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行政」這四個字,大概是近五年,因為文創產業的瞬間發達,即便不是名列關鍵字排行榜裡,也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可就算是對圈內人,面對這些大部分只出現在節目冊演職人員名單的名字,不進場的黑衣人(劇場技術crew的簡稱),到底藝術行政在做些什麼,也仍然模糊得很難解釋。但從洪凱西的身上,可以看見的,不只是這一代中堅藝術行政的自我養成之路,或許能明確一些藝術行政的定位與未來可能的方向。
洪凱西,藝名,但身分證上的本名沒有人知道。現任國際劇場組織OISTA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暨劇場技術師組織)執行長,同時也是PANDA表演藝術網絡協會常務裡事。十年前,台灣根本沒有所謂文創相關科系的年代,藝術行政這件事情,只能是土法煉鋼來的,除了本科系的專業學習,其他的都得自己找路走,一條小路走順了,才有機會接到比較大的路,到最後,自己有能力開路,甚至幫後人鋪路,洪凱西,大概可以算是這一掛人的代表之一。
外文系公演 走上藝術行政這條路
在臉書訊息框裡千協調萬安排,終於敲定一個下午時間,抓緊緊的前一個會議到下一個行程的空檔兩小時進行採訪,還因為我記錯時間,硬是少了卅分鐘,對於分秒必爭的藝術行政業,其實是很忌諱的失誤。幸好,有效率地使用有限時間,也是藝術行政的基本能力之一,扣掉哈拉暖身,直接問答。
對於未來的生涯發展,大學科系的選擇可能不是重點,但大學時期的生活,也許會有關鍵的影響力。談起如何進入藝術行政這一行的,她說,其實當年考上的是台大外文系,對劇場、藝術行政這些事情,沒有什麼特別的想像,只是因為外文系一定都有戲劇選讀、莎劇選讀、改編劇本的課程,有些人會參加話劇社,每年下學期外文系一定會有畢業公演,而且是煞有其事的一切來真的。有表導演組行政組、選劇本、選導演挑演員、申請場地、行銷宣傳、文宣印刷設計、裝燈裝台、前台票務……什麼都來。當導演、演員、舞台燈光設計,也許人人想,但卻沒有多少人想作行政,凱西說,一開始,她其實是台上的演員,但後來看都沒有人要作行政,她覺得自己也可以做,所以就補位過去。「大家不用搶,事情都有人做,不是很好嗎?」就這樣,她最早的藝術行政資歷,就從這裡開始。原來,在台大要念劇場相關,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
本想當導演 一句話讓人生轉向
大學畢業之後,洪凱西沒有因此一頭栽進劇場圈,卻先跑到唱片業,因為外文能力的基本盤,她先後從幾個商業唱片公司國際部,獨立音樂廠牌真言社,到一張專輯的發行宣傳。商業操作的前前後後,大抵是摸過一輪。老練成熟了,繼續待下去也不是問題,但她決定出國念導演。這個看似跳Tone的選擇,其實還是來自大學時期未完成的缺憾,想定了這件事情,開始準備,才發現自己的背景對於申請任何學校應該都會有些吃力,需要一個夠堅強的轉場才行,這才又因緣際會進了雲門舞集,從國際演出開始做起。
原本進雲門,只是想累積一些經驗、再學點東西,然後就出國。後來因為一個轉捩點,讓她想要出國讀導演的念頭從此放下,沒有拿起來過──當年因為《洛基恐怖秀》導演吉姆.薛曼(Jim Sharman )來台一遊,因為也是劇場導演,有人介紹他來看看雲門,當時洪凱西被委派接待。現在想來,場景仍然鮮明,就在圓山飯店的大堂裡,她提及了想要念導演的事情,但吉姆.薛曼卻這樣說:“Being a director, you either have it or you don't, you don't need other people teaching you how to become one. ”(當一個導演,你要嘛可以要嘛不行,不用另外的人來教你怎麼當。)
因為這句話,她毅然決然放棄在舞台上當導演,卻也站穩了原本沒想站久的另一個舞台,成為了另一種導演,另一種藝術家。
基本功加上使命感 藝術行政的養成要素
講到藝術行政的訓練,可以聊上三天三夜,那跟導一台戲,其實是一樣的。就以“small talk”為例好了,它可以解釋成閒聊或是初次見面的家常談話、可以當成藝術行政人的第一個功課,也可以是自我檢視的一個小標準,獲釋如何與對方開啟對話,建立某種感性連結,進而開始接下來的工作。這個基本功,應該可以從養成興趣廣泛的閱讀習慣、樂於吸收各種不同資訊的動力,還有口語表達能力的幾個部分來練習。但也不是每個藝術行政都這樣,還是有害羞、不擅此道的人,解決之道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沒有絕對,當然也不會有樣版的訓練。
