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國立奧德翁劇院原訂一月推出、由劇院總監呂克.邦迪執導的莎劇《奧塞羅》,卻因以白人演員演出劇中摩爾人奧塞羅,招致批評,只好取消改以《偽君子》代打,加上導演十一月突然辭世,讓此劇演出更遙遙無期。此一事件突顯的是法國戲劇界仍是白人的天下,雖然宣導種族平權多年,但事實擺在眼前,黑人角色竟是由白人塗黑臉詮釋,讓非裔藝術家情何以堪。
二○一六年適逢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巴黎國立奧德翁劇院原訂一月份推出莎翁名劇《奧塞羅》,由劇院總監呂克.邦迪(Luc Bondy)親自執導。不過卻因劇中人物選角問題,引起各界譁然,只好匆匆改由呂克.邦迪導演舊作《偽君子》(莫里哀原著劇本)代打。只是日前導演突然辭世,使得這齣「黑色」遺作再度蒙上一層陰影。
呂克.邦迪原籍瑞士,是享譽國際的歐陸導演,曾於二○一二年來台,以《椅子》一劇為國人所知。去年呂克.邦迪在巴黎導演契訶夫《伊凡諾夫》,同樣叫好又叫座。不料,二○一六年初預定推出的《奧塞羅》竟然未開戰就慘遭滑鐵盧。
膚色背後的問題重重
問題出在奧塞羅身上。眾所週知,莎翁筆下的奧塞羅是位摩爾人,天生有著一身黑皮膚。由於歷史上的諸多因素,從莎翁的年代起,奧塞羅一角都是由白人演員將臉塗黑飾演。直到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戲劇舞台上才首次見到黑人演員演出的奧塞羅。時至今日,黑人平權早已成為普世價值,許多知名白人演員甚至婉拒接演奧塞羅一角(如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派屈克.史都華Patrick Stewart等),而將機會留給非裔演員。
但呂克.邦迪導演的《奧塞羅》演員名單上,卻是白人演員菲利浦.托赫東(Philippe Torreton)擔綱演出這位嫉妒心強、禁不起旁人挑撥而懷疑妻子與人有染的將領。托赫東出身法蘭西戲劇院,是法國知名電影、戲劇演員,曾演出的莎劇角色包括哈姆雷特、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等。由這位硬裡子演員演出莎劇,固然在演技上不成問題,但膚色引發的聯想與爭議,恐怕是不能承受之輕。
國立奧德翁劇院顯然早已意識到選角的問題。根據劇院網站的簡介(已撤文):「《奧塞羅》是史上登峰造極的悲劇作品之一。不過,這齣戲鮮少在法國演出。原因在於本劇選角有重重困難。呂克.邦迪延請菲利浦.托赫東演出本劇裡威尼斯的摩爾人一角……這樣的角色分配有個優點,就是可以讓觀眾集中注意作品提出的辯證問題本身,而不是拘泥在呈現形式所引發的問題。」
話說得漂亮,也似乎有幾番道理,但仍不免引起抨擊。事實上,熟悉法國劇場的觀眾就知道,即使法國日常生活中有各種不同膚色的人種,左派政府上台後也積極延攬不同族裔入閣以為樣板,但在劇場的觀眾席與舞台上,仍然是清一色的白人天下。固然有愈來愈多非白人的藝術家投身創作行列,戲劇學校也有愈來愈多的非白人畢業生,但在法國劇場裡,鮮少看到非白人演員登台演出。
舞台上仍少見非白人演員
問題一旦涉及公立劇院就更為複雜,因為公立劇院接受國家高額補助,理論上必須讓文化能為每一個法國公民共享,並且保障每一個法國公民參與文化生產的權力。然而,以法蘭西戲劇院為例,這所創立於一六八○年的資深國家劇院,一直要到二○○五年才首次聘雇黑人男演員與混血女演員。十多年過去,同樣享有國家補助的奧德翁劇院,仍然吝於給非白人演員演出機會。更何況,還是一個原著劇本裡就指定的黑人角色。對非裔的學者、藝術家、觀眾而言,見到自己族裔在舞台上「被代表」,心中感受不言可喻。
飽受批評聲浪所擾的奧德翁劇院,以撤換節目暫時平息風波,《奧塞羅》原訂一年後登場,如今又因呂克.邦迪逝世而無限期推遲。屆時如演出名導遺作是否仍為同樣演員名單,目前尚未可知。而法國劇場是否將正視膚色差異問題?抑或將差異視而不見?勢必將繼續成為討論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