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法蘭西戲劇院演出的《受苦者》講的就是某些人對死亡的迷戀,以及通過大規模屠殺來達成這種迷戀的執念。(AFP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尼斯恐攻事件 考驗劇場溫柔團結力量

發生在法國國慶日的尼斯恐攻事件,讓距離不遠、正在舉行的亞維儂藝術節頗受震撼,尤其今年多齣作品都涉及大規模屠殺、恐怖主義、極右派勢力等主題,當劇場中深思之時,劇場外卻上演真實的暴虐殘殺。雖然文化部長阿祖雷與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都發布捍衛文化藝術場域的宣言,但恐攻頻頻之下,劇場人是否能繼續團結堅持,備受考驗。

發生在法國國慶日的尼斯恐攻事件,讓距離不遠、正在舉行的亞維儂藝術節頗受震撼,尤其今年多齣作品都涉及大規模屠殺、恐怖主義、極右派勢力等主題,當劇場中深思之時,劇場外卻上演真實的暴虐殘殺。雖然文化部長阿祖雷與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都發布捍衛文化藝術場域的宣言,但恐攻頻頻之下,劇場人是否能繼續團結堅持,備受考驗。

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日晚間,蔚藍海岸度假勝地尼斯發生恐攻事件,造成八十餘人身亡。法國南部許多表演活動暫延或取消,以顧及觀眾人身安全,避免其他恐怖或暴力分子有機可乘。隨著局勢回穩,各地表演活動皆已恢復正常。

恐攻前一天,總統歐蘭德還在南法的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與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文化部長奧黛瑞.阿祖雷(Audrey Azoulay)女士會晤,預計國慶當晚親自蒞臨觀賞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導演,由法蘭西戲劇院演出的年度大戲《受苦者》Les Damnés。孰料歐蘭德總統在開演前半小時接獲尼斯恐攻消息,隨即返抵巴黎坐鎮指揮,不克觀賞演出。主辦單位則要求其他觀眾在演出結束後儘速離席,散場時氣氛一片肅穆哀戚,且多有觀眾傷心落淚。

劇場人對恐怖主義透露無奈

巧合的是,今年亞維儂藝術節多齣作品都涉及大規模屠殺、恐怖主義、極右派勢力等主題。例如《受苦者》講的就是某些人對死亡的迷戀,以及通過大規模屠殺來達成這種迷戀的執念。該劇劇終之際,導演讓舞台上的機槍指向觀眾,台上一片灰燼,令觀眾不得不思索,在有如無間地獄的殺戮過程裡,到底「受苦受難」是什麼樣的概念?

法蘭西戲劇院資深演員丹尼斯.波達利德斯(Denis Podalydès)在演出後才獲知恐攻消息。對於近期一再發生恐攻事件,波達利德斯深感無奈。他回覆《解放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當今的恐攻已經成為一種廉價的大規模屠殺行為,任何失控的人都可能是兇手,誰都可能在任何場合受害。無獨有偶,年輕一輩的劇場人似乎也有類似的心境。恐攻同晚在亞維儂拉法布里卡劇院(La FabricaA)上演的《2666》,由廿九歲新進前衛導演葛斯林(Julien Gosselin)執導。他對《解放報》記者表示:「我不太想說藝術皆會拯救我們。當然我認為我們還是要繼續作戲,但我不覺得戲劇是一種可以許諾彌賽亞的神聖使命。真正讓我起坐立難安且沮喪的,是我擔心我們最終將會完全習慣於恐攻。」

不同世代的劇場人,透露出同樣的無奈;當蠻橫無理的恐攻變成文明世界的常態,可嘆的是人們竟然束手無策。事實上,自法國去年發生查理週刊事件、巴塔克蘭劇院槍殺事件以來,劇場維安可說毫不鬆懈。以二○一六年亞維儂藝術節為例,光是觀眾入場安排等檢查作業,就追加了六萬歐元(約兩百一十五萬元台幣)的額外預算。只是,一切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的維安舉措,似乎都難以與瘋狂失序的恐襲周旋。

在劇場述說苦痛  能否得到救贖?

恐攻過後,文化部長一如往常發布新聞稿,表示:「我們必須捍衛法國社會裡的文化表演場所及其匯聚藝術家思想的能力。」「我們的挑戰就是團結一致,永不屈服。」歐利維耶.畢也發表溫情且堅定的聲明,他表示,不管觀眾是誰,「只要人在劇場,就是對黑暗邪惡勢力的背棄。同在劇場一起,就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抵抗的姿態。」歐利維耶.畢則引用莎翁《哈姆雷特》裡的名句:「暫忍悲痛敘故事」(And 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 breath in pain / To tell my story.),表示:「我們既不忍痛也不否定痛苦,卻要不斷說出我們的痛,好讓生活永不間斷,團結一心,與受難者在一起。我們更要敘說共同的故事、共同的存在與希望,敘說我們彼此如何牽成扶持。面對那些企圖讓我們消音的力量,我們一分鐘也不願保持沉默,而是一起歡呼鼓掌,慶賀生命的力量。」

言之諄諄,亦俠亦柔。只是,當恐攻勢力無所不用其極地滲透,只有信念是否足以令人得到救贖?這或許已經是愈來愈多法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困惑。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