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室內合唱團的跨界製作《無》,將用人聲說人生。(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人聲多媒體跨界製作《無》

用歌聲說故事 齊聲合唱生命之「無」

從德國文學家赫塞小說《流浪者之歌》發展構想,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新製作《無》,是一場「類劇場」的合唱展演,結合電子音響、舞台燈光及美國華盛頓大學「數位藝術與實驗媒體中心」所設計的多媒體影像,演繹人生「從無到無」的歷程。

從德國文學家赫塞小說《流浪者之歌》發展構想,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新製作《無》,是一場「類劇場」的合唱展演,結合電子音響、舞台燈光及美國華盛頓大學「數位藝術與實驗媒體中心」所設計的多媒體影像,演繹人生「從無到無」的歷程。

合唱無設限VI—人聲新媒體跨界製作「無」

10/31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7764089

花開了總會凋謝,就像人生的旅程一般,從誕生一刻開始,就注定了會有死亡的那一天。不管有起有落、不管徬徨迷惘或悟道解脫,在一定的時間過後,終將回歸塵土。然而,人生最美的卻不在開始或結束的剎那,而是那劃過夜空時的璀璨過程。二○一三年「合唱無設限VI」推出的是人聲多媒體跨界製作《無》,在計畫啟動多年後,台北室內合唱團決定推出第一場「類劇場」的合唱展演。

不像音樂劇那樣有琅琅上口的旋律、也沒有衝突性強的故事,《無》希望傳達的是一個人們共同理解的人生觀。「我的構想是從赫塞(Hermann Hesse)的小說《流浪者之歌》來的,」藝術總監陳雲紅說:「就像這小說一樣,故事悟到最後發現來者空、去者也空。所以這整個音樂會的哲思就是『從無到無』。」

類劇場形式走過人生起伏

節目的編排走過人生的始與終,從「孩童」、「青少年」到「成年」的人生階段,呈現各個歷程的心靈情境。由本場音樂會創意總監趙菁文創作孩童時期,並委託作曲家羅仕偉及美國作曲家Huck Hodge,分別擔綱青少年與成年曲目。

於是,音樂從混沌開始,邁入童謠般的音樂,藉拉丁經文與梵文在兒歌中表現抽象的感覺;接著,以大量的人聲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暗指青少年的不斷蛻變。經過人聲與電子音樂的成年之後,繼之而來的則是「智者」的出現。台上沒有任何人聲,取而代之的是作曲家強納生.哈維(Jonathan Harvey)的〈哀悼死者,我呼喚生者來祈禱 Mortuos Plango, Vivos Voco〉電子錄音作品片段,並搭配影像播放。在這個時刻,音樂將生命推到最為震撼的高峰,卻也在此劃下分界,朝另一端邁進。而第一首序曲和最後的結尾,都擷取自哈維的同一個作品Forms Of Emptiness,呼應著從空無一物,到什麼都不留的整體概念。

向「智者」強納生.哈維致敬

整場製作結合電子音響、舞台燈光及美國華盛頓大學「數位藝術與實驗媒體中心」所設計的多媒體影像,讓樂曲更有整體效果。而事實上,被暗喻為「智者」的強納生.哈維是英國當代代表性作曲家,擅長電子音樂與人聲器樂之融合,曾受到佛教啟發,在音樂上也反映了不同宗教的內涵。演繹他的多首人聲作品,目的在引導聽者與自我內在對話,但另一個目的,也藉此製作向去年底甫過世的他致敬——即使生命如音樂影像般隨時間流逝,作曲家所留下的藝術,卻永遠為後世的聽者、歌者傳頌。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