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程程(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文本踹共!/各地發展 香港:焦點劇作家

馮程程 編導並進 以劇場思索文明

《誰殺了大象》 質問體制與國家暴力

身兼編劇與導演的馮程程,是香港的「新文本」創作代表之一,除了執導過多部歐洲新文本劇作外,更曾擔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新文本工作室」召集人,積極轉研新文本作本土轉化的可能性。二○一二年創作首演的《誰殺了大象》,藉由一頭大象與被迫要殺象的警員,探討體制的暴力,進而發問在文明外衣背後,人究竟是怎樣存在的?

身兼編劇與導演的馮程程,是香港的「新文本」創作代表之一,除了執導過多部歐洲新文本劇作外,更曾擔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新文本工作室」召集人,積極轉研新文本作本土轉化的可能性。二○一二年創作首演的《誰殺了大象》,藉由一頭大象與被迫要殺象的警員,探討體制的暴力,進而發問在文明外衣背後,人究竟是怎樣存在的?

對幹戲劇節《誰殺了大象》

5/8~10  19:30   5/9~10  14:30

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INFO  02-23219709

香港劇場編導馮程程近年主要以牛棚劇場為基地,現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導演的她,在創作新文本作品《誰殺了大象》之前,曾經執導過邱琪兒的《遠方》。在執導這部意象綿密晦澀的劇作時,她問過自己:劇中那個充滿高壓恐怖的世界,到底距離現在的自己有多近?並因此激發起她創作《誰殺了大象》的慾望。《誰殺了大象》是一部關於體制暴力的作品, 劇中沒有大張旗鼓對所謂權力機器作出左翼式批判,馮程程更關注的是:在文明外衣背後,人究竟是怎樣存在的?這與《遠方》的主題正好互相呼應。

從歐威爾「殺象」到「誰殺了大象?」

《誰殺了大象》中的「殺象」意象源自歐威爾(George Orwell),這位畢生批判極權主義的小說家曾有過一段當殖民警察的往事。有一次,歐威爾奉命射殺一頭踩死人的大象,當時他拿著步槍,在人群簇擁之下走向大象,但他沒有絲毫的殖民者優越感,反而感到困窘不已,他覺得自己必須滿足這群被殖民「土著」的期望,才去射殺那頭大象。他根本什麼都不是,他只是一個不由自主的「可笑的傀儡」。

馮程程設置了一個跟歐威爾處境類似的戲劇場景:一個站在群眾而前的警員。劇中警員意外地發現了一頭大象,牠安靜地站在一旁,亦沒有如歐威爾那頭大象一般,有踩死人的前科。可是,在體制工具理性的操作和群眾逼視的壓力之下,警員必須對這頭沒有殺傷力的無辜大象進行監視,甚至很荒誕地要審問牠。劇中將前線警員的訓練方式、工作程序和心理狀態,以敘事體的形式深刻地呈現出來。馮程程藉此質問:警察應該站在群眾一方,還是跟群眾對立一方?

就在這骨節眼上,馮程程巧妙地把歐威爾的行動(殺死大象)改寫成問句(誰殺了大象?),使「殺象」這一意象從純個人(警員)在面對群眾時的內心掙扎中掙脫出來,並從宏觀角度追問官僚體制與制度暴力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此馮程程設計了一個精巧的新文本遊戲:這頭即將被殺的「象」,意義不斷被抽讀、轉換和重構。此「象」可以是一頭真實的大象,可以是一個手無寸鐵的人,也可以是一個多重意指的符號,指涉意涵更為寬廣的「生命」,或「裸命」。

將劇場作為反思人類文明的亙古場域

香港跟台灣一樣,剛經歷了一個令人既躁動又戚然的占領時代,寫於二○一二年的《誰殺了大象》以寓言的方法展示國家權力的無情重量,到二○一四年竟一語成讖,成為兩地觀眾的共同語言。可是劇場的價值不單要求我們必須直視權力,更要為我們保留一段自遠方沉思的距離,而新文本的養分,正為馮程程提供在劇場製造沉思距離的方法。在敘事結構上《誰殺了大象》也沿襲了《遠方》的三幕結構,以及其從寫實到抽象、從具體到普遍的層遞轉換,全劇開始於對國家機器荒誕性的嘲諷,經過三幕轉折,最後坐落在有關「文明/權力」對「自然/裸命」的永恆侵害之上。馮程程以劇中一句對白來概括全劇宏旨:「重新學習最遠古的語言,建造一個未完成的現實。」顯見她的野心並不止於要寫一個徒具當下視野的議題性作品,而是要把劇場理解為一個反思人類文明的亙古場域。

近年馮程程主力研習並推廣新文本,並曾擔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新文本工作室」召集人,積極轉研新文本作本土轉化的可能性。多年來她執導過多部歐洲新文本劇作,經驗十分豐富,除《遠方》之外,其執導作品還包括莎拉.肯恩的《渴求》、葉利尼克的《死亡與少女》Der Tod und das Mädchen、雅麗珊卓.伍德(Alexandra Wood)的《第十一城》The Eleventh Capital、拉高斯的《愛情故事》Histoire d'amour及馬丁.昆普的《城市一切如常》The City等。從導演到編劇的角色互換之間,使她在創作《誰殺了大象》時亦有意識地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本角度分開思考。過去馮程程傾向集中經營文本的語言層次,但在《誰殺了大象》裡,她更自覺地轉向導演角度,思考文本的舞台呈現問題。在二○一二年的香港及台北首演、及二○一三年中國巡迴演出裡,馮程程身兼編與導兩個角色,按她自己的說法,她「其實同時在寫兩個文本」,一個是「語言文本」,另一個則是「導演文本」。

遍地開花的搬演實踐

這次台北新版的《誰殺了大象》由台灣新銳劇場創作者李銘宸執導,但這不是該劇首次由別人執導。二○一三年,《誰殺了大象》曾在英國卡迪夫(Cardiff)Chapter Arts Centre以英語演出,導演Mathilde Lopez 大膽起用了三名女演員,並把劇中大量的敘事體語言改編成音樂。而二○一四年香港亦有一個由廿多名學生共同演出的版本,由資深劇場工作者胡智健執導。至於這次台北新版,則是繼二○一二年「第五屆女節」中的粵語版之後,二度在台北上演,也是首次以國語演出。

在《誰殺了大象》如此一個既嚴謹又開放的原創新文本劇作裡,身為編劇的馮程程已為導演留下一片敞大的演繹空間。即使她那部沒有以文字記錄下來的「導演文本」被擱在一旁,並由導演李銘宸另擬「導演文本」,但對於這次演出,馮程程還是蠻有期待的。

「一切都會在意料之外。」馮程程說。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劇作家小檔案

  •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及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戲劇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導演。
  • 曾翻譯及搬演英國莎拉.肯恩、邱琪兒、馬丁.昆普、葉利尼克等劇作家之作品,包括《遠方》(2010)、《城市一切如常》(2014)。同時致力連結中港台實驗戲劇網絡,曾為台北黑眼睛跨劇團及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擔任編導。
  • 2012年編導作品《誰殺了大象》巡演香港、中國、台北(獲選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最佳年度演出」),劇作英語版於英國卡迪夫展演。2013年獲藝發局資助遠赴丹麥歐丁劇場受訓及交流;2014年與北京紙老虎劇團聯合創作《鐵馬》,為香港藝術節委約作品。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