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戲劇節兩年,劇團負責人及戲劇節策展人石佩玉休養生息,決定從這屆起將每年一次的「超親密小戲節」改為兩年一次,刻意強調這次是雙年展的第一屆,「改為雙年展,讓我們有時間蒐集資料與檢討前屆發生的各種狀況和缺失。」今年演出包括淡水區、大橋頭區及古亭區,邀請三組國外團隊、六組國內團隊共襄盛舉,每區都找來一位當地資深住民擔任街區導覽引言人,希望能更突出地方特色。石佩玉希望,充足準備時間能讓小戲節走得更遠……
2016超親密小戲節
10/14~16 19:30 10/15~16 14:30
淡水區
10/18~22 19:30
大橋頭區
10/21~23 19:30 10/22~23 14:30
古亭區
INFO 02-23378859 www.closetoyoufestival.com/
以製作偶戲為主力的「飛人集社劇團」主辦的「超親密小戲節Close To You」,深耕多年,口碑、質感、票房皆具,打造出精緻且高辨識度的劇場觀演體驗,在台北表演藝術圈已是獨門獨道的獨特風景,甚至有國外觀眾來台觀光兼看戲。戲劇節強調「親密」和「小」,每屆挑選北市三個特色街區各三間店總共九齣戲,一間店上演一齣廿分鐘小偶戲,觀眾看完一齣便由專人領隊步行至下個演出場地,途中結合專人街區導覽,讓觀眾看戲也看城市風景。
資深住民擔任引言 更突出地方特色
距離上次戲劇節兩年,劇團負責人及戲劇節策展人石佩玉休養生息,決定從這屆起將每年一次的小戲節改為兩年一次,刻意強調這次是雙年展的第一屆,「改為雙年展,讓我們有時間蒐集資料與檢討前屆發生的各種狀況和缺失。」舉例來說,過往強調街區導覽,讓觀眾從一家店移動到另家店的過程,也能豐盛充實;曾嘗試邀請劇場演員擔任嚮導、邊說邊演,也將路途風景作為空間文本編入劇情手法,甚至招募志工做行前的說故事訓練,但,成果始終離想像有差距。有了一年時間得以反省,今年決定改變導覽模式,「這屆的大橋頭區我們要求觀眾帶著手機耳機、採線上導覽的模式,觀眾可以自行決定步速和路徑,一邊聽我們的導覽內容。」
今年演出包括淡水區、大橋頭區及古亭區,不同以往多以劇場演員擔任領隊輔以志工,今年每區都找來一位當地資深住民擔任引言人,希望能更突出地方特色,也避免出現觀眾一問就倒的窘境。「每屆籌畫前期,都會問團隊成員覺得哪個區域有特色?大家選出幾個方向,再從實際執行面去分析。比如我們考慮過大龍峒,很有趣的街區但到了晚上有點真空、沒太多營業的店;今年也考慮過大稻埕,但近來那邊成為一級戰區也有自己的『大稻埕藝術節』。花了很多心力討論才選出最後三區。」
國內外團隊齊聚 打造創新演出
邀約團隊方面,本次國外參演的三團包括德國舞台布景設計Stefanie Oberhoff帶來令人毛骨悚然卻又為其中驚人意象吸引的《肉排之愛》:女人讓死神阿努比斯從肚腩割下一塊肉,將這塊肉縫成一件溫柔生物吟唱詩歌。另外,美國的Julian Crouch曾憑知名音樂劇《搖滾芭比》榮獲東尼獎提名最佳場景設計,是世界知名藝術工作者,將與曾和JAY Z、碧昂絲等巨星同台的Saskia Lane聯手帶來《鳥之心》。荷蘭TAMTAM物件劇團則把生鏽的鋸子變作海洋、楓樹子成了輕柔的鳥、將工作手套化為無盡沼澤,無論多渺小的個人都有專屬故事的《生鏽的鐵釘和其他英雄》。
國內則邀請柏林恩斯特布希戲劇學院當代偶戲表演碩士、以逐格動畫、行為表演、參與式藝術和遊戲劇場為主創的溫思妮,和她的義大利好友阿強聯手演出《永動機》,把人放進塑膠瓶裡;專攻舞台設計、興趣是收藏玩具與文字創作的吳修和,則與擅長詩影的葉覓覓合作,把整座城市搬上桌的《憂傷動物園》;北藝大校友方意如、顧軒、曹瑜睽違十年之後再度合作《家家酒》,三個魯蛇共寫家庭記錄故事。另外,芳療師吳佩宜搭配入圍金鐘迷你劇集女主配角余佩真的《Ma ma ma》、傳統創新兼顧的栢優座改編曹操經典故事《華容無道》、 柯德峰和金光布袋戲第二代傳人蔡易衛則將人當偶演出《無標題日常》。
移地變形或換人 未來有各種可能
近年「小戲節」似乎成為某種觀演關係演出的代名詞,全台各地都有強調導覽與演出並行的戲劇節,甚至名字相近、導覽路徑也雷同,「大稻埕之前有個串聯傳統戲曲的小戲節,走的路徑幾乎跟我們一樣,但我實際參與發現內容還是有差;他們注重在導覽這塊,導覽時間將近四十分鐘,跟我們呈現截然不同的體驗。」石佩玉認為各有特色是好現象,或許未來小戲節概念也能變形移植到其他鄉鎮,「其實像花蓮與高雄都有詢問過我們移植小戲節的事,但我始終沒想出到底該連結在地或直接空降,過程有點複雜,所以近期應該不會發生。」
作為雙年展第一屆,石佩玉希望充足準備時間能讓小戲節走得更遠,或許自己未來會卸下策展人身分、換人試試看,「換個策展人,應該能接觸到更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石佩玉也希望能把小戲節帶進學校,分享多年主辦戲劇節的藝術行政、場館溝通及技術支援經驗,也將嘗試更多一對一行銷售票等接觸觀眾的可能,「這次幾乎宣傳訊息都在網路上,想說能不能光憑網路就把票賣光?也算是讓小戲節回歸『小』的嘗試,結果竟然賣出六成。或許未來能嘗試更多為觀眾客製服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