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遊生活》結合多種展演形式,過程中觀眾可自由遊走、移動,與表演者同享「精神遊蕩者」的自由與孤獨。(郭書豪 攝 再拒劇團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移動,或不移動的風景 再拒劇團「公寓聯展」

今年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以「位移之城」為主題,邀請五組創作者,跨出公寓,遊走不同的空間,探索人與城市的關係。五組演出為黃緣文的《Re:信》、黃思農的《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十一位各領域創作者參與的《神遊生活》、陳仕瑛的《孩子》與張居米的《從心設定》。不一樣的觀演形式與距離,唯有親身參與,才能體驗創作者提供的非常規劇場風景。

今年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以「位移之城」為主題,邀請五組創作者,跨出公寓,遊走不同的空間,探索人與城市的關係。五組演出為黃緣文的《Re:信》、黃思農的《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十一位各領域創作者參與的《神遊生活》、陳仕瑛的《孩子》與張居米的《從心設定》。不一樣的觀演形式與距離,唯有親身參與,才能體驗創作者提供的非常規劇場風景。

再拒劇團 第五屆公寓聯展—位移之城

4/8~5/1 新北市再拒公寓、台北梗劇場等地

INFO  against-again.blogspot.tw/

非制式表演場域,不再是劇場的替代選項,而是創作者實驗不同觀演關係的美學判斷。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始於二○○七年,以劇團現址為基地,提出「微型劇場」概念,嘗試極近的觀演形式;二○○九年討論「家」與「居」的情感認同;二○一一年以日常物件出發,大量物件填滿空間,提出對生活秩序的觀察報告;二○一三年則立下「公寓創作守則」,以規則統整元素。今年命名「位移之城」,來自「移動(以及不)」的行動樣態,選擇打開門,跨出再拒公寓,擴大展演規模,邀集五組創作者,共同探討人與城市居所的關係。

從再拒公寓出發  探索人與城市的關係

策展人王詩琪表示,「公寓聯展」就是在小小的日常空間做些小小的,不常發生的實驗作品,挑戰創作者的發想。「當我們試圖整理新的角度與當下對話,回顧從前,觀察日常,科技發展、城市擴建、全球化等種種被命名賦予的效應作用下,對於距離的感知分分秒秒不停地刷新更快、更迅速的度量標準,現代的心理狀態因此而更加貼近嗎?還是而是進入更離散、分化的個人並存?行動反映的生活模式與心理狀態,在巨幅環境變遷下,個人如何因應自處,又彼此映照出如何的氛圍樣態?」

導演黃緣文的《Re:信》在再拒公寓上演。再拒公寓一路伴隨劇團的成長與變動,更是多屆「公寓聯展」的發生所在,黃緣文將於此發生的種種甜蜜、爭執事件為素材,以《Re:信》寫一封給公寓與創作路上一起前行的夥伴們的私信。黃緣文說,演出取材過去自己與團員的書信往來,呈現個人和群體關係的衝突,直視夢想與現實、生活與創作的難題,呼應人與城市的孤寂無力感。

行走之中  感受城市聲景與遊蕩之人

身兼聲音創作者的導演黃思農作品《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則是透過反覆實地走演,規劃一趟個人的行走路徑。觀眾透過行走及聆聽,在獨自步行的過程當中,逐步勾勒出事件的輪廓。黃思農刻意放大聽覺感官,將聲音文本與眼前所見風景錯置與對話,就像兩個平行時空。黃思農認為,在快速變換的城市街景中,記憶總是徒勞,日常成為一個反覆「消逝」的行動。

《神遊生活》由十一位各領域的創作者共同參與,以班雅明的「漫遊者」為發想,關注城市遷徙遊蕩、更換身分的快速流變性。演出位於「酸臭之屋」,是一間實際位於中和的房子,亦指生活於其中,自稱「酸民」的創作者們。《神遊生活》結合多種展演形式,過程中觀眾可自由遊走、移動,與表演者同享「精神遊蕩者」的自由與孤獨。

旅程中追溯存在痕跡  去劇情的角色介入

導演陳仕瑛的《孩子》以「無緣死」為題,該詞源自日本媒體報導,意指「一個人孤獨死去,無人送終的狀況」。「如何定義一個人的存在?如何記憶?」陳仕瑛表示,這將是一趟試圖從物質、空間追溯存在痕跡的過程,重新賦予消逝的身分與溫度。演出過程將包含一趟約五小時的長途旅行,未知終點的旅程一如命運無從設定的暗喻,隨著路程行進,觀眾方知目的所在。

《從心設定》則在「梗劇場」發生,編導張居米嘗試將劇本的情節拔除,只留存空間、角色及角色的背景,觀眾視角將不受「劇情」影響,完成一場可能完全沒有演出的演出。張居米說,他用「心靈成長課程」包覆角色的過去,觀眾可以只是學員好好地上一場課程,也可以在人性的縫隙之間介入更多秘密,並藉此探討現代人「虛擬」與「真實」的曖昧關係。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微型劇場的反量化美學

從咖啡館到美術館,從旅館到民宅,從移動的公車到行走的路上,無處不是演出的舞台。「微型劇場」成為近年國內表演藝術的另類趨勢,除了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另外像是河床劇團的「開房間」計畫、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山東野表演坊的「夜遊」,三缺一劇團「海港山城藝術節」等,雖各有不同的美學脈絡與創作觀點,卻不約而同訴求比小劇場更小的近距離觀演經驗。劇場本來就是無法複製的藝術,微型劇場追求「限時」、「限地」、「限量」的反向操作,實為對藝術創作追求量化、產業化的生態反動。(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