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表演藝術界觀點

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

文字 本刊編輯部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表演藝術增色  世運、聽奧開幕式史上最佳

「高雄世界運動會」(The World Games 2009 Kasohsiung)和「二○○九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The 21th Summer Deaflympics Taipei 2009)接連在台灣登場,兩項盛會均在開、閉幕安排表演藝術節目,這也是國內此等規模的盛會首次以主題式規劃製作開幕表演。

七月在高雄舉行的世界運動會,開、閉幕節目由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擔任藝術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執行製作、校長朱宗慶出任總導演。開幕式分為充滿原住民文化特色的〈福爾摩沙〉、呈現台灣民俗文化的〈萬民祈福〉,及表現高雄和世運活力的〈活力高雄〉三個段落,最後以主場館上方「環跑式」煙火畫下句點。國際世界運動總會(IWGA)會長朗佛契(Ron Froehlich)認為,二○○九高雄世運是歷來最成功的盛會。

九月台北登場的聽障奧運,提前在八月由「聽奧藝術月」開跑,安排包括明華園《超炫白蛇傳》、「永遠的孔雀公主」楊麗萍帶領雲南農民演出的《雲南映象》、美國《藍人組》(Blue Man Group)等節目。開幕式藝文表演,由總導演賴聲川率領國內外表演藝術工作者,以「海洋立國」、「台灣之美」、「聽障關懷」三大核心意念為創意起點,安排〈海與大地的傳奇〉、〈神秘水塘〉、〈都會的脈搏〉、〈好吃在台北〉段落,最後以〈我就是力量〉的祈福結束。開幕演出耗資二億元、動員演出者近五千人,是台灣罕見的大規模演出。

 

盛治仁接掌文建會,文創法完成三讀

政治學者盛治仁去年十一月十六日接下印信,出任文建會主委。計劃以三個月熟悉文建會業務的他指出,文建會核心業務是「往下扎根、走向國際」,任期內將推動文化部設立、規畫建國百年活動;同時,他也強調將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文創法)》草案盡早完成三讀。

盛治仁不負眾望,歷任七位文建會主委的《文創法》立法工作,終於在今年一月七日三讀完成。

回顧立法過程,自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於民國九十二年成為政策之後,行政院交付經濟部著手法案草擬,並在九十七年二月一日提出。不過,由於各界對該版本草案意見分歧,同年十二月,行政院將法案重新交由文建會研議,修法一度受挫。

其間,行政院長劉兆玄在九十八年二月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由他親自擔任召集人。五月,文建會提出「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內容包括「環境整備」及「旗艦計畫」二大主軸;六大旗艦計畫包括新聞局主辦的電視內容、電影及流行音樂產業計畫,經濟部推動數位內容與設計產業計畫,文建會推動工藝產業計畫。本計畫在十月核定,民國九十八年至一百零二年將編列總經費約二百六拾二億元,預計讓六大旗艦產業營業額至一百零二年突破一兆元,累計創造約六萬七千個就業機會。

 

八八水患重創南台灣,表演藝術界義演賑災

八八水患發生後,第一場表演藝術合作義演八月十三日在大安森林公園上場,優人神鼓、采風樂坊、表演工作坊、如果兒童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魏海敏、當代傳奇劇場、心心南管樂坊等個人及團體參與,五百多名觀眾冒雨欣賞,現場籌得一百五十萬元賑災款。

原住民歌手胡德夫發起「為家園而唱」賑災音樂會,邀請巴奈等歌手參與,所得捐助台東縣受災部落。來台參加聽奧藝術月的美國「藍人組」(Blue Man group),在台北小巨蛋加演一場公益演出,售票所得五百多萬元捐助救災。

京劇界打破劇團藩籬,國光劇團、當代傳奇劇場、台北新劇團、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等戲劇團共同參與,魏海敏、李寶春等天王天后名角接力演出《四郎探母》,所得捐助災區。「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義賣十四位芭蕾舞星親筆簽名芭蕾舞鞋等,所得捐紅十字會。拉芳舞團九月六日舉辦《歡樂頌》(送)愛心到部落義演,愛心票價三千元,所得捐贈台東縣金峰鄉。舞工廠舞團八月廿八日演出「踢踏狂FUN爵士樂」、以及三十日在西門紅樓劇場加演兩場,收入捐給屏東家扶中心。台北愛樂管絃樂團、雲門舞集、紙風車劇團等,也都在災後率領藝術家及義工前往災區陪伴災民。

 

蘭陵30,聚首同歡

台灣劇場指標團體「蘭陵劇坊」歡慶三十年,當年一起演戲,如今各擁山頭的老蘭陵人再度聚首,除了慶祝精神導師吳靜吉七十大壽,也推出「蘭陵三十‧傳奇再現」系列活動,搬演《荷珠新配》、《貓的天堂》等經典作品。

