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鋼琴家伊蓮.葛莉茉(善果藝術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伊蓮.葛莉茉 活在當下,呈現百分之百的自己

以《野性的變奏》一書為台灣讀者所熟悉的法國鋼琴家伊蓮.葛莉茉,自小展露優異的音樂天分,但也是好動、充滿好奇心、讓老師頭疼的孩子,但當她選擇了鋼琴,她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空。而在美國與母狼Alawa的相遇,卻轉變了她的人生方向,從此不只是鋼琴家,更是全心投入的自然動物保護者。質樸、率真的她,生命的箴言即是:「活在當下,百分之百地呈現自己,不論是在工作、與人的會面,或是與家庭的關係,都要忠實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

以《野性的變奏》一書為台灣讀者所熟悉的法國鋼琴家伊蓮.葛莉茉,自小展露優異的音樂天分,但也是好動、充滿好奇心、讓老師頭疼的孩子,但當她選擇了鋼琴,她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空。而在美國與母狼Alawa的相遇,卻轉變了她的人生方向,從此不只是鋼琴家,更是全心投入的自然動物保護者。質樸、率真的她,生命的箴言即是:「活在當下,百分之百地呈現自己,不論是在工作、與人的會面,或是與家庭的關係,都要忠實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

「法國音樂藝術節」水之禮讚:伊蓮.葛莉茉鋼琴獨奏會

5/10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8881177

如同法國《文化網路資訊媒體》Toute la Culture 所稱:「在她的演奏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誠摯性,不浮誇、不超越,忠實自己也忠實樂譜,並且也讓人感受到她找到音樂中符合內在深層的『我』,並將這個『我』與音樂互相滲透,交融出一種發自本能的音樂詮釋。」的確,不論是在演奏技巧上或是對樂曲風格的詮釋上,伊蓮.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都能讓人感受到她的樸實與內斂。

不平凡的童年  早慧的音樂家

二○○三年伊蓮.葛莉茉推出第一本自傳性著作《野性的變奏》Variations sauvages,讓人看到她的童年、她的過動、強迫症與自殘傾向、她在音樂院學習的過程及她與人的相遇,這當中還包括她與母狼Alawa的邂逅。坦白的文字讓人不僅認識她、甚至洞悉她的內心深處。

一九六九年,葛莉茉生在法國南部艾克斯-普羅旺斯的一個猶太籍家庭,雙親皆是教師。在未接觸鋼琴之前,葛莉茉可說是個過動兒,她自己在接受法國《世界報》Le Monde專訪時也不諱言地說:「我的確是讓人很累、常問一堆問題、過度好動,常讓學校、老師頭疼。」為了消耗她過剩的精力,葛莉茉的父母帶她去上網球課、柔道課或舞蹈課,但情況還是沒有改善,直到有一天,她爸爸帶她去上音樂啟蒙課,讓她發現了音樂,令她心儀不已。下課後,啟蒙課老師跟她爸爸說葛莉茉有音樂天分,可以先學鋼琴。從此,她開始跟隨Jacqueline Courtin上私人課,小小年紀的她,即使不知道什麼是未來,但她知道從此她不能沒有音樂。後來她到艾克斯音樂院(Conservatoire d’Aix)上課時,曾被大提琴的音色所吸引,差點選了大提琴作為主修樂器,「但命運使然,也是命中註定,我最後還是繼續我的鋼琴之路,因為它是樂器之『王』,雜耍特技之王阿!」

喜歡挑戰  堅持到底不放棄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她不是體力過剩,而是心智過剩。在學習過程中,她是否有遭遇困難、想放棄過?電話那頭的她堅定地說:「沒有,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困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能說我很幸運的地擁有這個天生才能,讓我毫無困難地學習鋼琴。如果我遇到不簡單的事,對我來說是種挑戰,我喜歡挑戰,因為我的個性就是如此,我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一旦我決定做一件事,我就會堅持到底。」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決心,讓她十一歲就以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貝多芬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通過馬賽音樂院的入學考,受到校長皮耶.巴比材(Pierre Barbizet,1922-1990)的賞識。她非常感激巴比材對她在音樂詮釋上的啟蒙與教導,在她心中,他永遠是她的「大師」(maître)。隔年,葛莉茉離家北上到巴黎學習音樂,經過一年的準備時間後,以蕭邦的第二號與第三號奏鳴曲錄取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在班上,她是年紀最小的一位。

對於這段童年往事,葛莉茉曾在《野性的變奏》裡開頭說道:「我一點也不懷念童年。」真是如此嗎?葛莉茉急於辯解:「我說我一點也不懷念童年,其實不是貶意,也不是對童年的否決,相反的,我曾是個非常幸福且幸運的小孩,尤其我是家中的獨生女,我父母對我在藝術與文化上的教育非常豐富。當我選擇了鋼琴這條路走時,他們非常支持我,也讓我自由地發展,他們並不會因為我是他們唯一的小孩而綁住我。對於我的童年,應該說我是個急性子的人,總是希望學得更多、走得更快,當大家說:我永遠都不滿足,其實是我覺得我身邊的人事物進行得太慢了,我急著往前去發掘我未知的事,說不懷念童年是因為過去的已過去,我是一個往前看的人,往未來走的人。」

與狼共舞  看到自己要走的方向

的確,葛莉茉總是走得比人快,十四歲灌錄唱片、十八歲受邀到法國最知名的La Roque d’Anthéoron鋼琴音樂節演出、同年也受到知名指揮家巴倫波英 (Daniel Barenboim) 的賞識,邀她一同與巴黎管絃樂團演出;廿一歲時到美國巡迴演出。也就是在那裡,在佛羅里達州遇見了改變她一生的母狼Alawa:「當我遇到她時,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似乎我已經認識她很久了,也許在另一時刻我已經遇過她,很奇妙,那種感覺非常地美,也很強烈,之後我的人生也不同了。」因為從Alawa孤獨、自主的身上,葛莉茉看到了自己,也看到她自身的問題。

