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肯中心莫札特再現音樂節慶祝50周年的千人戶外合唱,表演者與觀眾一起在廣場上聚合。(謝朝宗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千人共襄盛舉 酷熱下演出《公共場域》

《公共場域》是林肯中心「莫札特再現」音樂節今年慶祝五十周年特別策劃的節目,該曲是作曲家郎大衛的千人無伴奏合唱作品,邀請了來自紐約市五區(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布朗士、史泰登島)的自願參加者,在紐約今年最濕熱的這天,共襄盛舉一同演出,現場更吸引了近兩千人聆賞,氣氛熱烈。

《公共場域》是林肯中心「莫札特再現」音樂節今年慶祝五十周年特別策劃的節目,該曲是作曲家郎大衛的千人無伴奏合唱作品,邀請了來自紐約市五區(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布朗士、史泰登島)的自願參加者,在紐約今年最濕熱的這天,共襄盛舉一同演出,現場更吸引了近兩千人聆賞,氣氛熱烈。

八月中一個週六下午,在紐約今年最濕又最熱的一天,一般人為了健康著想,應該要躲在有空調的室內,林肯中心的廣場上,卻聚集了將近三千人,他們是為了一個叫做《公共場域》The Public Domain的表演而來。

這其中一千人,是表演者。《公共場域》是一個紐約作曲家郎大衛(David Lang)的千人無伴奏合唱作品。演出者是來自紐約市五區(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布朗士、史泰登島)的自願參加者,他們視譜和唱歌的知識深淺不一,年齡從小孩到老人都有,事前分別在各區分隊排練後,在當天才首次所有人合在一起演出。

眾人演出的極簡音樂

原來的構想是在演出前半小時開始,演出者陸續魚貫進入廣場,在人群中漫步,慢慢向自己的隊伍靠攏。但當天因為天氣的關係,改成在演出前一刻一起由事先集結的陰涼處出場,繞著廣場噴泉的周圍,五支不同顏色的旗子標示出五區人馬,各區下又以每廿人分成不同的小隊,在隊長領導下,拿著樂譜吟唱,還有一個總指揮Simon Halsey站在噴泉台階上做全場調度。

《公共場域》的歌詞是郎大衛在互聯網上找來的,他在Google的搜尋網頁上,打進「我們一起分享的是……」然後從自動搜尋的結果裡,挑出不含黃色及商業意含者,組成像是「我們一起分享痛苦」、「我們一起分享時間」、「我們一起分享的是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等句子。

音樂由喃喃低吟開始,然後不同隊伍開始唸誦不同的句子,隨著聲量的加大,旋律開始出現,郎大衛的音樂風格可以稱為「後極簡主義」,但他的極簡變化,不是來自單一樂句,而是和弦構成的音響效果,這讓他的音樂可以在戶外演出,因為即使時不時有車聲喇叭聲警鈴聲打斷音樂,我們還是可以從合聲的此起彼落裡,感覺到音樂的變化。表演最後十分鐘,加上一些簡單的動作,包括隊伍前進後退,揮舞樂譜等,配合著同一旋律的齊唱,把音樂推向高潮,但最後又逐漸消減,直到結束。

五十歲的戶外演出音樂節

《公共場域》是林肯中心「莫札特再現」(Mostly Mozart)音樂節今年慶祝五十周年特別策劃的節目。第一年的音樂節其中一個號召是觀眾可以享受室內空調,躲避酷暑,因此後來開發出的一系列戶外節目,以致這個特別慶祝節目會在高溫警報的天氣狀況下進行,可說是有些反諷。當時紐約的古典音樂季,在夏天是停擺的(早期音樂廳沒有空調是一大原因),因此當一九六六年林肯中心在八月推出這個全部是莫札特的音樂節,又有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和彼得.塞爾金(Peter Serkin)等明星助陣,馬上受到歡迎,兩年之後海頓也進入演出曲目,所以當一九七○年正式把音樂節變成常態節目時,取名“Mostly Mozart”。之後卅年,音樂節名聲愈來愈響,透過林肯中心直播及發行錄音,擴展到紐約市外,樂團還出外巡演,遠及東京。

然而到九○年代後期,中年危機顯現,節目內容僵化、樂團水準下降,觀眾流失,種種因素積到二○○二年的夏天,終於爆發,樂團因為薪資問題罷工,林肯中心調解無效,採取長痛不如短痛的手段,在開季前夕宣布取消所有演出,一切歸零。第二年再出發的音樂節,找來新的音樂總監Louis Langrée,與林肯中心藝術總監Jane Moss聯手,擴大曲目年代風格、增加音樂會以外的節目形式,像是歌劇、舞蹈乃至戶外演出等,給音樂節注入新的活力,獲得很大的好評。慶祝後馬上音樂節要面對的是音樂廳關閉兩年整修,如何變利空為利多,又是另一次考驗。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