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哲龍的工作室裡有整面牆的書,極冨設計感。(登曼波 攝)
焦點專題 Focus 藝遊大稻埕 戲窟迎春/老街新人物 思劇場藝術總監

張哲龍 閱讀活生生的歷史 讓夢想發酵成真

在「小藝埕」三樓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喜愛大稻埕不同於台北其他區域的獨特性,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瀰漫著歷經大起大落的先民智慧。他期許「思劇場」搭起一座整合不同領域人才的平台,團隊合作,互援互補,共享資源同時也可以節省預算,讓理想更容易成真。

在「小藝埕」三樓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喜愛大稻埕不同於台北其他區域的獨特性,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瀰漫著歷經大起大落的先民智慧。他期許「思劇場」搭起一座整合不同領域人才的平台,團隊合作,互援互補,共享資源同時也可以節省預算,讓理想更容易成真。

在「小藝埕」三樓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大學唸工業設計,研究所則轉攻舞台設計,自求學期間便經常來大稻埕走動,去永樂市場買布或太原路購買材料。他喜愛大稻埕不同於台北其他區域的獨特性,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瀰漫著歷經大起大落的先民智慧。雖然觀光人潮絡繹不絕,但這裡卻又不是那種刻意仿舊、滿街喊賣同樣幾件商品,打著台灣精神、實則複製貼上滿島皆是的觀光景點。

充滿生命力的「南街」

從迪化街到南京西路,往北,經過民生西到民權西路,這一塊是迪化街比較有商業活動的地方,張哲龍叫它「南街」,「雖然觀光介紹不會這樣寫,在地人幾乎都習慣這樣叫。」從日據時代以來,「南街」一直是貿易進出口最頻繁的區域,也是最早有文化活動的地方,「南北雜貨,布匹和中藥行,永樂座與第一劇場,有太多事情在這發生了。」他認真的說。

求學經歷遍及台灣南北,去的地方愈多,張哲龍愈覺得自己對台灣的認識和認同都非常薄弱,但身為創作者,他認為搞清楚這些事才有辦法繼續創作,雖然身為外來者,但自覺跟大稻埕有著莫名連結,「這裡給我的感覺是活生生的,可以從此開始認識歷史,認識台北甚至台灣,認識自己。」

正式進駐大稻埕,張哲龍特別感謝世代文化周老闆的提攜。「周老闆將近五十歲,經歷過台灣政治轉變時期,對大環境有想法,也了解大稻埕對台灣文化的重要性。他對文創產業的憧憬讓我很感動。」周老闆租下了好幾棟尚未被判定為古蹟的歷史建物,翻新復舊之後再租給藝術家或開放進駐,細心打造出「小藝埕」、「民藝埕」和「綜藝埕」等地。

一年前,張哲龍在民藝埕的三樓駐村,認識了周老闆。當時小藝埕一樓是陶瓷店、二樓是爐鍋咖啡、三樓則是世代文化辦公室,「後來辦公室搬走,原場地改叫『思劇場』,但主要拿來辦每月一次講座,跟劇場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去年夏天,他和周老闆提及他想要更大的工作空間,「老闆看我是做劇場的,想說乾脆把『思劇場』交給我經營吧!我想了一個晚上,自己的確需要更大的空間來完成理想,就把它接下來了。」

境外創作  放眼境內

從一開始,張哲龍就不把「思劇場」定位成傳統的劇場空間,而更像是提供一個給不同領域藝術家彼此激盪的場所,「我覺得我們這代的創作者要出頭非常困難,要有錢,要有足夠的人才還有機緣,很多創作者都非常有才華,卻沒有空間發揮。」「思劇場」搭起一座整合不同領域人才的平台,團隊合作,互援互補,共享資源同時也可以節省預算,讓理想更容易成真。

對他來說,一般劇場的製作時常困在類似的流程裡,產出類似的結果。「可能先有編劇、劇本,找導演然後找演員,最後讓設計技術組進來。」流程類似,結果也類似。所以,他試圖跳脫制式,看能否創造出新東西。他組織了「境外即思」團隊,在境外創作但放眼境內,「我們剛協助一位年輕導演拍了短片,很巧的是內容也跟穿越時空有關,真的很剛好,天倫(電影《大稻埕》導演)拍了我們也拍了。拍攝時我負責美術團隊,一位曾來『思劇場』表演的外國音樂家做配樂,天倫跟青睞影視也幫了很多忙,大家似乎有一個很強的共同連結,可能是歷史吧,默默之中把大家連到大稻埕裡,這樣真的很棒。」

「我們是一群在主流市場工作的人,時常為了餬口,必須做些退而求其次的創作。但大家來到『思劇場』,來到邊境之外,就可以稍微把那些規範丟掉,分享共同資源,支援彼此,讓夢想發酵並且成真。」最後,或許也可以把創作成品送到境內,送回市場。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行家帶路

逛特色藝埕  惜精緻民藝

張哲龍特別推薦小藝埕、民藝埕和眾藝埕,「這些地方的名字不是亂取,小、民、眾,都是跟庶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代稱。」各個藝埕的規劃都極具巧思,除了手工腳踏車、原住民服飾等特色各具的店之外,也提供藝術家創作空間,吸引國內外創作人才進駐。此外,每間藝埕都有一個餐廳、酒吧或咖啡店,「一個提供大家用餐聚會的地方,這點非常重要。」

民藝相對於工業,比如藤編或陶瓷等需要人空手製造的東西,「這幾年大家發現了民藝的重要。不同於工廠大量生產模式,民藝代表著庶民累積的智慧,不能丟棄不理而應該要珍惜。」張哲龍說。(陶維均)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