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兩大戲劇節今年此消彼長的態勢十分清楚。左為北京青年戲劇節節目冊,右為南鑼鼓巷戲劇節節目冊。(王泊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大戲劇節此消彼長 「初心」仍是未來關鍵

作為中國的戲劇之都,北京的戲劇節可說是備受矚目,但兩個具規模與歷史指標的戲劇節——北京青年戲劇節與南鑼鼓巷戲劇節,卻在今年展現了此消彼長的狀況:曾經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戲劇節,今年拿掉了「國際」兩字的青年戲劇節演出劇碼與場次萎縮至初創時規模;同樣經費上有問題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卻依然活力旺盛,還開闢了「新生單元」讓觀眾看到不成熟但年輕新鮮的想法。

作為中國的戲劇之都,北京的戲劇節可說是備受矚目,但兩個具規模與歷史指標的戲劇節——北京青年戲劇節與南鑼鼓巷戲劇節,卻在今年展現了此消彼長的狀況:曾經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戲劇節,今年拿掉了「國際」兩字的青年戲劇節演出劇碼與場次萎縮至初創時規模;同樣經費上有問題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卻依然活力旺盛,還開闢了「新生單元」讓觀眾看到不成熟但年輕新鮮的想法。

中國各種與表演藝術相關的藝術節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夠長期堅持做下來,且能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景觀的卻不多見。就以北京及上海這兩個人口都近三千萬的超大城市為例,上海只見「上海國際藝術節」,一九九九年始辦,在二○一二年之前基本上是包山包海,只求規模,缺乏策劃的概念,但這幾年急起直追,以「扶持青年藝術家計畫」為主軸,已成為全世界矚目的國際性大型藝術節。北京到目前為止還拿不出像上海國際藝術節一樣能夠代表一個城市文化形象的大型、綜合性的國際藝術節,「相約北京藝術節」規模夠大,但在策劃上缺乏理念的支撐,淪為展演季的型態。相對地,「北京國際音樂節」今年將舉辦第十八屆,雖嫌小眾了些,但除了演出品質穩定外,每屆總給樂迷們帶來聽覺上的驚喜。就北京而言,最值得提的還是戲劇節,因為在整個中國大陸,北京是戲劇演出樣式、數量,甚至創作力最旺盛的城市。姑且不論一些如雨後春筍般的各種戲劇展演季,只要看兩個較具規模與歷史指標的戲劇節就可以體察。

青戲節規模大幅萎縮

「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今年拿掉了「國際」兩字,以下簡稱青戲節)從大學生戲劇節發展而來,由孟京輝創辦於二○○八年,到了二○一一/一二年已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戲劇節,這兩年在一個月期間各演出了近六十齣劇目,約兩百場,提供北京年輕的戲劇工作者非常好的展現機會。青戲節舉辦至今年第八屆,累積的數字是驚人的,例如,演出的劇目多達三百卅三齣,超過五千位年輕的戲劇工作者參與劇目的創作及製作,觀眾人數保守估計亦達廿五萬人次。

但曾幾何時,輝煌的數字到了今年已萎縮到十六齣戲四十場演出,接近初創時的規模,且不說量,就今年的安排,看不出規劃的想法,亦無強有力的宣傳行銷,無心無力,敗象已露。青戲節在兩年前就傳出政府贊助的舉辦經費撥付不順,辦不辦都成問題,但令人不解的是,青戲節本來就是政府全額資助的活動,而且主辦者與政府的關係完全沒有抵觸,為什麼原本有可能打造成亞洲最具有號召力的戲劇節,結果卻一路至此?除了政府政策不明之外,主辦者是否能堅守為青年戲劇人創造展現平台的初心,或許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南鑼鼓巷」持續生龍活虎

同樣在舉辦經費上有問題,但仍然生龍活虎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就展現了很不一樣的活力。今年除了維持近四十齣劇目,約一百五十場演出之外,還開闢了「新生單元」,從一百多個提案中選了廿七個長短不一,表現形式各異的演出,集中在兩週內演完,把這些可能並不成熟但年輕新鮮的想法帶上了舞台,這種做法是中國的戲劇節裡少見的,但也由於這個看起來雜亂無章、水準差異極大的展演單元,讓人看到了北京戲劇界往前發展的動力。

主辦者牙醫師王翔是中國第一個民間劇場「蓬蒿劇場」的創辦者,南鑼鼓巷戲劇節的發起人。這麼龐大的戲劇節自然需要政府資源及經費的投入,同樣的,這兩年政府的經費撥付也遇到困難,但業餘戲劇人王翔仍然保持經營蓬蒿的熱情及籌辦南鑼鼓巷戲劇節的初心,愈做愈好,票房亦見穩定成長,社會影響力愈發明顯。如果與青戲節相比,南鑼鼓巷戲劇節其實並不被看好,因為一邊是專業戲劇人,相對容易取得政府資源的群體,一邊是業餘戲劇愛好者,但憑理想經營劇場,籌辦戲劇節。

青戲節與南鑼鼓巷戲劇節的初心相同,都是為年輕的戲劇工作者提供舞台,為藝術創意提供展現的平台,都想以戲劇為北京這個城市增添活力,甚至為中國戲劇事業再造榮景,但在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甚至惡化的影響之下,問問初心是否仍在,還是最重要的。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