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節目的錄製,也可以是受歡迎的現場演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辦了兩年的「愛廣播節」,還有兩個「播客」節,把受歡迎的廣播節目錄製現場搬到劇場中,在今年夏天的票房都是滿座。原來熱門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就像明星一樣受歡迎,能夠買票進場看他們現場主持錄製廣播,就像親見偶像一般,讓人趨之若鶩。
有誰會花錢買票去看廣播節目?
答案是:還不少。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在過去兩年舉辦的「愛廣播節」(RadioLoveFest),把許多紐約公共廣播台最受歡迎的節目,搬到BAM的台上,觀眾可以買票進場看整個節目的錄製。
今年夏天,在紐約又有兩個「播客」(Podcast)節,也是把一些在網路上受歡迎的播客,搬到表演廳裡,讓觀眾可以親眼看到節目錄製。
主持人如明星 親臨現場揭神秘
僅管所有的節目都是為了廣播錄製,這表示觀眾在不久後的將來可以免費聽到完整的節目內容,但是這並不沒有阻止這些節目的聽眾買票先睹和聽為快。「愛廣播節」許多節目是在BAM可以坐兩千人的歌劇院,一樣滿座,兩個播客節:“Cast Party”是在有八百五十座位的曼哈頓Skirball中心,兩場節目都滿座,第二晚甚至還實況轉播到美國、歐洲和澳洲的五百個電影院裡,另一個在布魯克林的 Bell House的“Tape Festival”也因為反應熱烈而加演一場。
已經連續舉辦兩年的「愛廣播節」是比較有規模的,節目數量多,內容也比較多樣,有談話性節目、時事節目、脫口秀、遊戲節目、音樂節目、採訪性節目、含括廣播節目相當多的類型,像是挖掘有趣不為人知的故事的“Radiolab Live”、機智問答的“Wait Wait…Don’t Tell Me! ”、講述真實故事的“The Moth”、音樂訪談和現場表演的“Soundcheck”。播客節目也沒少,包括紐約公共廣播電台極受歡迎的“Death, Sex & Money”。
現場看廣播節目,其滿足感應該是跟現場看電視節目一樣,是身歷其境的參與感。但這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電視現場觀眾,往往有被攝影機帶到的可能,可以獲得一些「電視亮相」的虛榮心,有些遊戲節目,甚至從觀眾裡挑選比賽的人選,那就還有得獎的機會。但是廣播節目(至少是目前排出的節目),還少有這些與個別觀眾互動的機會,最多是集體製造的聲音效果,像是掌聲笑聲等。
同時廣播節目不需要視覺效果,即使是拉到現場觀眾前,一樣是極其簡單,有幾張桌子椅子就算了,甚至電線牽得滿地、桌椅可能掉了色也不在乎,電視觀眾可以得到的視覺刺激,是完全沒有的。
然而這些節目的觀眾,仍然願意買票做純粹的旁聽者,就很有意思了。這顯示了廣播聽眾的熱情和忠心,許多主持人,就是他們的明星,能有機會看到明星,自然要趨之若鶩,即使其他人會認為廣播明星還是只聞聲不見人比較能保留神秘感。
聽收音機太孤獨 到現場一起歡呼
這些聽眾還真不少。根據美國各種收聽調查,僅管是有視覺的其他傳播媒介愈來愈多,廣播觀眾仍是有增無減,今年第二季十二歲以上的聽眾,有兩億四千五百萬人,是史上最高的,比起電視,廣播的穿透力,達到九成的美國人口,的確可以說是無遠弗屆。
而新的科技也給廣播帶來更多的聽眾,衛星廣播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市場,播客在這一兩年異軍突起,尤其是講述一宗青少年謀殺案的“Serial”,在去年大賣,成為iTunes上最短時間內下載五百萬次的播客,獲其他媒體廣泛報導,帶動了播客的流行。
似乎才不久前,很多人都認為伍迪.艾倫的電影《收音機時代》是忠實反映了廣播的未來,但這個媒體卻是愈來愈興旺。只是有一點電影是對了,收音機開著全家大小甚至鄰居一起聽的時代是不再了,現在是每個人載著耳機聽自己的,也有愈來愈多廣播放在網上,讓每個人可以在不同時間地點收聽。而或許也正是這個隔離感,助長了現場的歡迎度:有上百上千人一起為自己喜歡的節目歡呼,才證明自己並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