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家黃心芸,是台灣第一位以中提琴獲得世界四大音樂比賽之一——「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大獎的演奏家。國中畢業後即赴英留學,留學生涯的孤寂與各方音樂天才之間的無形競爭,讓她學習到抗壓性與求知慾,她說:「學音樂的人從小都是不斷被打敗的,被比賽打敗、被老師的要求打敗,然後被自己做不到的要求打敗,不斷在跌倒與站起來中循環,在這樣的過程鍛鍊出堅強的奮鬥性格。」
廿多年前只有台視、中視與華視的老三台時代,當時的公視沒有獨立的頻道,只能由三台撥出晨間、下午與晚上九點至九點半的時段,給予公視播出教育性或政策性的節目,在這些眾人認為無聊的節目中,卻有一個節目是嚮往外國旅遊或喜愛古典音樂的民眾必看的,那就是由黃孝石先生所製作的「音樂巡旅」。黃孝石是台灣古典音樂推廣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自掏腰包遠赴歐洲錄製、製作這個節目,讓許多從不知道古典音樂是何物的民眾因此認識了史麥塔納、莫札特與貝多芬等音樂家,這一切都源自於黃孝石對古典音樂的熱愛,而這一份熱情也傳染給他的愛女——中提琴家黃心芸。
「我是最幸福的音樂家!父親對我的影響是超乎所有人的想像。每一次當我要決定什麼事情或是如何更上層樓時,他總是鼓勵我,即使不在我身邊。他熱愛音樂,並且認為音樂在文化中非常重要,是人類的核心價值。現在,音樂也成為我的使命了。」黃心芸說。
因緣際會 與中提琴結緣終生
目前任教於費城柯蒂斯音樂院與茱莉亞音樂院的黃心芸,是台灣第一位以中提琴獲得世界四大音樂比賽之一——「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ARD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in Munich)大獎的演奏家。如同許多音樂班的學生,她一開始是主修鋼琴,是在選擇第二樣樂器時,才選了中提琴。當時,黃心芸認為拉小提琴或選小提琴的人最多,所以她與父親走進管絃樂教室,直接問老師還缺什麼樂器,當時只剩下中提琴與雙簧管可以選,由於父親認為女孩子吹管樂「臉紅脖子粗」不好看,所以選了中提琴,便與中提琴結伴終生。
「我一開始就愛上中提琴,在第一次聽到海頓(Joseph Haydn)絃樂四重奏作品七十六第四首《日出》的現場演出之前,我從來沒有聽過絃樂四重奏,當時我的呼吸隨著音樂起伏。記得當中提琴獨奏時,我的眼淚不禁掉了下來。這種結合後的音色之美是難以想像也無法預期的。之後,我開始對室內樂感興趣,開始學習莫札特、貝多芬、海頓、布拉姆斯與舒曼等等作曲家的室內樂。我喜愛樂器之間的對話,就像朋友之間聚會那種愉悅的感覺。」
同時,也受到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前團長陳秋盛的鼓勵,他明白表示,在她手太小的狀況下,是不可能成為鋼琴家的,應該改中提琴為主修,這是因為陳秋盛發現她有著過人天分,已預示到她在音樂上將有一番不凡的成就,才會提出如此建議,當然也有意栽培。因此,陳秋盛開始邀她每週六下午到他家的地下室,與劉孟捷、呂紹嘉一起接受他的指導。當時還是國中生的黃心芸與兩位大哥哥,在地下室開始玩起音樂。這兩年的週六下午是她人生中最快樂、最難忘的美好時光:「 那兩年的星期六,我與劉孟捷、呂紹嘉在陳老師家的地下室學習,真是令人難忘,而且很好玩。我們會輪流演奏、指揮交響曲、歌劇、協奏曲與奏鳴曲。每次一玩都是好幾個小時,我們真的玩得很開心,也很幸運有這樣的友誼,這樣的感情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學習音樂 培養堅強奮鬥的性格
國中畢業後,黃心芸遠赴倫敦曼紐因音樂學校,隨日籍中提琴家竹野大衛學習。雙親的不捨及經濟上的壓力,促使黃心芸必須更加努力與善用時間,因為這是揹負著父母親的期許與犧牲換來的。當學校放假時,這位來自台灣的小留學生也無處可去,於是竹野先生就邀請黃心芸到他家,這段時間黃心芸賺到許多免費的課,其中還包括室內樂,而且也在老師的影響下培養了閱讀及聽音樂的習慣,豐富了她在校園以外的知識。
留學生涯的孤寂與各方音樂天才之間的無形競爭,讓她學習到抗壓性與求知慾,鍛鍊了她堅強的意志力與奮鬥的性格。「《紐約時報》曾有篇文章,訪問了美國政治經濟方面最成功的創新者,請教什麼是對他們來說一輩子最大的影響?他們的回答都是:小時候學音樂。音樂帶給你審美的觀點,這是其他藝術或學科都無法做到的,是無價的。如果今天能拉到貝多芬的絃樂四重奏,這種享受是無價的。第二是對自己的要求,這種東西是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學音樂的人從小都是不斷被打敗的,被比賽打敗、被老師的要求打敗,然後被自己做不到的要求打敗,不斷在跌倒與站起來中循環,在這樣的過程鍛鍊出堅強的奮鬥性格。」
曼紐因音樂學校畢業之後,黃心芸考進另一所音樂天才學校——費城柯蒂斯音樂院,拜在名中提琴家麥克.特利門下。雖然主修中提琴,但是黃心芸連一把中提琴都沒有,最後老師將自己收藏的中提琴借她使用,一借就是兩年,直到她終於有錢可以買一把真正屬於自己的中提琴。
無心插柳 卻連獲國際比賽大獎
