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多種形式推動「新文本運動」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近期舉辦的戲劇節以「慢工劇作.本土轉化」為主題,除了演出也進行工作坊、講座與論壇,其中「新文本工作室2.0」邀兩位新進編劇胡境陽與李穎蕾以一年時間創作,並延伸舉辦了「近年編劇平台及創作生態」論壇,邀多位策劃人和劇評人分享經驗,除梳理香港的創作發展外,亦對照台灣不同計畫的策劃,觀照當地的編劇生態。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近年多種不同的展演方式推動「新文本運動」,包括讀劇、演出、演後座談、研討會、資料庫、出版等,讓香港觀眾對歐洲當代劇場創作的形式、內容、議題與編劇風格有更多不同面向的了解。近期舉辦的戲劇節以「慢工劇作.本土轉化」為主題,「把新文本的精神和實踐模式」,聚焦於本地創作人,看這些養分如何「落地生根」。
系列活動除了剛在去年十一月上演編導馮程程關於一位女保安員故事的新作《石頭與金子》外,還會有一月初編導陳炳釗「香港式憂鬱」系列的第二個作品《午睡》;另外已進行的還有「當代劇場的劇場構作」工作坊與講座,邀請德國劇場指導Christoph Lepschy教授來港分享經驗,並與五個新進團隊會面,實踐「劇場構作」(dramaturgy)運作的方式。
編劇生態論壇 策展人與劇評人分享
此外還有一個名為「新文本工作室2.0」的活動,邀請兩位新進編劇胡境陽與李穎蕾,以一年時間創作,由陳炳釗與筆者一起擔任策劃人,就整個創作在不同階段提出問題與建議,共同參與慢工創作的過程,成果最後以讀劇的方式展演。由這個策劃延伸開來,則舉辦了「近年編劇平台及創作生態」論壇,邀請多位策劃人和劇評人就不同的觀察分享經驗,除了梳理香港的創作發展外,亦對照台灣不同計畫的策劃,觀照當地的編劇生態。
陳炳釗身為「主人家」率先就「新文本工作室2.0」發言,表示計畫是針對專業編劇的培育,因此採用邀約的方式參與,亦因編劇本身的風格與創作取態,所謂「新文本」只是一種面貌的傾向性而不是書寫法則.最後是否要有「製作」產生亦不是重點。至於「香港話劇團」駐團導演馮蔚衡則主要就「舞台編劇實驗室2015」分享策劃的方向,計畫是公開接受報名的,同樣亦是針對專業編劇的培訓,這一年參與的編劇共五位,包括陳小東、鄧世昌、黃曉筠、胡境陽和王昊然,他們每個月會見面就不同議題討論,亦有資深編劇分享經驗,形成一個讓編劇們認為相當受用的「同路人」交流小組。
扶植新人平台 港台經驗交流
至於「影話戲」的藝術總監羅靜雯則分享「青年編劇寫作計畫」的過程,參與這活動的大都是業餘的編劇或新手,導師會從旁提供協助,作品最後除了以讀劇展演外,優秀者劇團會正式搬演。相對來說,本地創作圈子畢竟人數有限,競爭亦不算大,剛自倫敦完成編劇碩士的甄拔濤介紹了幾個當地發掘新作的平台,有些全國性的計畫競爭激烈,當然水平亦可能相對較高,編劇的創意、議題和書寫策略就更見重要,另外他也分享了倫敦一些有趣的新劇展演方式,如在午餐時間讀劇等等。
來自台北的劇評人于善祿近年以評審或觀察方式參與了不少劇本創作項目,包括臺北文學獎、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和「阮劇團」的劇本農場等,他分享了臺北文學獎鼓勵得獎者為作品找尋劇團搬演、成功配對者提供製作費的經驗,對香港來說,也相當值得參考。論壇最後由新進編劇胡境陽、李穎蕾和王昊然回應,他們都表示對有「同路人」一起分享是很需要的,而有固定的收入也可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創作。不過最後兩位資深導演馮蔚衡和李國威也不約而同提出「初衷」的重要,即使外在環境如何,創作人有話要說的心,永遠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