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舞台上有中國大陸的大腕級演員,幕後則有台灣的大腕級設計師——舞台設計王孟超、服裝設計林璟如與視覺設計霍榮齡,可說是劇場製作的「夢幻名單」,他們在上海劇場界重逢,聯手將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名詩〈春江花月夜〉轉化為立體流動的舞台風景。
第六屆海派文化藝術節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4/29~30 19:00 5/1 14:0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5772568
「第六屆海派文化藝術節」四月底將由「崑曲王子」張軍耗時數年籌製、去年六月在上海首演的原創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來台交流演出。
這齣戲不只台上星光閃閃,張軍、魏春榮、史依弘、關棟天、李鴻良等中國「大腕級」戲曲名角同台;來自台灣的幕後製作團隊同樣是重量級組合:「國家文藝獎」得主——舞台設計王孟超、服裝設計林璟如,以及作品遍及表演、出版、美術、國家公園的視覺設計霍榮齡。
台灣設計三位大腕 在彼岸製作喜相逢
海峽兩岸眾星拱「月」的組合,源於《春江花月夜》導演李小平的構想,王孟超曾參與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舞台設計,一九九二年上海崑劇團首次來台海報出自霍榮齡的設計,林璟如曾為當代傳奇創團作《慾望城國》等多齣戲曲擔任服裝設計。三人對於戲曲並不陌生,又是舊識,不須太多磨合,可以為張軍崑曲藝術中心首部原創大戲帶來新的美學視野。
但接到李小平的邀約,三人反應大不同。王孟超佩服張軍離開舒適圈自立門戶的勇氣,更欣賞編劇羅周年紀輕輕就寫出如此到位的古典,欣然同意擔任舞台設計。霍榮齡忙於四十多年設計生涯的作品集出版,昏天暗地,但看到「夢幻名單」都是老朋友,張軍還千里迢迢登門拜訪,誠意十足,沒多想也應允。
只有林璟如對張軍說:「我還沒準備好,你呢?」她的疑慮:如果做的和傳統一樣,太無趣。雖然沒鬆口要接下服裝設計工作,卻開始崑曲的深度探索,上網看錄影、讀文章、看現場演出,有機會就聽聽各界意見。「崑曲服裝只能以絲綢刺繡表現嗎?」林璟如腦海浮起「『紗』上刺繡」的念頭。
張軍邀請林璟如到蘇州、南通的刺繡作坊親自走一趟,並說:「只要保留水袖及厚底靴,其他由妳。」一句話,林璟如疑慮解除一大半:「或許能玩出點新意。」寒冬前往蘇州,清晨,水鄉泛著氤氳霧氣,「這不就是孕育崑曲的地氣!」林璟如心裡更篤定「紗」的清透更貼近崑曲的本質,終於點頭答應。在台灣各自忙碌的三人,沒想到會在上海劇場界重逢,聯手將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名詩〈春江花月夜〉轉化為立體流動的舞台風景。
建一道橋穿越全劇 把空間留給演員和戲來說話
《春江花月夜》來自編劇羅周對於唐詩的浪漫懷想:元宵佳節,詩人張若虛在明月橋邂逅辛夷,一見傾心,隔夜再至橋畔想見佳人,卻被鬼使錯抓喪命,展開一段跨越五十年,因情而死、為情而生的癡心守候。
王孟超聯想到崑曲經典《牡丹亭》,同樣為情死而復生,但羅周憑著一首詩,卻翻轉出超乎想像的戲劇故事,「張若虛和辛夷甚至連話都沒說到,卻堅定等待了五十年,那是何等的情愫。」王孟超指出,第一次讀到劇本就很有感覺,故事不落俗套,詞曲古雅而優美,充分表達崑曲寫情寫意的境界,製作團隊最大的責任是「烘托」,把空間留給演員和戲來說話。
張若虛與辛夷相遇在明月橋。橋,成為貫穿全劇的重要意象。負責海報、節目單等視覺設計的霍榮齡,首要任務是「造橋」。上海首演的第一波海報,男女主角在橋上相遇,粼粼水光倒映著隆冬的蕭瑟,這張照片取景自上海近郊金澤古鎮的宋代石橋,攝影師劉振祥在小船上拍攝,霍榮齡看見水波搖曳的倒影,靈感乍現,設計海報時將照片上下顛倒,虛實錯置。霍榮齡無法分析她的創作理念,只能說「莫名」:「似夢似幻,既虛又實,這就是我要的氛圍。」
橋,同樣是舞台設計的視覺焦點。傳統戲曲舞台常是平面的移動,王孟超思考如何讓《春江花月夜》的舞台立體化,增加戲劇張力。主舞台的拱橋是表演的主場,上舞台的橋則以剪影創造景深。透過拆解,移位,拱橋是男女主角相遇的明月橋、陰間的奈何橋、蓬萊仙界……劇終,張若虛還魂再回明月橋,橋的方向面對觀眾,當辛夷從橋的一端緩步出現,已是六十六歲老婦,這座橋連結今生來世,也牽動觀眾揪心等待的高潮。
王孟超將舞台定調為簡約的古雅,橋、元宵燈籠、象徵萬家燈火的背幕三個舞台元素,在燈光設計車克謙的光影變化下,這一場是燈月交輝的上元夜,下一場又成了淒淒慘慘的閻羅殿。
盎然春色紗繡造型 從裡到外讓崑劇回春
《春江花月夜》寫韶光即逝,情愁無處收,花落空折枝,儘管傷春,從霍榮齡的視覺設計到林璟如的服裝,色調都洋溢著春天的氣息。霍榮齡認為,《春江花月夜》展現了中國年輕一代崑曲工作者對於未來的企圖心,應該是生意盎然的,她以桃粉及湖藍色作為視覺基調,再以象徵男女主角信物的一束桃花點綴,呼應這齣戲的浪漫情思。
已結束服裝工作室運作的林璟如,為了《春江花月夜》重出江湖,卯足勁「潦落去」,自己染布樣、裁版型,克服了紗上刺繡會皺的技術問題後,沒想到又碰上買不到貨的新問題,林璟如從台灣追料子追到中國,終於買到十二種紗製作戲服。她以顏色及戲服上的植物刺繡區分角色性格,張若虛穿的是裡外三層白,繡的是蘭花,象徵他對情的執著與純粹;辛夷的代表植物為玉蘭花,隨著年齡的改變,服裝顏色從十六歲的粉紅、少婦時期豆沙色到年老的紫羅蘭色;「草聖」張旭則是灰黑色調的紗繡上竹子。仙界的代表曹娥,捨棄刺繡而以水綠和水藍色,象徵未經凡塵俗世的清純。
林璟如認為,太亮眼的頭飾和服裝只會干擾崑曲的美,「《春江花月夜》服裝看起來不一樣了,但還是在傳統的規範下,我改變的是:撥掉過多外在的裝飾,留下清淡,讓觀眾的耳朵與眼睛得到平衡。」林璟如說。
「孤篇壓全唐」的名詩在台灣劇場設計界攜手努力下,終於以既現代又古典的樣貌成為美麗的戲曲風景,作為《春江花月夜》的作手,林璟如、霍榮齡說,這齣戲創造了新的視覺想像。王孟超則表示,《春江花月夜》翻轉「崑曲是老古董」的刻板印象,是一齣好看又好聽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