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1983-84(繩子)》,啟發了策展人邱俊達設計了「一年對話實踐」的創作規則,邀請三組藝術團隊,將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賦予想像,重新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探問對話在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個人需求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行動方式。成果展出名為「梅爾汀計畫」,以三道主軸「線、鬼故事、逃離」各自呈現。
「梅爾汀計畫」
即日起~6/28 台北當代藝術館
INFO 02-25523721
一九八三年至八四年間,台灣藝術家謝德慶在美國進行了《一年行為表演1983-84(繩子)》,他與行為藝術家琳達.莫塔諾(Linda Montano)在腰間用一條兩百四十公分長的繩子綁在一起一年,彼此互不觸碰。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維持五年共五項計畫,包括〈打卡〉、〈籠子〉等,〈繩子〉是其中唯一與人合作者。
策展人邱俊達受此計畫啟發,也設計了「一年對話實踐」的實驗創作規則。他試想:想和誰展開為期一年的對話?一年後,又將如何敘述或呈現這段對話時光?去年,他邀請三位藝術家參與這項計畫,由這三位藝術家各自邀請他們的合作創作夥伴,展開一年的藝術對話,現計畫結束,成果帶入台北當代藝術館、以「梅爾汀計畫」為題展出,三道主軸「線、鬼故事、逃離」呈現各自的計畫內容。
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
「梅爾汀」譯自英文“melting”,“melt”一字的英文原意,有「溶、熔、融」等不同層次的融合之意,既有「涵納」也具「融異」狀態,邱俊達以“melting”比喻對話的過程,他認為對話從來就不只是一種「活動」,它反映的是基本「慾望」,從單純的好奇心,到尋求理解、認同、建立共識乃至推行運動,有著「相互理解/感受的過程」或「翻譯/詮釋」的情境。
「梅爾汀計畫」的三組藝術團隊,有包麗莎(德國)與趙立東(中國)、許芳慈(台灣)與Post-Museum(新加坡)、高俊宏(台灣)與麥巔(中國),他們將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賦予想像,重新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探問對話在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個人需求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行動方式。
包麗莎和趙立東一開始便關注對話的基本工具——「語言」的問題,特別是在母語、外語、翻譯等過程中,反思語言與思維、意義之間,看似穩定、實則斷裂的關係。兩人以「對話是一條線」為發想的起頭,經過一年的共同「編織」,創作出《從來沒有被斷裂的線嗎?》攝影與行為錄像作品,探討這條牽繫藝評、創作,同時也是愛情的「線」,一旦延展在日常對話關係中,如何與環境產生意義的連結。
新加坡的Post-Museum是Jennifer Teo和Woon Tien Wei成立於二○○七年的獨立文化與社會空間,從事社會實踐的藝術計畫,相關活動包括「新加坡正真正格的自由市場」、「huan4醒龍窯」和「武吉布朗計畫」。來台展出的《武吉布朗墓園索引》探討Bukit Brown這處見證新加坡殖民史、移民史、戰爭與現代化進程的大型華人墓園,二○一一年被政府以城市發展之名強制遷移,過程中引發各種社群進入參與抗爭,至今持續三年多。藝術家將土地抗爭與亡者、國家歷史、超自然現象以及環境保護等不同層面串連,既是審慎觸擊議題,又擴展出與社會對話的創意策略。而許芳慈呈現的《梅爾汀喃喃自語》,則是以上述《武》展後續為起點,是探討策展實驗與情感勞動的畫冊編輯計畫。
藝術如何介入社會、藝術行動怎麼形成力量
近年「流浪」在台灣廢墟的高俊宏,二○一二年起踏出台灣島,前往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等地,考察並採訪東亞地區在全球化處境下,新類型的藝術行動主義的在地發展情形,觀察藝術家們如何回應土地的傷痕、歷史的記憶、邊緣化的社群等所屬社會的命題,再探藝術如何介入社會、藝術行動怎麼形成力量?
麥巔是武漢「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成員、「犯罪想法」龐克樂團團員。和高俊宏結識於二○一二年底,當時兩人的對話改變了高俊宏對中國的想像。在欲逃離體制與遊戲規則的抗拒心態中,兩人提出《無人可稱謂的主體:逃,或者公共》拍攝計畫,高俊宏帶著麥巔一同踏查他在台灣的工作場域、曾經「占領」的廢墟,並拍攝一部《記錄沉默》的錄像作品為新作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