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
-
北京
始於理想終於可惜 北京小劇場的低迷風景
北京的小劇場中最重要的四個小劇場:位於東城區的蓬蒿劇場、蜂巢劇場、國話先鋒劇場,與西城區的鼓樓西劇場,呈現了文化古城表演藝術的精采豐富,但近期似乎都陷入發展困境:最早創立的蓬蒿劇場負責人揹負巨債正努力苦撐;主打孟京輝作品的蜂巢劇場,其「先鋒性」一直停留在卅年前;國話先鋒劇場是北京小劇場劇目的展演櫥窗,但其經營以出租為主缺乏特色;鼓樓西劇場自製乏力,外租檔期多,處於發展低潮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創作思想控制下 《秦國喜劇》的悲哀
從去年起,在中國時局一片大好的情勢下,「鐵幕」氛圍卻迎面撲來,政府釋出資源照顧創作群體,但卻又同時成為規制思想、壓抑創作自由的手段。在這種矛盾狀況下,劇作家李靜的首部作品《大先生》演出被禁、贊助被迫繳回,新作《秦國喜劇》試演雖好評不斷,但也無法正式演出。《秦》劇明白揭示對當前創作自由被壓抑的不滿,讓觀眾笑翻,但走出劇場卻油然而生悲傷之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一紙「道歉信」 揭露中國劇評圈「公開的秘密」
五月初,一封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發出的「道歉信」在表藝相關圈子中廣為流傳,該信作者因之前對母校的製作發文評論,隨即被關切,所以發了公開道歉信「承認錯誤」。由此事件看出中國劇評圈的人情壓力與價值混亂,但仍有人企圖從中突圍「說真話」,如匿名寫評的獨立劇評人「北小京」,單位如「安妮看戲」與「奚牧涼文字倉庫」兩個微信公眾號合作的「觀劇評審團」等。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話劇一百一十周年慶 突顯國有院團搶食民間市場
今年適逢中國話劇發展一百一十周年,國家話劇院以導演田沁鑫的新作《聆聽弘一》揭開周年慶序幕。因此節慶也啟動了中國各地國有劇團的活力,推出多檔製作,但劇目在主題、內容及製作上乏善可陳,只能以以量取勝壓境的態勢現身。這也突顯了國有劇團雖號稱轉企改制但仍不脫為黨國服務的狀態,而挾豐沛國家資源的國有院團製作,也相當程度地排擠了民間團隊的市場與生存空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九十九元的誘惑 水面上與水面下的票務系統
收到北京國家大劇院寄來的「九十九元」優惠購票簡訊,不要以為是詐騙,而是票房冷颼颼加上售票管道混亂的結果。中國正式立案的售票系統至少有十個,但一檔演出的銷售管道可以不是一家獨霸且可分銷。而大陸節目須通過審批才能售票,但制度的不透明及曠日廢時,相當影響節目宣傳行銷的排期,所以檯面下的售票管道也就應運而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一手棍子一手胡蘿蔔 審批與資助編織的「中國夢」
今年六月廿日啟動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在五年內將投入五億人民幣,主要資助舞台藝術,重點關注「中國夢」、「重大革命和歷史」、「現實生活」、「青少年」、「傳統文化」與「京味」的主題創作。很明顯的,文化藝術在中國仍然是政治的工具,創作者最需要的想像空間與自由被限縮了,所謂扶持、孵化、獎勵的美好初衷在實踐的階段反而成了扼死創意的殺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鼓樓西劇場《審查者》停演 謀近利失遠慮做法引質疑
北京民營劇場鼓樓西劇場最近推出創立兩周年大戲《審查者》,卻在引發議論風潮之際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內容被審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來皆演出西方「直面戲劇」的鼓樓西劇場,其不夠貼近中國社會現實的劇碼選擇與追求商業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讓期待劇壇多樣化發展者質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誰拿走了乳酪? 創作資源豐沛下的真實
北京市文化局花大錢租下裝修要供表演團體使用、物美價廉的排練中心,出租率只有50%;中央每年撥款廿億人民幣要扶植創作與人才的「國家藝術基金」,80%以上的項目都是由全國各地國有院團拿下。因為申請條件的嚴苛限制,讓民間團體難以跨越門檻,資源看似豐沛,卻是看得到吃不到,而只有隨著政治主旋律起舞才能拿到補助,正是文化政策的目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戰馬、法源寺、Haya與天橋 北京舞台活力四射
去年下半年,北京的表演舞台上呈現了四射的活力,有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話劇院合作製作的《戰馬》中文版首演、李敖同名小說改編的舞台劇《北京法源寺》演出、北京的蒙古樂團Haya的年度演唱會,還有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幕雖然普遍感覺經濟情況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動仍然頻繁,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大戲劇節此消彼長 「初心」仍是未來關鍵
