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十多年社區文化保育的活動在民間相當活躍,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留住歷史。如劇場工作者李俊亮的「文化旅遊自傳劇場」《一九八幾的一小時.生活圈》,透過走進社區說個人故事的方式,讓參與者更能體驗歷史記憶的真實感與珍貴。
「長沙灣地鐵站內B出口等!」和我約定的是香港劇場工作者、目前為演藝學院表演藝術教育中心主任的李俊亮。他是導演、演員,近年多參與戲劇教育的工作,也關心戲劇在社區的推廣和應用。他之前曾策劃過不少「落區」巡迴的表演藝術活動,讓年輕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能透過與不同層面的觀眾接觸——如一些沒有機會進入劇院的基層觀眾,在不同的表演空間——如公共屋苑的開放平台,讓表演藝術和不同層面的觀眾共融。
走進社區說個人記憶
這次約定的卻不是大型活動,卻是每次約廿人的「文化旅遊自傳劇場」《一九八幾的一小時.生活圈》,在一月中的週末於九龍深水埗舉行四次「旅遊導賞團」,帶領觀眾透過說故事的方式,進入個人的小歷史敘事,留住民間的情和事,認識更有血肉的香港。事實上,近十多年社區文化保育的活動在民間相當活躍,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留住歷史,社會運動即便面對的議題不一,在不同層面提出的問題亦在詰問「什麼是香港(人)的精神和價值」,是政治使然也好,是民間覺醒亦好,去年的「雨傘運動」更加強了民間動員的力量,社區成為了不能忽視的戰場。
主辦這次節目的「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由資深的民眾戲劇工作者莫昭如帶領,一直以滲透的方式進行多元、在地的社區文化實踐,「用不同的藝術角度來帶動社區生活的想像與思考」。《一九八幾》雖說是「獨角戲」,但所謂戲的成分其實不重,我還想像大家會停在一個地方然後聽李俊亮獨白,但誰知更多的是「獨角講(故事)」,從他小時候在父母開設的鞋店的記憶開始,在那個已經消失了的空間,重新建構一段個人的、深水埗的和香港的歷史。
流動風景令人珍惜
活動在地鐵站內集合時,可能因為自製大型指示牌的關係,已經引來注意,加上沿路李俊亮使用擴音器說話,很多街坊都很好奇,加上「雨傘運動」後,旺角出現小隊式流動「鳩嗚」團(為「購物」國語發音的粵語諧音,後引申為一種「說非成是」的態度,可參考「香港網絡大典」evchk.wikia.com/wiki/),進行小型快閃聚集,因此我們的文化「鳩嗚」亦有大樓保全等上前查問,成為了演出互動的有趣情節。
我也在深水埗長大,但小時候活動範圍不大,對李俊亮彼端的世界有點陌生(原來香港都很大哩!),但因為家中亦有經營小店,因此對小店的生活和人情脈絡別有感受。演出當天,李俊亮帶大家去了李媽媽仍在經營的賣鞋排檔(原址已經改建成大樓)說故事,李媽媽雖然話不多,但與旁邊的街坊打招呼、互相照應的情境恍如活生生的劇場。這些流動的風景,期待大家能努力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