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仔屏」也依從中國傳統戲劇主要分有四大行當,每尊陶偶身段表情栩栩如生。(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巧手泥塑戲劇時刻 「翁仔屏」的舞台世界

現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展出近兩百四十件潮汕彩繪陶偶,組出四十一組故事屏,這些「翁仔屏」指的是一屏一屏成對、或是成組為主題的陶偶人物作品,每「屏」取自戲劇中最經典或最為人熟知的一幕。從其精雕細琢的程度,可看出製作者對戲劇的喜愛,才能精準掌握劇中要角的神情姿態,繼而捏塑出如此巧緻的陶塑藝術。

現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展出近兩百四十件潮汕彩繪陶偶,組出四十一組故事屏,這些「翁仔屏」指的是一屏一屏成對、或是成組為主題的陶偶人物作品,每「屏」取自戲劇中最經典或最為人熟知的一幕。從其精雕細琢的程度,可看出製作者對戲劇的喜愛,才能精準掌握劇中要角的神情姿態,繼而捏塑出如此巧緻的陶塑藝術。

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

即日起~8/28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INFO  02-23610270

眾叛親離、大勢已去的西楚霸王,逃到烏江畔身旁僅剩虞姬,「翁仔屏」呈現的陶偶,虞姬拉著項羽的手,表露生死相隨的情義,對照項羽滿臉的慨然無奈,《霸王別姬》最經典的一幕就此凝結於戲屏當中。在小小的戲屏世界裡,展示經典戲劇的高潮或重要瞬間,就是百年前曾盛行於粵東潮汕地區「翁仔屏」文化的主要特徵。

收藏「翁仔屏」廿多年的呂吟詩,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展出近兩百四十件潮汕彩繪陶偶,組出四十一組故事屏,推估製作年代約清末民初,這項民間技藝於今日潮汕地區也都相當罕見,台灣藏家在因緣下意外保留了百年前粵東工匠的手藝成果。

這批陶偶可能是卅多年前經特殊管道流入台灣,當時資料闕如,致理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奕愷於二○○一年實際到潮州進行田野考察,方才確認這是古老戲齣工藝「翁仔屏」,潮州市大吳村曾是主要生產地。

神情躍動  重現戲劇經典時刻

「翁仔屏」指的是一屏一屏成對、或是成組為主題的陶偶人物作品,偶的高度約廿至廿五公分,每「屏」取自戲劇中最經典或最為人熟知的一幕,也就是透過這些小陶偶,具體呈現劇中被稱為「亮相」的停頓時刻,而那通常是富有戲劇性轉折、彰顯角色性格等功能,戲迷只要看到陶偶的神情動作,就能知曉藝匠所指為何。

像是這次展出「瑞合出品」《西廂記》〈張生與崔鶯鶯〉中兩人約會情景,張生伸手欲牽崔鶯鶯,他的袖襬隨風揚起,嘴角笑意也掩不住內心緊張,崔鶯鶯神態雖羞澀,身體前傾好似迫不及待見情郎,看到這一幕的觀眾就像眼前出現一對甜蜜赴約的情侶。又如「發合出品」《關公辭曹》中向曹操辭行的紅臉關羽神情凜然、渾身氣焰,與之對照的曹操則是豎眉瞠眼、神情詭譎,淨角花臉詮釋這位老謀深算、陰險狡詐的「白奸」人物。

除了《西廂記》、《關公辭曹》,「翁仔屏」常援引的戲曲還有《水滸傳》、《白蛇傳》、《蘇三起解》、《薛丁山與樊梨花》等,從元雜劇、明傳奇到潮汕當地特有劇目都有表現,也因此「翁仔屏」角色也依從戲曲「生旦淨丑」四大行當,再往下細分出若干小行當,除了身段、武功的肢體表現栩栩如生,服裝變化更是多樣且綴飾華麗。這些製作精巧的藝品,用於廟會慶典酬神,和祭品一起上供桌。農業社會裡宗教慶典乃地方大事,供出的「翁仔屏」不僅是人們矚目評論的焦點,也是藝匠之間較勁的場合。除此,「翁仔屏」也作為年節喜慶、升官祝壽、結婚得子的餽贈佳禮。

細膩巧緻  可見匠人愛戲之心

根據陳奕愷踏查結果顯示,素有「泥塑之鄉」之稱的大吳村,陶塑工藝品的發展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清末明初是「翁仔屏」製作的鼎盛時期,當時全村人口不到一千人,有名號的藝匠就有一百多人。今日當地所見的「翁仔屏」多是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後所作,這次史博館也有展出幾組作品,但無論是造型或陶塑功力,技藝水平明顯難與過去並論。

雖然是民間工藝,但從精雕細琢的「翁仔屏」,不難看出藝匠們對戲劇本身也滿懷著愛,若非出自製作者對戲劇的喜愛、對演員神情身段觀察得絲絲入扣,是無法精準掌握到劇中要角的神情姿態,繼而捏塑出如此巧緻的陶塑藝術,並傳承後世。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