在曼紐因音樂學校時,竹野先生即已開始鼓勵黃心芸參加「萊諾.特提斯國際比賽」(Lionel Terti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她也成為該比賽史上最年輕的金牌得主。「 其實我不太相信比賽 ,我認為音樂當成藝術的形式是有討論空間的,而且可容納不同觀點。假如我可以參加三個比賽,拿三個獎!但是每一個比賽都給了我什麼,它應該是教我如何做到最好與鞭策我達到特別的目的。當我進入『特提斯』這個比賽時,我根本不知道這個比賽,這是竹野先生要求我去的,所以我根本搞不清楚其他人拉什麼。」黃心芸說。
「慕尼黑的比賽是為了父親去的。他熱切地盼望我去,但我完全不感興趣,因為很清楚這是他的願望,所以我去了,也拿到了。當然現在我非常感激,但那個時候,我真的誰都不認識,什麼事都不知道,基本上只有練習,然後去德國。我真的非常非常幸運!」
在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獲獎,也意味著黃心芸已經站上國際舞台,瞬時成為知名人物,但是她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榮耀沖昏頭,至今她仍每年回到台灣,有時演奏,有時看看家人及故友。尤其是中提琴家何君恆的邀請,她更是義不容辭,因此今年不僅在台灣演奏,也開大師班。「何君恆是我廿多年的好友,我認為我們要感謝他提供我們這麼多中提琴的資源。他總是用各種方式讓我與台灣持續保持關係。他對於中提琴的熱情,使今年台北有亨德密特全套協奏曲的計畫演出。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是否也有類似的計畫,但這對中提琴迷來說,是一件大事。你們很幸運有像他這樣的一個人住在台北!」
艱難挑戰 讓亨德密特三首經典同年登「台」
今年是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逝世五十周年,身為台灣在國際中提琴界最高榮耀的黃心芸,同時受北市交與NSO邀請返台演出亨德密特的中提琴協奏曲。六月與北市交已經演奏亨德密特《協奏曲音樂》Konzertmusic(op.48),這首作品不僅在台灣,甚至在全世界都少有中提琴家敢嘗試,原因是太難了。十二月也將與NSO合作亨德密特知名的中提琴協奏曲《烤天鵝的人》Der Schwanendreher。「 今年NSO與我一起安排了這首曲子,因為假如可以在這一年完成他的三首中提琴協奏曲,這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很幸運地,我與一位非常棒的中提琴家結婚——Brentano絃樂四重奏的阿摩瑞(Misha Amory)。所以決定先與北市交演奏這兩首很少被演奏的中提琴協奏曲,一人拉一首。是的,它們很難,但絕對值得花時間去學。」
對於亨德密特的地位,黃心芸有她的見解,她認為:「亨德密特不只是一位很棒的中提琴家,也是偉大的理論家、老師與作曲家。其貢獻是在他發展了獨一無二的聲音與作曲風格,及驚人的演奏技巧。他寫了以中提琴為主的精采作品,推動這項樂器的重要性,並且發展這樣樂器的演奏極限,也挑戰了我們所有人。他為中提琴所做的,如同帕格尼尼為小提琴,或蕭邦與李斯特為鋼琴所做的一樣。亨德密特在世時,中提琴才被當作是真正的獨奏樂器。」
亨德密特之所以寫這三首中提琴協奏曲,除了本身是中提琴家外,加上當時反浪漫主義,因此都從更早的過去尋找創作靈感,尤其是黃心芸今年所演奏的《協奏曲音樂》與《烤天鵝的人》,在各方面都非常的不同,她特別解釋:「《烤天鵝的人》要回歸到中世紀時期,當時路邊有小型的管風琴演奏,演奏者就在大街上唱歌,一邊轉動管風琴。因為這個樂器的脖子看起來像天鵝的脖子,因此稱為「烤天鵝的人」。 這兩個作品的結構是非常不同的。《烤天鵝的人》是傳統三樂章 。《協奏曲音樂》是五樂章的組曲形式,在許多方面更為緊湊。亨德密特的許多作品都是這種形式,樂章之間有強烈的對比,但在本質上是幽默的。簡單地說,我覺得《協奏曲音樂》較為輕巧,直接明確地直指重點,但《烤天鵝的人》想像空間更大,或許還有點兒雄心勃勃,試圖實現什麼。」
身為一位優秀的中提琴家,最想做的當然是藉著不斷演奏與開發新的曲目,提昇中提琴的地位。雖然中提琴的特質,不如小提琴亮麗或是大提琴的渾厚低沉吸引人,但是柔美的音色與人聲相近的音域,更能表達含蓄的情感,所以黃心芸單純地相信只要持續推廣,不斷努力,所有人必能認識中提琴的美好——這也就是今年她願意在百忙之中回台兩次、挑戰兩首艱難的中提琴協奏曲的原因。
人物小檔案
◎於曼紐因音樂學校師事竹野大衛(David Takeno),畢業後考進柯蒂斯音樂院取得學士學位,師事麥克.特利(Michael Tree)。後進入茱莉亞音樂院師事山謬.羅茲(Samuel Rhodes)取得碩士學位。
◎曾任教曼尼斯音樂院,現今任教柯蒂斯音樂院與茱莉亞音樂院。未來即將擔任「世宗國際音樂節」音樂總監。
◎曾獲日本文化村音樂廳大獎、萊諾.特提斯國際音樂比賽金牌獎、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第二名(第一名從缺)。
◎與米夏.阿摩瑞(Misha Amory)為罕見的中提琴家夫妻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