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新開活動不斷 港版《遙感城市》略顯尷尬
前中區警署的建築在古蹟活化計畫的改造下,於今年五月開張,轉化為展演創作空間,開幕後推出「劇場季」活動,之後還有「舞蹈季」等,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個曾經戒備森嚴的警務機關。而在大館劇場季中,也推出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的香港版《遙感城市》,然而在香港這個充滿焦慮、空間狹窄、速度極快、人們相對冷漠的城市,《遙感》在很多環節都顯得有點尷尬。
前中區警署的建築在古蹟活化計畫的改造下,於今年五月開張,轉化為展演創作空間,開幕後推出「劇場季」活動,之後還有「舞蹈季」等,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個曾經戒備森嚴的警務機關。而在大館劇場季中,也推出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的香港版《遙感城市》,然而在香港這個充滿焦慮、空間狹窄、速度極快、人們相對冷漠的城市,《遙感》在很多環節都顯得有點尷尬。
不同於其他劇場資料中心收集保存實體或數位資料的方式,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東北方的古老小城梅赫倫的專業支援中心Het Firmament的有趣和獨特之處,卻是其「不收集」的原則,充滿著創意與能動性。Het Firmament為團隊提供專業的意見、可行而合適的方案等,培養其以專業的心態整存其資料和檔案,各自在「去中心化」、卻又「人人有責」的情況下,為演藝文化遺產的保存作出共同的承擔。
香港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今年歡慶成立廿周年,以四季為主題策劃了相關活動,在春季主打的文件展中,前進進在牛棚劇場展出相關歷史文件,以劇團發展的不同階段勾勒時代;劇團並在四月初舉行「圍爐不取暖:業界廿年逸話」活動邀請在不同時間與「前進進」合作過的劇場工作者分享,從小的個人回溯作為窗口去打開有關「劇團」、「評論」、「觀眾」、「作品」等大環境的關鍵詞討論。
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與文獻庫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劇場圖書館和資料館之一,藏品豐富;館藏以幾個範疇為核心:包含中心持續地整理當地專業劇團和劇院的製作資料和文獻,在捷克出版的劇場相關文章、表演藝術相關照片,還有舞台設計的相關資料等。透過外展、研究等將生硬的資料活化運用,上述資料成為文化的積累,成為未來劇場發展的資本。
應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歌德學院之邀,兩位今年度「柏林戲劇盛會」的遴選評審艾娃.比亨特與緹爾.布列格利訪港與本地戲劇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國劇場現況。香港參與者先透過網上錄像觀賞入選今年柏林戲劇盛會的作品,再聽兩位評審分享德語劇場現況與美學,大開眼界也增長見識。
在不同的城市因地創作的《遙感城市系列》,說出了多少在地的文化、社會氛圍,與空間的政治性?本文作者親身參與了同系列製作在柏林城中區與澳門的演出,與在香港的工作坊實作體驗,更可見其中差異,並引發思考。
香港劇場工作者在創作上,對空間相當敏感,如近期的《消失的海岸線》即透過互動程式,帶領觀眾於遊走過程中,見到「官方」發展藍圖對照「新規劃」下城市的變化。另一由藝術家伍韶勁創作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鐘後》,則是把電車變成流動相機暗房,創作雖非關劇場但設計卻很有劇場感。
在租金驚人的香港,有不少藝術團體租用相對廉宜的工廠大廈建立辦公室和排練場,甚至成為創作發表空間,但這些空間的「非法性」一直讓藝術家進退失據,同時安全的問題亦有隱憂。近期發生於九龍灣淘大工業村的大火,引發政府對工廈違規用途的取締,讓藝團擔憂連這樣的空間也可能消失,藝術的發展將更為艱難。
三月下旬,香港糊塗戲班演出《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時的場刊,出現內部人員的台灣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被刪除「國立」兩字,引發劇場界討論。在雨傘革命與銅鑼灣書店五子事件之後,香港的言論與創作自由是否遭限在在引發港民關注,也讓此「去國立」備受港媒關注。而這次事件是香港康文署的自我審查內規或偶發事件,官員也迴避回應,大打太極。
八月起,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特地舉辦了香港第一個「國際劇場工作坊節」,邀請多個海外單位,就各種美學議題與劇場形式,在香港舉行公開講座、對談與工作坊。此活動引起香港劇場界的高度興趣與期待,藝術發展主管劉祺豐即表示,工作坊節目的在於「製造更多討論空間,啟發更多新創作,開拓本土表演藝術的新領域」,為「日後雙方合作埋下種子」。
去年開始醞釀,今年三月終於成立的「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由一群資深戲劇工作者成立,鑑於香港劇場界的發展出現瓶頸,他們期待透過組織運作,化被動為主動,以改變目前困境。三月中「同盟」舉辦第一次會員大會,設立章程與「專業」如何認定等議題,都在諸多問號中展開討論。
香港近十多年社區文化保育的活動在民間相當活躍,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留住歷史。如劇場工作者李俊亮的「文化旅遊自傳劇場」《一九八幾的一小時.生活圈》,透過走進社區說個人故事的方式,讓參與者更能體驗歷史記憶的真實感與珍貴。
香港「占中」運動沸沸揚揚迄今未歇,場內不時有學者開講,也有藝術家表演舞蹈和音樂、做人人都可以參與的雨傘摺紙、畫雨傘畫等,整個占領區內的行為,構成了一場馬拉松式的表演。而對於香港特區政府與警方的作為與反應,藝文人士也聯合刊登聲明,表示:「唯有在一個平等、自由而開放的社會,文化藝術才有可能長足發展。」
在上個月下旬「香港舞蹈節」開幕演出的香港芭蕾舞團《紅樓夢夢紅樓》,因第二場演出的內容與首演不同,牽涉文革情節的片段經大幅度刪減,引發「港芭」是否有內部施壓的懷疑。雖然舞團否認,但原創編舞家王新鵬卻表達反彈,似乎另有弦外之音。
因為近期「藝評獎」等風波,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發展策略和藍圖也備受質疑,積極參與其中便成為影響政策方案的可能方式。於是今年的藝術發展局大會民選代表的選舉,不少藝術家躍躍欲試,令原本掌有席次的保守建制派備感威脅,戰況古怪激烈!
近年屢屢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目標的英國,不為恐怖主義所屈,盛夏的藝術節慶依然綻放繽紛。今年的愛丁堡藝穗節恰逢六十大壽,在英國甫完成戲劇碩士學業的香港劇評人陳國慧,趁此機會到藝術山城愛丁堡「朝拜」,看見豐富多彩的實驗作品,發現英國表演藝術界也吹起「日韓風」,異國情調又逗趣娛樂的日韓演出票房一片蓬勃。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