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樓西劇場從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的排練廳改建,以演出當代西方經典劇目中文版為職志。(王泊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鼓樓西劇場《審查者》停演 謀近利失遠慮做法引質疑

北京民營劇場鼓樓西劇場最近推出創立兩周年大戲《審查者》,卻在引發議論風潮之際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內容被審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來皆演出西方「直面戲劇」的鼓樓西劇場,其不夠貼近中國社會現實的劇碼選擇與追求商業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讓期待劇壇多樣化發展者質疑。

北京民營劇場鼓樓西劇場最近推出創立兩周年大戲《審查者》,卻在引發議論風潮之際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內容被審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來皆演出西方「直面戲劇」的鼓樓西劇場,其不夠貼近中國社會現實的劇碼選擇與追求商業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讓期待劇壇多樣化發展者質疑。

四、五月份的北京戲劇圈,除了天津大劇院第三屆曹禺國際戲劇節暨林兆華戲劇展的幾檔大戲引起一陣沸騰之外,基本上風平浪靜。但是俗話說,棒打出頭鳥,鼓樓西劇場的兩周年大戲《審查者》正逐漸引起議論,看似要成為話題的中心時,卻出了一紙因劇場機械故障不得不停演的公告,首輪廿五場的演出,第十七場後戛然而止。眾聲喧嘩之中,明眼人當然知道,《審查者》是被審查者盯上了。對於停演的議論,多著墨於戲中對性的大膽表露、這樣的戲怎麼過得了審批、怎麼過了審批又被停演等等八卦。但是,這件停演「小事」正顯現了北京當下戲劇生態的諸多大問題,值得思考。

劇碼類型單一  引發質疑

在《審查者》被停演之前,兩件與停演不相干的事似乎是引起此劇議論的話頭。一是北京神秘的劇評家北小京,以給鼓樓西劇場經營者公開信的方式寫出他的劇評。這篇精采非凡的「公開信」事實上道出了中國戲劇生態的種種不足,從藝術層面對戲劇的深層認知、演員的表達方式,到劇場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都拳拳到肉,精闢!二是鼓樓西劇場公開《審查者》這部戲以新概念的眾籌方式結合了十位出品人,甩開以眾籌之名行預售之實的那種低下手法,似乎為《審查者》這部小眾卻可能有不錯票房收入的戲找到了某種商業模式,因之對此劇未來的營運信心滿滿。可惜,它能不能成為一種商業模式,在《審查者》身上是看不到了。

北京的鼓樓西劇場是以中文製作演出當代西方經典劇本為職志的民營小劇場,開幕大戲《枕頭人》就造成北京戲劇圈的轟動,估計該看的人都看了,票房與口碑雙贏。但就如北小京所說的,鼓樓西從《枕頭人》到《審查者》,兩年來製作了四部當代國外經典劇目,不約而同地都選了同一類型,也就是「直面戲劇」(in-yer-face theatre,把話直接踹你臉上的戲劇)。第一個質疑就是,這種表面直白侵犯、背後發人深省的戲劇類型,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找到其與當代中國的連接?答案當然都是沒有。原因很簡單,在中國這種封閉且不自由的戲劇教育環境裡,培育出來的自然只有單一的審美品味,只能以單一的表達方式去演繹所有不同類型的作品。「直面戲劇」並不合適中國目前的公開環境,因為不但導演、演員及觀眾沒準備好,整個國家的機制更沒有準備好。

只謀商業利益  忽略藝術價值

北小京進一步質疑鼓樓西的主事者所以選擇這個類型的戲劇,除了劇本好且能夠引起話題之外,並未認知到其對當今中國的人性意義,長此以往,劇場的藝術唯觀眾是問,走向堪憂。由此也質疑鼓樓西的藝術選擇在經營中所占的地位,因為由此可以看出劇場的定位與個性,由此可以期待一個劇場所能產生的人文影響力。對一個辛苦經營小有成果但仍然掙扎在生存邊緣的民營劇場有如此嚴苛的期待,看似殘酷,其實是有苦衷的,因為對於諸多擁有豐富資源的場館或單位,無從期待。

在健康的戲劇環境中,自由與多樣化是必要的,原創與翻譯不可或缺。但在中國,翻譯的劇本演出失敗者占絕大多數,翻譯是一個問題,理解與表達是另一個問題。鼓樓西至少做到一件事,在原創劇本乏善可陳的環境中,把國外好劇本搬到中國來,讓貧瘠的戲劇環境多了不少養分。只可惜,主事者找了具有商業價值的劇本,只謀如何建立相應的商業模式,而輕忽了劇本本身的藝術價值,更可惜的是,這種因謀近利而失遠慮的做法正是中國戲劇生態最普遍的現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