作為中國的戲劇之都,北京的戲劇節可說是備受矚目,但兩個具規模與歷史指標的戲劇節北京青年戲劇節與南鑼鼓巷戲劇節,卻在今年展現了此消彼長的狀況:曾經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戲劇節,今年拿掉了「國際」兩字的青年戲劇節演出劇碼與場次萎縮至初創時規模;同樣經費上有問題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卻依然活力旺盛,還開闢了「新生單元」讓觀眾看到不成熟但年輕新鮮的想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胡亂抓食不如獨沽一味 北京專業劇場隱然成形
原名「東方劇院」的「北京喜劇院」於七月中開幕,為北京的專業分眾劇場更添氣勢;喜劇院委託國家大劇院管理經營,成為國家大劇院蛋殼外的第五劇場,並由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主持,前景被大多數人看好。天橋藝術中心的大劇場也將在十一月十七日開幕,硬體就是為音樂劇演出而設計,是中國第一個音樂劇專業劇場的範本。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要作品還是要人才?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引發討論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每年由中央財政撥款廿億人民幣對藝文創作核資補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補助內容來看,國有院團仍占大宗,而作品獲補助的金額超過50%,但人才培養只占9%,傾向於作品的產出而忽視培養對於生態有極大影響的各種人才,說穿了,國家藝術基金仍是一個被動式的補助機構,缺乏對整體演藝生態的積極改善功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藝市場榮景背後 既有美麗也見哀愁
今年的「道略演藝產業年會」中,提出了中國演藝產業的七大趨勢,從其中三項:「三大消費勢力」帶動商業演出新增長、瞄準特定觀眾群體的「粉絲戲劇」異軍突起、演藝O2O正深刻改變融資營銷消費等產業鏈環節,可略見中國演藝市場的蓬勃現狀,是以市場化的概念在經營著作品與演出。但藝術與市場間如何平衡?市場化經營是否適合表演藝術產業的發展?都是值得觀察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藝投融資大會觀察 中國演藝產業未來仍混沌
去年底舉辦的「二○一四道略演藝產業投融資大會」,主要活動包含「資本青睞的演藝項目和企業」專題演講與演出介紹,雖然氣氛熱絡,但交易現況並非如此。由於中國演藝產業「三小五好」的特點,讓演藝項目的投資仍屬高風險,投資人因之卻步。但因政府的影子在市場中無處不在,在操作得當之下,這個市場反而有可能產生既符合市場需求且不失藝術品味的作品。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習主席「文藝講話」宣示 文藝發展就此「向左走」?
十月十五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創作作出了宣示,不鼓勵過於市場化的作品,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又說「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可以想見一種「向左走」的主流風潮將會逐漸顯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奧林匹克」在北京 帶來劇場美學的衝擊
由北京承辦的世界劇壇盛事「第六屆奧林匹克戲劇節」,於十一月一日揭幕,展開為期近兩個月的多場演出,包括希臘的特爾左布勒斯、日本的鈴木忠志及美國的羅伯.威爾森等重量級大師齊聚。堪稱「戲劇之都」的北京,北京觀眾也算見多識廣,但世界級大師的劇場美學帶來的觀劇品味衝擊,也引發圈內熱議,未來可能的影響值得注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孟京輝劇場上海開分店 讓先鋒戲劇有價值也有「產值」
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先後在北京及上海成立自己的劇場、集創作、生產、展示、活動為一體,成為培養青年戲劇工作者的基地。表演藝術的產值不可期待,它的價值仍待開發。孟京輝經營蜂巢劇場似乎讓人看到了嚴肅表演藝術產值的可能性。他的經典劇目《戀愛的犀牛》和《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因為有劇場可以長期駐場演出,才能夠突破千場,使得先鋒戲劇的產值成為具體的事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低價「惠民」刺激文化消費 「打壓」票價只能治標?
在中國看表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票價居高不下。為了刺激文化消費,北京、天津、煙台紛紛推出「文化惠民」辦法,以低票價吸引人民看表演,成效不錯。然而「打壓」票價是治標的做法,因為不可能綿綿無絕期,而且觀眾因低票價而非合理票價走進劇院,長遠看來對健康的文化市場消費並無助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製作不斷前仆後繼 中國將成為歌劇強國?
北京國家大劇院從○九年開始舉辦歌劇節,今年活動將於四月開始至七月初,一共上演十二齣歌劇。國家大劇院對歌劇的看重從其自製節目中的占比可以看出,五年間自製的廿八齣作品中歌劇就占了廿一齣。而距北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天津,也有天津歌劇院今年以「有歌劇的城市」為主題,自三月廿日起陸續演出九齣經典歌劇。這樣傾力於歌劇發展,是否寓意了中國意圖邁向「歌劇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