蘭陵開枝散葉,對劇場界影響深遠,眾多台灣劇場界指標人物都出身蘭陵、或曾與蘭陵合作、或受到蘭陵的啟發與影響。蘭陵創團作品《荷珠新配》重演,是系列活動重頭戲,演員包括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李天柱,楊麗音、鄧安寧、顧寶明、馬汀尼,趙自強、郎祖筠、許效舜、卓明等人,跨越了三代的蘭陵人。

由卓明創作《貓的天堂》也再度重演。該劇民國六十九年首演,大膽結合舞蹈肢體,以實驗式的挑戰思維表達時而慵懶、時而劍拔弩張的貓群生態,打破語言為主的劇場表演方式。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也舉辦「蘭陵三十論壇──劇場的軌跡、社會的印記」研討會,從蘭陵劇場的誕生及結束、對台灣劇場和社會的影響,整理台灣過去三十年的劇場發展經驗。

五月三日,文化總會會長、馬英九總統也親赴「蘭陵之夜」晚會贈獎給吳靜吉,表彰他對表演藝術界的貢獻。

 

扶植表演藝術,文建會出新招

文建會大幅增加表演藝術補助,除了提高「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至歷來最高的2億2345萬元,同時推出輔導團隊經典作品西進大陸演出、媒合團隊駐點、大團帶小團等創新補助計畫。

為推動國內演藝團隊長期駐點合作,文建會在九十八年五月開始施行「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合作計畫」,實施以來共有九十八個團隊提出申請,經評選,有四十團獲得補助,總獎助金額為3,215萬元。

在行之多年的「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上,文建會除增加補助總額,也改變過去一年一審的作法,增加三年計畫的選項,希望藉此讓獲得獎助者得到更穩定的挹注。九十八年公佈的「獎助計畫」名單,雲門舞集獲得2300萬元獎助最多,是所有團隊中最高金額;優劇團獲獎助1000萬元,是現代戲劇類獲最高獎助者。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獲900萬元,是音樂類「榜首」。明華園獲獎助800萬元,是傳統戲曲類之最。

為了鼓勵演藝團隊經典作品西進大陸開發市場,文建會在六月公告「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演作業要點」,預計以每年2000萬元經費(九十八年由於公告較晚,預算約1300萬元),補助六到七個劇目赴大陸巡演,每案最高補助金額350萬元台幣,期許帶動大陸觀眾認識台灣表演藝術。

 

巨匠終身奉獻  肯定紛至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與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接連獲得國際肯定,表彰他們在各自領域的長期耕耘。

五月,德國舞動(Movimentos)國際舞蹈節頒發「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or Choreography)給林懷民,該舞蹈節由福斯汽車主辦,在國際舞蹈界極富盛名。

評審團主席考夫曼(Bernd Kauffmann)指出,林的舞蹈形式或內容都無懈可擊,呈現獨到美感和思想性,沒有任何西方舞蹈家可以在那種慢速度中表現那樣的美。他也引述歌德「老東西新思考」的觀點,讚揚林懷民從傳統中汲取元素而重現文化內涵,創作方向值得歐洲人借鏡。

而在音樂界,現任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的鋼琴家陳郁秀十一月獲得法國總統頒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a Legion d'honneur)肯定,表彰她多年來促進台法邦誼的文化成就。緊接著,法國在台協會包美城(Patrick Bonneville)也在十二月十日,親自將法國文化部的文化藝術軍官勳章(Offic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頒贈給陳郁秀,連同她在一九九六年獲贈的法國「國家典範騎士勳章」(Chevalier dans l’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後,讓她成為首位獲得法國三大最高榮譽的台灣人士,而放眼世界,也僅有極少數人拿下同樣的榮譽。

同樣屬於音樂界,打擊樂大師、現任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也在十一月獲得「國際打擊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頒發「教育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Award)肯定。

總部設於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國際打擊協會曾在一九九七年頒發傑出貢獻獎給朱宗慶,他今年再次獲獎,也讓他成為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國際大師凋零,舞蹈界懷念

碧娜.鮑許(Pina Bausch)和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辭世,舞蹈界緬懷。

現代舞大師碧娜.鮑許,六月三十日因為癌症在德國一家醫院病逝,享年六十八歲。一九四○年出生的碧娜.鮑許,創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結合舞蹈及劇團,創造全新的前衛舞蹈作品,其作品經常呈現出生命、愛情、掙扎、恐懼等情景。

  1. 一九九八年碧娜首度邀請台灣雲門舞集到烏帕塔劇場演出《流浪者之歌》,後續多次邀請雲門演出《水月》、《行草2》、《風影》等舞作,而烏帕塔舞蹈劇場也曾受中正文化中心邀請,三度來台演出。其中,碧娜曾隨團來台兩次,分別是一九九七年(演出《康乃馨》Nelken)和二○○七年(演出《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