對洪凱西來說,辦活動作演出都已經不是難事,一切像是按部就班,從大學開始,就開始累積到今天能夠游刃有餘地做。除了基礎穩固的外文能力,與在唱片界作行銷、異質但可移植的平行經驗,也是她的養成背景,然而,找到如何維持對於藝術的理想會是更重要的事,不然,很容易淪為工匠。
談起台灣藝術行政人才的養成困境,她覺得,現在社會資訊爆炸,人們短時間接觸大量資訊,要一下子強調深度是相對困難的。藝術行政養成,不是沒有基本功,但缺乏團隊歷練與共事的練習機會,因此常常實際操作時遇到問題都沒有人可以問,藝術行政有斷層。
憑良心說,台灣的藝術行政可以說是全亞洲最好的,但是在國際上卻沒有發聲的機會。有機會一起參與工作的PANDA表演藝術網絡協會,洪凱西就是希望幫助藝術行政,大家一起提昇素質與環境,以共力的方式,共同成長。
接掌OISTAT 為台灣劇場做更多事
從唱片界到雲門舞集,後來到臺北藝術節,一路走來,洪凱西受到很多前輩的指點與幫忙,卻也始終感到藝術行政界的某種欠缺。為此她近期跟幾個同為藝術行政的多年戰友成立了臉書聯誼社團,實際地重組PANDA表演藝術網絡協會,跟大家一起策劃交流活動,讓獨立拚鬥的個體戶們,有所交集。二○一三年,洪凱西成為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讓那個莫名其妙的使命感有了更明確的身分,可以做更多事。
國際劇場組織OISTAT是國際劇場藝術領域中規模最大,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外圍組織,二○○五年,因為王孟超、林克華、王世信一輩的有心之士奔走,及當年會長麥可.倫瑟(Michael Ramsaur)獨排眾議,認為藝術交流是文化事件,跟政治無關,得以讓一個國際組織的總部設在台灣,為期十年(2005-2015)。引用林克華老師在二○一一年的一篇訪談中最後一段話:「要在國際舞台上、在國際空間上找到一條路。有任何機會,我都要。」洪凱西接下這個位置的原因,沒有其他,就是認同上述理念。
辦理國際劇場建築競賽、出版品《新劇場詞彙及劇場建築》專刊、OISTAT新聞報及OISTAT網站(www.oistat.org),還有剛剛在英國完成的世界劇場設計展(WSD),都是OISTAT的國際文化交流工作之一。對洪凱西來說,辦理這些活動,最重要的事情是讓國際看到台灣最深刻的印象。透過這個組織跟這些活動,有機會讓台灣吸取更多的知識與資訊,讓更多台灣人享有這個豐厚的人際網絡,就是OISTAT在台灣最大的價值。
但她也強調,這些想法是這一輩中堅劇場人共同的世代意識,並不是她獨有的。OISTAT總部設址在台灣還有兩年的時間,最大目標,是讓該組織在國際劇場圈成為資訊中心的最大品牌,讓台灣更多年輕人進入網絡,並把國際上的經驗知識多多引進台灣。
讓國際看到台灣的最深刻印象,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樣就夠了。訪談之間,我問她,藝術行政是不是藝術家?她毫不猶豫地說:是,把一件事情做到在行,就是藝術家。鏗鏘有力。
工作法寶
外文雜誌Bloomberg Businessweek
凱西的工作法寶,如果有什麼很特別的,大概就是訂閱外文雜誌Bloomberg Businessweek,這其實是在美國發行的商業雜誌,大概是台灣的《商業周刊》吧,但談的是全球趨勢。作藝術行政幹嘛看商業雜誌?原因無他,就是打開眼界,要就要吸收第一手資料,例如,她從這兩期的報導知道,歐美國家已經有把藝術文化列入國家GDP的計算,而這些資訊,可以再回頭連結到自己的工作思考。此外還有WIRED的ipad版,也有同樣的功能。
隨身小包
藝術行政可能是最低碳的藝術工作,打開洪凱西的隨身包,果真沒有多特別的道具。倒是有一個重要的特徵,那就是輕薄短小。
錄音筆:為了記錄自己的想法,怕忘記。
手機充電線:絕對不能在重要的時刻讓手機沒電!
阿斯匹林或胃藥:寫企劃、新聞稿、記者會前必備。
隨身碟:也是藝術行政的必須品。
一瓶隨身香水:面對臨時出現的正式場合,一個舒服的香氛可以取代補妝修容擦口紅。
工作APP
在有限的通勤或交通時間裡,化整為零地利用空檔做事是很重要的能力,智慧型手機的發明跟無遠弗屆的APP程式應該是藝術行政界的救贖。對洪凱西來說,下載手機版TWITTER或是CNN app版,甚至能夠隨時上臉書查看、發布活動訊息等,都是她充分利用時間工作與閱讀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