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北京的表演舞台上呈現了四射的活力,有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話劇院合作製作的《戰馬》中文版首演、李敖同名小說改編的舞台劇《北京法源寺》演出、北京的蒙古樂團Haya的年度演唱會,還有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幕……雖然普遍感覺經濟情況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動仍然頻繁,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
北京在去年下半年確實有不少讓人期待亦讓人驚豔的演出。首先就是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話劇院合作製作的《戰馬》中文版首演。這個中文版從官方文化交流策略的高度而來,再加上戲本身的知名度及操偶的特殊性,引人期待不在話下,而演出結果也確實不錯。這部戲引人注目的還有它高昂的製作費(六千萬人民幣),估計依合約一年演出兩百場,至少得三年才有可能收支平衡,許多人的疑問則是,三年之後這部戲是否還有可能紅火下去?只能拭目以待。
《戰馬》的戲本身充滿正能量,能夠吸引不限年齡的觀眾群,票房是有所期待的,但整部戲更著重的還是劇場的技術,這方面,除了馬偶的操作技術看來已爐火純青之外,其他層面是複雜且精緻,極為不易。在九月初的七場試演中,這部分是由中英雙方的技術人員共同工作,但正式首演之後,英方技術人員就全數撤回英國,中方全面接管。就北京首輪演出而言,技術的對接似乎還算順暢,問題是以中國在劇場技術的生態而言,這批一手對接的技術人員在未來是否能堅持工作下去,對這部以劇場技術見長的戲演出的穩定性有決定性的影響。
李敖《北京法源寺》改編搬演
同樣是國話出品,由李敖同名小說,亦由作者改編的舞台劇《北京法源寺》在建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後匆忙登台。但導演田沁鑫的現代戲劇手法讓諸多抱著懷疑且看熱鬧心態而去的觀眾平復了下來,把「戊戍變法」這個晚清歷史劇看了進去。歷史劇除了作者的觀點之外,表現形式決定了它的觀眾緣。田沁鑫的舞台極簡,十幾把椅子,這就具有現代性了,戲以近一百廿年前的人物宣敘自己的想法與處境,與當場的觀眾對話,近三小時的長度,雖仍有些當捨不捨的蕪雜段落,但整體而言,很能抓住人心。這是一部完全不八股、令人耳目一新的傳統歷史話劇。
聖誕夜,北京的蒙古樂團Haya舉辦了年度音樂會,北展劇場兩千七百席幾乎滿座。演出的精采在於在中國表演藝術中難見的自由與自在。這種自由與自在體現在六位樂手完美的默契,也體現在音樂上民族元素與現代樂種之間的穿越與堆疊,毫不勉強,毫無罣礙,在創團滿十年之際,Haya確實找到他們如魚得水的表達方式。他們的獨特,在於無法被簡單地歸類,只能說,Haya可說是目前中國融合傳統與現代最自然且最有生命力的樂團,值得關注。
天橋藝術中心令人期待
如果把未來的影響性也算進來的話,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幕可能是二○一五年北京最重大的演藝事件。天橋藝術中心在二○一三年上半年時連地基都尚未完工,兩年半之後卻已開幕,這種工程進度令人驚訝,品質的問題則有待開幕演出季結束之後就可見真章了。
天橋藝術中心有大中小三個正式劇場,還有一個活動式的黑盒子空間。三個劇場各以不同的演出作為開幕大戲,大劇場(一千六百席)以英國音樂劇作家韋伯的《劇院魅影》演出六十四場開幕,展現它京派的龐大氣勢。大劇場的定位在演出音樂劇,它也是中國第一個在硬體上完全依音樂劇需求而設計建造的音樂劇專用劇場。中劇場(一千席)開幕的大戲就是《北京法源寺》,演出十場,一票難求。小劇場以「十大新銳導演作品展」開幕,這也是未來藝術中心扶持青年創作的重要計畫之一。
雖然普遍感覺經濟情況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動仍然頻繁,在量上可能不亞於去年的近兩萬五千場。活動的量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城市的活力,活動的品質卻可以體認到一個城市的藝術素養。不論如何,相較於台北,北京表演藝術的環境變動和發展的幅度還是大的,而且很明顯地是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