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戲樓》採用伶人台下真實的生命故事,呈現京劇的三段重要發展。(國光劇團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香港台灣月」壓軸 《百年戲樓》征服香江

展現傳統創新魅力 「野台灣」令人驚豔

十一月中,國光劇團的新編戲《百年戲樓》應邀在今年「香港台灣月:野台灣」擔綱壓軸演出。跳脫京劇框架,透過舞台劇形製,串接京劇表演與唱段的《百年戲樓》,深獲香港觀眾喜愛,也讓他們看到台灣創新傳統的獨到之處。

十一月中,國光劇團的新編戲《百年戲樓》應邀在今年「香港台灣月:野台灣」擔綱壓軸演出。跳脫京劇框架,透過舞台劇形製,串接京劇表演與唱段的《百年戲樓》,深獲香港觀眾喜愛,也讓他們看到台灣創新傳統的獨到之處。

十一月十七日下午,國光劇團的《百年戲樓》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登台,擔綱今年「香港台灣月:野台灣」的壓軸演出。《百年戲樓》是國光劇團繼二○一○年《金鎖記》後,再度應邀赴港演出的作品。同樣是新編戲,敷演百年京劇史的《百年戲樓》,比《金鎖記》更往前跨步,全劇跳脫京劇框架,透過舞台劇形製,串接京劇表演與唱段。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說,粵劇是香港第一大劇種,京劇次之,且傳統戲曲和現代劇場的觀眾向來涇渭分明,因此當地老戲迷接受度如何,格外引人好奇。

舞台劇加京劇  贏得熱烈回響

演出當天,包括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經理楊芷蘭、西九文化區行政總監茹國烈、香港話劇團桂冠導演毛俊輝、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華瑋等香港藝文圈重要人士,均蒞臨觀賞。除了傳統戲曲觀眾外,也吸引了不少以往不看傳統戲的年輕學子進場看戲。不僅演出看得專注、戲終謝幕時的如雷掌聲,演後座談的熱烈回響,證明了這個舞台劇加京劇的「混血」新品種,深獲香港觀眾的喜愛。

《百年戲樓》鋪陳京劇一百年來的流變,編劇王安祈捨棄大歷史的詮釋,而採用伶人台下真實的生命故事,呈現京劇的三段重要發展:從男旦的性別認同與藝界陋習,到京朝派與海派的對峙下師徒再聚首的圓滿,以及文革前後伶人不得已而為的背叛與贖罪。其間《白蛇傳》、《搜孤救孤》的戲中戲,巧妙鋪陳了戲與現實人生「交互為文」的隱喻。香港話劇團導演毛俊輝表示,這不只是一台好看的戲,更是一台很有意義的戲,他深深為編劇的思想和視野所打動,「唯有對京劇百年的洞悉和深情,才能寫出這麼深刻的本子。」

主要演員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盛鑑的表現,獲得極高肯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華瑋指出,沒想到傳統戲曲的演員,演起舞台劇來,也能如此自然不造作,不管是行當轉換,或是出入話劇、京劇之間,都非常流暢,舞台魅力十足。「當然,這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導演李小平的處理,他特別擅長調度不同時空和人物關係的對話。」毛俊輝則強調,雖然是話劇形式,但可以看見傳統藝術在他們身上的累積。「演員既要對京劇藝術有高度掌握,也要具備現代劇場的思維和領悟。整台戲不論主角、配角,一致展現對傳統藝術的尊重。」

《百年戲樓》  表現台灣創新傳統的獨到

綜觀兩岸三地的新編戲,華瑋說,《百年戲樓》特別能表現台灣創新傳統的獨到之處。「國光劇團這幾年的新編戲,愈來愈能把傳統和現代、藝術和知識的感覺結合起來。」西九文化區行政總監茹國烈認為,近年許多舞台劇加京劇的製作,《百年戲樓》從概念到執行,都想得很清楚,也做得很成熟,特別是如何把管絃樂和戲曲音樂融合在一起,值得香港戲曲工作者借鏡。

由於演出正值香港芭蕾舞團日前上演《紅樓夢.夢紅樓》時,刪除有關文革情節及錄像,遭質疑涉及政治審查的新聞熱潮,《百年戲樓》下半場以文革為背景,也引發討論:沒經歷過文革的台灣,如何呈現這段歷史?國光劇團團長鍾寶善認為,香港民眾在這幾年,特別是九七回歸之後,對於自己文化定位感到迷惘,《百年戲樓》剛好提供香港觀眾在文化認同上的經驗投射,為他們找到出口。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野台灣」  台灣經驗的移植

邁入第八屆的「香港台灣月」,為港台每年一度的交流盛事,今年首度嘗試以表演藝術為主軸,以「野台灣」為名,朱宗慶打擊樂團、周先生與舞者們、紙風車劇團和雲門舞集二團,接連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等地,戶外演出,打響今年台灣月的旗幟!

光華新聞中心主任盧健英表示,對香港社會來講,欣賞藝文要有某種程度的階級,不管這個階級是什麼,可能是金錢、教育、或城鄉的差距和劃分。反觀,因為資源缺乏,台灣的表演團隊擅長因地制宜;因為想要跟大眾親近的強烈慾望,他們重新定義創作跟觀眾之間的關係。因此使得我們的表演藝術,真正代表了一種庶民文化。

「野台灣」包裹了「野台」和台灣庶民生活的聯想關係。「戶外看演出,是台灣民眾生活的一環。」盧健英強調,戶外演出除了大家都有享受「美」這件事情的機會之外,我們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公民精神——每一個人都擁有獨立思考的權力和空間。

今年台灣月成功與否,盧健英說,不在舞台上的演出,而是它能不能在戶外、流動的空間裡頭,跟香港市民共創對戶外表演的想像,那就是「人人都有機會看表演」。即將在十二月登場的「自由野」活動,亦將有不少表演藝術活動在西九文化區的戶外舉行,台灣月將為香港帶來什麼示範作用,值得關注。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