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是穆勒的詩,舒伯特的旋律,隨著時空的移轉,歌者時而為觀者,時而化為劇中人物,踽踽獨行。(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多媒體劇場 重新走一趟《冬之旅》

作曲家詹德大膽改寫 男高音博斯崔吉精緻詮釋

舒伯特所譜寫的藝術連篇歌曲《冬之旅》是西方古典樂壇的經典之作,在廿世紀末時,德國作曲家漢斯.詹德大膽改寫融入當代音樂,以表現主義的手法,用各種聲音暗示每一首歌詞的意境;此次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孤絕的詠歌—冬之旅》,由男高音博斯崔吉詮釋,導演妮夏.瓊斯以黑白影像表現冬天萬物休眠的寂寥風景,重新詮釋舒伯特晚年的孤寂與流星般快速燃燒殆盡的生命旅程。

舒伯特所譜寫的藝術連篇歌曲《冬之旅》是西方古典樂壇的經典之作,在廿世紀末時,德國作曲家漢斯.詹德大膽改寫融入當代音樂,以表現主義的手法,用各種聲音暗示每一首歌詞的意境;此次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孤絕的詠歌—冬之旅》,由男高音博斯崔吉詮釋,導演妮夏.瓊斯以黑白影像表現冬天萬物休眠的寂寥風景,重新詮釋舒伯特晚年的孤寂與流星般快速燃燒殆盡的生命旅程。

2016歌劇院開幕季

多媒體音樂劇場《孤絕的詠歌—冬之旅》

11/4~5  19:30

11/6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INFO  04-22511777

一八二七年,舒伯特正飽受病痛與好友分離之苦,此時譜出了連篇歌曲《冬之旅》(1827),次年年底,即離開人世。經過德國著名聲樂家費雪狄斯考在廿世紀中葉不斷地推廣,這部偉大的作品才廣為人知,他亦為這部作品留下不少經典的詮釋。內容描述遭遇愛情挫折的年輕人,想以自我放逐來了結此生,但是流浪讓他學會品嚐孤獨,學會與自己對話,是表現內在獨白的獨角戲。

這部充滿抑鬱浪漫主義的連篇歌曲,取自德國詩人穆勒的詩,全套有廿四首藝術歌曲,前部是描述主人翁開始流浪他鄉的孤獨,後部是描述主人翁對愛情憧憬的破滅,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發展重要的里程碑。在其問世的一百六十六年後,德國當代作曲家漢斯.詹德(Hans Zender)以前瞻性的做法,大膽地改寫(1993),融入當代音樂,相信這是害羞、內向的舒伯特從來沒有想過的。

揉入現代音樂元素  開展當代《冬之旅》

詹德將這部寫給男中音與鋼琴的連篇歌曲,改寫給男高音與小型管絃樂團,融入當代音樂的聲響,完成這部管絃幻想曲。亦以表現主義的手法,用各種聲音暗示每一首歌詞的意境,如手風琴的獨奏奏出了旅人的滄桑與孤獨,口風琴的反覆音型代表旅人躊躇不前,第十二首《孤獨》Eisemkeit中木頭的擊聲,是旅人孤獨寂寥的心境,也呼應了作品一開始旅人沉重的步伐,而這步伐的聲音也走進了第十三首《郵車》Die Post裡的城鎮,郵差的郵號聲隨之響起,法國號與小號的吹奏讓在場人士如臨現場,走入這部作品奇幻而美麗的意境。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是將歐洲音樂的歌曲帶往藝術境界的領航者,亦突破樂器伴奏只為人聲而生的概念,讓伴奏自人聲中解脫,模擬歌詞的意境,達到以詩入樂的目的。然而藝術歌曲發展將近兩百年來,不僅在作曲手法與伴奏樂器上持續演進,今日多媒體與劇場理論的運用,也讓純音樂的演出走向綜合藝術的呈現,詹德就是其中的翹楚。他不僅運用現代音樂的元素揉合舒伯特的原作,更運用劇場理論,將整部作品視為旅程,一開始旅人的腳步聲從遠方傳來,樂曲終了腳步聲也慢慢離去,將旅人的心路歷程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第十一首《春之夢》Fruhlingstraum,以念白的方式喃喃自語:「莫非在嘲弄這個冬天裡看見鮮花的做夢者?」其傷感與甜美的旋律瞬間形成對比,同樣是穆勒的詩,舒伯特的旋律,隨著時空的移轉,歌者時而為觀者,時而化為劇中人物,踽踽獨行。

精緻影像呈現  重詮詩意孤寂生命

這次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搬演的是英國巴比肯音樂節(二○一六年五月)演出的版本《孤絕的詠歌》The Dark Mirror,請來目前在德國藝術歌曲領域當紅的英國聲樂家博斯崔吉(Ian Bostridge)。他演唱這部作品已經不下一百場,其唱片錄音的成就直追費雪狄斯考,對《冬之旅》詩義有精闢見解的他,亦能完美地詮釋此作,同時完成著作《舒伯特的冬之旅:一種迷戀的剖析》,獲得英國《經濟學人》的肯定。導演與影像設計為英國目前當紅的妮夏.瓊斯(Netia Jones),她以黑白影像表現冬天萬物休眠的寂寥風景,歌者也化身為旅人以黑白入境,重新詮釋舒伯特晚年的孤寂與流星般快速燃燒殆盡的生命旅程。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博斯崔吉  從學者到聲樂家的奇幻旅程

英國《留聲機雜誌》如此評論博斯崔吉所演唱的舒伯特:「他以獨到的見解及纖細敏銳的詮釋,為舒伯特的名作留下『令人難以忘懷的演出』。」歌聲充滿詩意的博斯崔吉,事實上是一位政治史學者,在劍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最後在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也是西敏寺學校的皇后學者(Queen’s Scholar),著有《一六五○至一七五○年女巫與變形》Witchcraft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c. 1650–1750。他曾於牛津大學教授政治理論與十八世紀英國史,但在廿七歲(1993)時離開學術領域,毅然投入他最喜愛的音樂。

在威格摩音樂廳初試啼聲後,博斯崔吉立即受到矚目,隔年在同個地方完成第一場獨唱會,亦展開國際演唱生涯。翻開其曲目,其所擅長的多是與文學有關的音樂作品,如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布列頓歌劇《魂斷威尼斯》主人翁艾森巴赫(2007)等,他演唱的舒伯特《鱒魚》曾被電影《福爾摩斯》(2011)選為劇中配樂。廿年的演唱生涯,博斯崔吉以憂鬱的外型、文學氣息與精闢的演唱,成為當今演唱德奧與英國音樂的最佳人選,世界重要的音樂廳都有其身影,唱片曾獲得美國「葛萊美獎」十四次提名及大獎,英國《留聲機》雜誌大獎、日本錄音學院獎、法國「金叉獎」、德國「古典回聲獎」等肯定。(賴家鑫)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