自於他的小孩。這些作品大多是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所寫作,例如:巴赫的《創意曲》和《法國組曲》,就是為了他的孩子們與第二任太太的平時練習而作。雖然這些曲子仍然是現今鋼琴課程中重要的一環,但在大多學琴的小孩眼裡,這些樂曲就等同於父母一天到晚在唸的「吃完所有食物」、「多喝水」、「不要……」等等煩人又無趣的大道理。我也知道,當我的孩子聽到這樣千篇一律的經典雜唸時,他們都會用不耐煩的語氣回應:「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只有少數作品,成功地從這種嘮叨的方式跳脫出來,作曲家雖然同樣是身為一個父親,但是卻是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並用音樂表現出來。其中一個案例就是寫作了《小孩子的天地》的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德布西是受到當時只有三歲的女兒所啟發,而寫作出這組由六首曲子所組成的組曲。他不僅把女兒的生活、眼中的世界、娃娃與玩具帶進音樂,還充分展現出孩子們無限的想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實與局限,讓我們漸漸失去了純真與好奇心。對我而言,這組鋼琴作品提醒了我,就算我是個得教導孩子很多事的父親,我還是應該要常常試著用小孩的角度去看世界、去思考。
「鏘!!」突然發現我又錯過了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現在,我該來打電話給我爸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