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主辦的「文本與劇場:廿一世紀發展趨勢」於十二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行,內容包括導演工作坊、讀劇沙龍、講座及劇場研討會,邀請了海外多位嘉賓來港,探索、討論文本最新的發展。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是香港小型專業劇團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名字。成立至今超過十年,在藝術總監陳炳釗的策劃和領導下,劇團為本地小劇場創作和表演空間開拓了很多可能性。「牛棚劇場」的硬體發展是獨立劇場的一次革命,為劇團的作品實驗進路奠基,也因此突顯了劇場的風格,凝聚了一批知性的、對探索劇場邊界感興趣的觀眾。
多樣活動交流文本最新發展
劇團近年推動文本和表演形式的深度探索,挑戰本地編劇、導演和演員的視野,在搬演當代文本的同時,亦透過讀劇、座談會等活動與本地創作人和觀眾一同思考、發掘文本和表演的當代性。這是對香港劇場發展的省思,並以行動實踐思索的結果。繼在十一月上演兩週的梅焰堡(Marius von Mayenburg)《醜男子》後,接續主辦為期一週的「文本與劇場:廿一世紀發展趨勢」劇場活動,是一次相當有野心的策劃,活動分別在香港演藝學院、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和牛棚劇場舉行,包括導演工作坊、讀劇沙龍、講座及劇場研討會,邀請了海外多位嘉賓來港,探索、討論文本最新的發展。
在中國及德國從事劇場導演工作和推動交流,「飄蟲劇社」創辦人之一曹克非在三節的「新文本實戰工作坊」以德國劇作家洛兒(Dea Loher)的《最後的火焰》和英國劇作家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的《遠方》為例子,與學員現場互動發現文本的空間和音樂性,朗讀、演繹文本的實際操作,讓學員體驗文本的魅力。另一方面,靜態的講座如旅居德國的研究學者林冠吾,就在「圍牆倒下之後的德國劇場」中先簡述德國歷史,再介紹了多位當代德國劇場導演的名字如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卡斯多夫(Frank Castorf)、樂許(Volker Lösch)等。至於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戲劇系系主任Dan Rebellato則以“Now! New Writing and Theatre in London”為題,介紹了英國劇場的最新趨勢。
中港台澳編劇分享創作視野
這三位海外講者亦同時參與了劇場研討會,從個人的觀察、研究和實踐,討論文本和劇場的可能性。研討會先從國際大環境出發,除了英德兩國的發展外,熟悉法國當代劇場的台灣學者楊莉莉亦介紹了當地最新的創作。至於導演面對當代文本,是角力或是助力?近年在海外觀劇不斷的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比較了「龐克與新文本」關係,曹克非的個人導演經驗,則進一步拆解了文本的詩意,而香港導演馮程程就有趣地討論了導演如何面對「附屬文本」。很多新文本的舞台指示本身就是詩,非關呈現寫實卻又真得可以,這除了是導演的挑戰外,對觀眾的接收亦然,藝評人鄧正健就提出了這個疑問。
至於編劇視野的分享,北京的周瓚和台北的簡莉穎都同時探討了女性創作人的處境,如身分(女性、創作人)的政治性;澳門編導莫兆忠則以城市空間消失歸納當地文本關注的議題,香港莊梅岩則是以最貼身的生存問題思索編劇的創作處境。從國際到本土,回到核心是「我們要說什麼故事」,這是創作人永恆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