碧娜辭世的消息震撼未歇,美國後現代舞蹈大師模斯‧康寧漢逝世的消息在七月傳來,再度讓舞蹈界哀慟。

享壽九十歲的康寧漢是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口中「廿世紀最偉大的編舞家」,舞作以抽象、回歸純粹動作聞名,創造出獨特的簡約美學。康寧漢曾與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Milton Cage)來台,康寧漢舞團也曾數次來台,深受觀眾歡迎。

兩位大師辭世,林懷民的話最能代表台灣舞蹈界的惋惜—「沒有他(模斯.康寧漢),就沒有碧娜‧鮑許,也就沒有我。」

 

北中南三大劇場,工程紛紛展開

台北藝術中心、大台中歌劇院與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等三大影響台灣未來劇場樣貌的重大工程,在民國九十八年紛紛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在台北,庫哈斯(Rem Koolhaas)領軍的荷蘭大都會建築師事務所(簡稱OMA)奪得「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權。該項設計費高達新台幣五億七千萬的工程,也是近年繼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後,第三座由國際建築師操刀的大型藝術表演中心。

而在台中,因為造型特殊、施工難度高的大都會歌劇院,在歷經五次流標後,九十八年十二月終於順利破土。位於七期重劃區的歌劇院,基地面積約五點七公頃,五年前透過國際競標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得標,座位數2009席,原定九十八年完工。不過由於工程屢屢流標,伊東豐雄也曾面臨是否更改設計的抉擇。最後由麗明營造得標,工程得以開始,但原訂的完工時間順延到民國一百零二年。

總預算超過百億元「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則順利開出第一標,建國工程公司預計在九十九年二月動土、開工。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案在民國九十二年提出、九十三年宣佈,九十六年舉辦國際競圖並成立籌備處。建案總預算達一百廿八億元,為南部近期少見重大文化建設,規劃於民國一百零二年落成。

 

台灣國際藝術節開啟視野 創新題材、跨媒介當道

科技與跨媒介是當代表演藝術兩大發展潮流,二○○九年許多台灣受到矚目的表演藝術節目,都反映這個風潮。二月登場、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首屆「台灣國際藝術節」,包括瑪雅.貝瑟(Maya Beiser)多媒體大提琴獨奏會《明日世界》World to Come、菲利普.格拉斯與李歐納柯恩(Philip Glass and Leonard Cohen)《渴望之書》Book of Longing、3D肢體狂想曲《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等作品都呈現上述特色。

大提琴家瑪雅.貝瑟此次在國家音樂廳舉行的亞洲首演,結合了人聲、燈光、互動式錄影播放等形式,呈現不同以往獨奏演出的新式多媒體音樂會。《春之祭》在觀賞過程讓觀眾戴上3D眼鏡,體驗音樂和舞者結合出的視覺幻境。

現代音樂創作家菲利普.格拉斯的《渴望之書》,藉由與詩人藝術家李歐納.柯恩共同規劃內容,音樂融合柯恩過去二十年來的插畫投影,呈現文學、視覺與音樂相互交合的盛宴。

二○○九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另一齣製作,請來美國視覺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與京劇名旦魏海敏合作《歐蘭朵》Orlando。這齣作品呈現西方現代劇場與東方古典京劇的融合,運用劇場空間大玩時空瞬間轉換的遊戲,呈現光影奇幻的創新特色。

 

為歷史留根底  中正文化中心演出紀錄出書

九十九年一月,中正文化中心出版《表演藝術實錄》,以書面呈現、記錄中正文化中心歷來表演藝術活動的資料。

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表示,中正文化中心七十六年開張以來,除了自製節目存有資料外,其他眾多演出資料都沒有系統化的保存,非常可惜。為建置這些基礎資料,中正文化中心開始往回溯源,重新整理所有曾經發生過的演出資料檔案。

由於資料龐雜,這項工程以分階段方式進行,首先由行政法人之後的演出節目著手。雖然最近五年的資料較易掌握,加上國內重要表演團體協助提供,仍經過兩年多努力,才整理完成九十三年至九十七年間資料,發行一部分《表演藝術實錄》。

這些資料包括了演出節目單、海報、曲目等書面資料,並獲得主辦單位或藝術家的授權出版;總計已收集完成約3300個節目資料,包含於中正文化中心廳內及戶外演出的音樂會、戲劇、戲曲、舞蹈、歌劇演出等。中正文化中心期待將這項「寫歷史」的建構工程制度化以後,未來持續進行。至於七十六年至九十二年間《表演藝術實錄》,預計於未來四年陸續完成。

搭配《表演藝術實錄》的發行,中正文化中心也完成「兩廳院數位博物館」上線,提供橫跨二十年、超過萬檔節目的相關資訊在線上查詢。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