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五年間,葛莉茉在美國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與巴黎完全斷絕連絡,她開始研究狼的習性與行為,到大學去旁聽動物生態學的課程,意識到狼群生存環境的惡劣,因而成立一個保護中心的念頭就此在她心中滋長。為了達成這個願望,她耗盡了財產,過著每三個月就得搬家的日子,有時還寄人籬下。一九九七年她終於順利地在紐約州南賽勒門成立了「狼群保護中心」(Wolf Conservation Centre)。剛開始中心只有三匹狼,之後狼群的數量與日漸增,同時為了配合拯救墨西哥狼與紅狼的計畫,葛莉茉購買周遭的土地以擴大保護中心的面積,並將她先前位於中心旁的住所改建為辦公室、博物館與動物醫院。(註)她希望在這個中心裡從事研究與教育兒童,並提供一個與大眾交流的舒適空間。

雖然如此,葛莉茉也曾一度離開賽勒門,回到歐洲專心她的演奏事業,首先在柏林待了一陣子,之後定居在湖光山色的瑞士。二○一三年,她出版《回到賽勒門》Retour à Salem(2013),敘述她重返「狼群保護中心」,繼續為狼群奮鬥、為生態保育奮鬥。在接受加拿大雜誌 LeDevoir專訪時,她神采奕奕地說:「與狼的接觸,不僅讓我感到快樂且充滿活力,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參與拯救狼群的活動,更可以讓我清楚看到自己要走的方向,並且忠實人生的計畫。」

喜愛道家思想  關切自然生態

除了音樂與動物,文學也占據了她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位子。在學鋼琴之前,閱讀是她最喜歡的嗜好:「我很喜歡閱讀,剛開始只是看些既是哲學也是詩詞的入門書,後來我漸漸開始被中國哲學所吸引,因為這是另一個小宇宙,這個宇宙回響著邏輯與存在的本質,在看待事物上接近大自然的原理,並指引生命的意義與目的。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可以讓人神遊,讓人同時發現外在與內心的世界,這也是我非常喜歡中國哲學的原因。」在《私人課》一書裡,她提到列子與《沖虛真經》裡的哲學。那麼,道家思想對她生活上有影響嗎?「有的,非常重要。我認為在人生中,時時刻刻要“ feeling live”,這一生是要完善的、要活得精采的,要活在當下的,不論是肉體或是精神上,要達到百分之百的滿能量,而不要妄想著未來或是緬懷過去。」 從她的三本著作裡,字裡行間不時看到她對生命的反思、對大自然的關懷與她的人生觀。

對大自然的愛好,讓葛莉茉也成為生態環境的關懷者。今年一月新推出的專輯《水》Water,就是表現她對環保意識的重視,對保護水源的憂慮。這張專輯是葛莉茉在蘇格蘭裝置藝術家道格拉斯.高登(Douglas Gordon)所布置的軍械庫裡所錄製的,她在被水淹沒的大廳裡,配合高登的燈光效果演奏以水為主題的鋼琴曲,從貝里歐的《水鋼琴》到德布西的《沉沒的教堂》。此外,她也請與她合作十五年的現代電子音樂大師、印度籍作曲家尼丁.梭尼(Nitin Sawhney)為她創作連接每個演奏樂曲的音樂。「當我在高登裝置的軍械庫錄製音樂時,我就想要將這套不同風格、多樣的曲目發行成唱片,但光是以水為主題仍不夠,必須還要帶進令人思考的問題。於是我決定跟梭尼會面。他是個非常有教養、心胸寬敞且多面向的人,當我向他提出發行這張專輯的構想時,他馬上對這個計畫表示有興趣,對他而言水是很靈性的,所以他就決定參與了。」葛莉茉神秘地透露,明年兩人還要再推出一張與眾不同的專輯。

活在當下  自在展露真性情

葛莉茉是位有個性、有想法的鋼琴家,感覺對了,即使是電子音樂人也可以跟她合作無間。但忠誠對音樂的感知,即使是像阿巴多(Claudio Abbado)這樣出名的指揮家,在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終曲裝飾樂段版本上的要求與她不同,她也是毫不猶豫地為兩人長達十五年的合作關係劃下休止符。

被法國《文化網路資訊媒體》 稱為「天鵝與田徑運動員」,葛莉茉在纖細的外表下,隱藏的是一顆堅毅的心。曾跟胃癌抗戰成功的她,在去年巴黎受恐怖攻擊後照常舉行音樂會,她在法國《世界報》裡正義凜然地說道:「若我們因恐怖威脅而放棄我們的計畫,那就是末日的開始。」她生命的箴言即是:「活在當下,百分之百地呈現自己,不論是在工作、與人的會面,或是與家庭的關係,都要忠實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

註:這段經歷收錄在Hélène Grimaud : living with wolves, EMI classics(éd.),EMI music France, DVD, 2008 中。另外在《野性的變奏》Variations sauvage(Robert Laffont, 2003) 與《回到賽勒門》Retour à Salem(Albin Michel, 2013),葛莉茉也敘述她與狼的相遇、相處及狼群保護中心的成立過程。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69年出生於法國南部艾克斯-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

◎ 1982年以13歲越齡年紀進入國立巴黎音樂院就讀。

◎ 1997年與攝影家 J.Henry Fair 在美國紐約州南塞勒門(South Salem)共同創立「狼群保護中心」。

◎ 2004年與2005年分別得到法國古典音樂獎 Victoires「榮譽勝利獎」與德國音樂獎Echo年度最佳器樂獨奏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