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香港糊塗戲班演出《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時的場刊,出現內部人員的台灣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被刪除「國立」兩字,引發劇場界討論。在雨傘革命與銅鑼灣書店五子事件之後,香港的言論與創作自由是否遭限在在引發港民關注,也讓此「去國立」備受港媒關注。而這次事件是香港康文署的自我審查內規或偶發事件,官員也迴避回應,大打太極。
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劇團糊塗戲班,於三月十八至廿日在荃灣大會堂演出舞台劇《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在演出後爆出了演出場刊中創作成員學歷「國立」字樣「被消失」的事件。創作團隊成員首先在臉書上以「可怕事件」來形容,內容有關劇團的藝術行政主任兼此次執行監製羅淑燕,是台灣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畢業生,但其印在場刊的履歷,卻被負責印製場刊的主辦者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職員以口頭方式表示,要求刪除「國立」兩個字,即使以英文呈現也不行,多番爭取仍未果。
是規定或自我審查 官員打太極
最後在場刊上,羅淑燕的簡介只寫有「藝術行政工作者」,並加上以廣東話寫成的感言:「喺一個冇自由嘅國家生活,冇創作自由,冇言論自由,咁就足夠?」,其照片則是一張與畢業證明的合照,上面清楚寫有「國立」兩字。事件傳出後在業界引起不少討論,有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表示這「習慣」在回歸後已經出現,不知是否署方內部有特定的指引,或是個別負責節目的職員自我審查;亦有監製表示以為這已經是大家所知道的公開秘密,但亦看不同負責人是否有看得那樣緊或大意,因此就出現,即使同樣是由康文署主辦的藝術節,亦有時「國立」時不「國立」的情況。
以往在業界之間的討論,由於事件的敏感度和臉書的廣傳,一時間成了頭條新聞,不但電視有報導,本地幾份大報章亦廣泛討論,康文署並未有正面回應,而更高層負責文化事務的民政局局長劉江華也大耍太極,不過即使媒體能避得過,他在立法會會議內亦被議員質問是否有審查事件,不過也只是一些空洞的言語,令人對是否真的有其事更有疑點。
擔憂創作自由 掀起關注討論
筆者近年曾有與康文署合作出版的經驗,事實上如果是署方主辦的節目,對相關字眼的確有不明文的指示(但在非主辦活動就沒什麼限制),如在文章中「去國立」的出現並非首次,有台灣作者也表示對做法見怪不怪,大家在擔心影響製作流程下,對有些事情和價值的堅守往往有所鬆懈。以往的「鬆懈」可能是因為相信有些核心價值仍在,但近兩年隨著雨傘運動和很多事情(如銅鑼灣書店五子被消失事件)的發生,響起迫切的警號,令人擔心言論和創作自由被扼殺。
事實上如「六四舞台」等作品多次不能在康文署場地演出,已有很多劇場工作者提出關注,而隨著這次事件的曝光,讓更多人對香港文化的進一步摧毀更感憂心。「我們深切希望香港繼續享有言論及創作自由。這是我們最珍惜的核心價值。」糊塗戲班在聲明中的最後一句,道出了文化工作者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