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出身的導演麥克.格蘭迪奇,特別注重在排練中給演員空間,並且在意要為劇場觀眾帶來「難忘的一夜」,亦曾擔任兩個劇場藝術總監的他,或許也因此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劇場經營者。除了經營有道讓雪菲爾劇院度過難關、讓丹瑪倉庫劇院成功享名,創作上也備受獎項肯定,雖被視為接掌英國國家劇院的接班熱門人選,但現在自創劇團的他,更享受單純導演身分帶來的創作自由。
麥克.格蘭迪奇(Michael Grandage)曾經有過十二年的演員生涯,直到一九九六年才轉換跑道,成為劇場導演。如此的經驗,讓格蘭迪奇對劇場導演一直有自己獨到的看法:「除了理解文本與做出製作之外,排演過程是為了讓這群演員凝聚在一起。我相信這會加強演出效果。」他認為,對導演來說,最重要的,是為演員創造出可以自由實驗的氛圍;然而,導演亦須與演員們保持一段距離,好讓演員解除壓力(註)。
以《紅》得到二○一○年東尼獎最佳導演時,格蘭迪奇的說法反映了他對導演身分的看法:「我不認為我們這一行是在劇場裡上歷史課,這也是劇場愉悅之處。我們必須有責任心、明理,但我們也必須要有劇場性,為觀眾帶來難忘的一晚。」除了說出了自己的導演原則之外,這番話也許同樣可看成他經營劇院的哲學。
成功經營 票房與藝術成就皆捷
格蘭迪奇的《紅》於二○○九年首演於倫敦的丹瑪倉庫劇院,當季演完之後才轉至百老匯演出;該製作是格蘭迪奇所得的第一個東尼獎。丹瑪倉庫位於倫敦科芬園商圈內,是個僅有兩百五十個位子的非營利性劇場,第一任藝術總監為龐德電影《天降危機》的導演山姆.曼德斯,格蘭迪奇則從二○○二年至二○一二年出任丹瑪倉庫的藝術總監,並在任內前幾年同時擔任雪菲爾劇院的藝術總監(2000-2005)。勇於拋開傳統的包袱,面對挑戰的態度,讓格蘭迪奇在兩間劇院的藝術總監任內,順利幫助兩間劇院成長。除了他自己導演的重要製作之外,他替雪菲爾劇院帶來年輕導演與新血,順利幫該劇院度過難關。
格蘭迪奇在丹瑪倉庫的作為更為積極,先是拓展丹瑪倉庫所演出的劇本範圍,加入歐洲劇本(例如《瑪麗.史都華》、《洪堡親王》及他親自導演的《路易絲.米勒》),再擴大丹瑪倉庫的巡迴演出,並與倫敦西區劇院合作,讓丹瑪倉庫的製作在第二個劇場上演。這些決策的成功,更加鞏固了丹瑪倉庫在倫敦劇場觀眾心中的地位,因為演出完售、演出前排隊買站票或等退票的隊伍,常常綿延至丹瑪倉庫身處的商場大樓裡。格蘭迪奇為丹瑪倉庫帶來極為成功的十年,他的貢獻為他帶來《標準晚報》編輯獎,除了東尼獎之外,他的導演作品也贏得三次《標準晚報》最佳導演獎、奧立佛獎最佳導演等等。
自創劇團 大咖演員加持參演
決定卸下丹瑪倉庫藝術總監一職後,格蘭迪奇在二○一二年創立了自己的劇團, 因為與演員之間良好的工作關係,劇團的第一年,找來了七位重量級的演員, 在當年年底推出連續十五個月檔期的五個製作:包括賽門.羅素.比爾主演的音樂鬧劇《藝工隊》Privates on Parade、同在《天降危機》電影裡出現的茱蒂.丹契和班.維蕭演出《彼得與愛麗絲》、以哈利.波特一角出名的丹尼爾.雷德克利夫演出黑色喜劇《伊尼須曼的跛子》、選秀節目主要評審大衛.威廉斯與知名女星雪萊登.史密斯是《仲夏夜之夢》裡的仙后及其愛人、再以裘德.洛壓軸演出《亨利五世》。星光熠熠,當如格蘭迪奇所願,進劇場看戲,觀眾會有難忘的一夜。
格蘭迪奇劇團創團的五齣製作,來自古今四位劇作家,風格各不相同,也反映了身為導演的格蘭迪奇廣泛的興趣,以及對不同劇本的掌握能力。《藝工隊》以同志軍人組成的軍中藝工隊為主題之音樂鬧劇,是格蘭迪奇第二次導演這個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與《彼得潘》兩大暢銷作品之真人主角,在一次路易.卡羅展覽相見,兩人對彼此人生經驗的交換,是新劇本《彼得與愛麗絲》的主題,設定在一九三○年、以對話推展劇情為主,這個作品是第一季之中最為「傳統」的;《伊尼須曼的跛子》寫出貧困跛子的好萊塢美夢,雖然劇作家馬克唐諾(Martin McDaugh)在其中有醜化伊尼須曼之嫌,但黑色喜劇的風格,讓觀眾在笑淚之中與自己的偏見相遇;以嬉皮風主導的《仲夏夜之夢》,則在輕鬆且大膽迷幻之際,不忘點出沉迷其中可能的後果;而《亨利五世》則是最早答應加入第一季演出的裘德洛與格蘭迪奇討論而定,近年來裘德.洛演莎劇的名聲已經建立,亦讓第一季演出有個嚴肅的結尾。
不當藝術總監 寧保導演創作自由
雖然與好演員合作是製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格蘭迪奇也承認,不是每一次皆如此。他與茱蒂.丹契的另一次合作,在二○○九年製作的三島由紀夫《薩德夫人》,雖然因為觀眾願意買票進劇院只為了看丹契演出,製作本身備受批評,格蘭迪奇在首演之後仍需排戲與刪戲,認為也許請人重新翻譯劇本會有不同的效果,製作人的身分,也讓他日後更加仔細評估影響製作的重要環節。
身為一位成功的導演及藝術總監,格蘭迪奇在尼可拉斯.海特勒宣布離開英國國家劇院時,是媒體認為非常合適的接班人。然而,與擔任劇院藝術總監相比,導演身分相對自由,格蘭迪奇寧願保留這樣的身分創作。隨著格蘭迪奇劇團第一季走入尾聲,新一季的節目也正在規劃,二○一四年亦可見格蘭迪奇開拍電影。不論格蘭迪奇的下一個計畫是什麼,製作良好、演出精采的作品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註:2013年9月10日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所言。見 www.theguardian.com/stage/2013/sep/10/michael-grandage-flops-spats-spiffs
人物小檔案
◎ 生於1962年,倫敦中央演說與戲劇學院畢業,曾任雪飛爾劇院藝術總監、丹瑪倉庫劇院藝術總監,現任麥克.格蘭迪奇劇團藝術總監。
◎ 曾得過東尼獎最佳導演(2011)、《標準晚報》編輯獎(2011)、《標準晚報》最佳導演獎(2000、 2005、2008)、奧立佛獎最佳導演(2004)、劇評人獎最佳導演(2000、2005、2009、2011)
◎ 代表作品:《漩渦》The Vortex(2002)、《路易絲.米勒》(2010)、《卡里古拉》(2003)、《野鴨》(2005)、《佛羅斯特/尼克森》(2006)、《伊凡諾夫》(2008)、《奧賽羅》(2008)、《紅》(2009)、《哈姆雷特》(2009)、《李爾王》(2010)、《路易絲米勒》(2010)、《彼得與愛麗絲》(2013)、《藝工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