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葉孟芸(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芝加哥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

葉孟芸 迎向屬於擊樂的開放年代

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裡的兩位「台灣之光」之一——打擊樂首席葉孟芸,將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在「鼓.舞」音樂會中演出珍妮佛.席格東的《擊樂協奏曲》。個性爽朗的她,不管是生涯的選擇或工作的態度,都展現了俐落乾脆、實事求是的行事風格。訪談中她不斷強調:「你必須要反應快!」這大概也是她給新一代打擊樂家的提醒,現在的打擊樂家要面對作曲家各式各樣的突發奇想,對演奏者而言,真正的關鍵,就在於保持開放心胸。

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裡的兩位「台灣之光」之一——打擊樂首席葉孟芸,將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在「鼓.舞」音樂會中演出珍妮佛.席格東的《擊樂協奏曲》。個性爽朗的她,不管是生涯的選擇或工作的態度,都展現了俐落乾脆、實事求是的行事風格。訪談中她不斷強調:「你必須要反應快!」這大概也是她給新一代打擊樂家的提醒,現在的打擊樂家要面對作曲家各式各樣的突發奇想,對演奏者而言,真正的關鍵,就在於保持開放心胸。

NSO愛樂臺灣「鼓.舞」

11/11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當代美國作曲家珍妮佛.席格東(Jennifer Higdon)曾說:「對於廿世紀的管絃樂團而言,沒有別的樂器聲部像打擊樂有如此突破發展。對於音樂本身與演奏者來說,都更有存在感,也更有挑戰性。」(註1)的確,在我們印象中的交響樂「傳統」,打擊聲部常常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各人占據一方,盡責地守護著自己被指派的小角落。但隨著人們(無論是作曲家、演奏者或樂迷聽眾)對於聲音的想像日漸多樣,這些埋頭苦幹的打擊樂家也開始必須試著摸索愈來愈多的演奏方式,成就舞台上各式各樣的新穎聲響,甚至從角落走到台前,成為協奏曲的主角。

曾在二○一三年與今年初與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二度訪台的台裔打擊樂家葉孟芸,下個月將首度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帶來珍妮佛.席格東的《擊樂協奏曲》Percussion Concerto。儘管手中撥弄敲奏的,是近一世紀來如席格東所言「最具突破發展」的樂器類別,葉孟芸的音樂生涯,卻是所有(曾)學音樂的小孩都毫不陌生的故事。四歲時被媽媽帶著,陪三歲的弟弟去上鋼琴課:「我當時覺得很好玩,就吵著也要學。」之後進了敦化國小應屆音樂班,直到全家移民加拿大才中斷。中學時期,又開始和當地鋼琴名師上個別課。後來回想起來,當初「學鋼琴很好玩」只是美好的童年回憶。「我喜歡彈鋼琴,因為彈鋼琴讓我很有成就感,但對我來說並不是件好玩的事。誰會開開心心地說『耶!今天又要練琴六小時』?我還寧願出去和朋友玩。」葉孟芸說。

曲折進退  終於走上打擊之路

然而,正如同許多音樂家所經歷的,所謂「我還寧願和朋友出去玩」的苦差事,終究成了葉孟芸人生的一部分。準備上大學時,也許是顧慮到市場已飽和,葉孟芸追隨多年的鋼琴老師極力勸退學生選擇音樂科系,葉孟芸也因此進入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商學院就讀。還沒讀多久,她就深深想念起彈鋼琴的時光。「現在回想,老師應該是把這當作一個測試吧,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真的很想學音樂。」葉孟芸說。依照加拿大的大學學制,所有學生無論學院科系,都要修讀同樣的基礎科目(如英文、數學),進入特定系所後,以音樂系為例,則可再選擇室內樂、樂理等科目,以及自己的主修樂器。葉孟芸的鋼琴老師也在這所大學任教,所以葉孟芸順利地轉到音樂系鋼琴組,繼續和老師學習。

轉到音樂系後,葉孟芸開始修打擊樂的課。「我高中時也有學過,只不過那時是被分配的,覺得好玩就去打了,不是真正的上課。」她說。然而,分了神去學打擊,卻讓鋼琴老師有所不滿:「我鋼琴老師覺得我練琴的時間變少了,他說我要是想好好學鋼琴,就只能放棄打擊,不然專心學打擊就好了,他不能繼續收我這個學生。我當時和他學了六、七年的琴,感覺也差不多夠了,於是我就轉成打擊樂主修。」

正式成為「打擊樂者」的葉孟芸,並未就此對音樂懷抱起遠大且浪漫的美夢,反而實事求是地規畫起自己未來道路。取得學士學位後,她繼續來到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在阿貝爾(Alan Abel)門下攻讀。接著,她為自己設下「卅歲」的停損點,「要是卅歲時不能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我就放棄打擊樂。我不想要什麼都沒努力過就放棄,但我也不想賺那微薄的薪水,只為了打擊樂。那樣的話倒不如再去讀個商學學位,找商業領域的工作。」幸運的是,葉孟芸順利進入聖地牙哥交響樂團(San Diego Symphony Orchestra)擔任打擊樂首席(2004-2007),待了三年後又考進芝加哥交響樂團,同樣擔任首席至今。

這般實事求是的俐落乾脆,也反映在葉孟芸的樂團經驗上。不同於平均年齡廿來歲、年輕、充滿活力與可塑性的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芝加哥交響樂團是完全不同的層級,有著深厚且自成一格的傳統。葉孟芸解釋道:「芝加哥交響樂團有一套自己做事的方法,你得去習慣它。我在這裡十年了,回想當年剛來時不知道,不適應,所以必須要學得很快,讓自己快快進入狀況,融入這個傳統。」

要反應快能接招  實現作曲家的突發奇想

「你必須要反應快」──在訪談中,葉孟芸不斷提到這句話,大概也是她給新一代打擊樂家的提醒。在技藝之外,現在的打擊樂家要面對作曲家各式各樣的突發奇想。對於演奏者而言,真正的關鍵在於保持開放心胸。接受訪問的前幾天,葉孟芸才結束一場作曲家卡特琳.楊(Catherine Young)的新作首演。照著作曲家要求,她得操作許多電子蟲(electric bugs),像是毛毛蟲或是蜜蜂,把它們放在鈸上發出聲音等。聽來令人匪夷所思,但「作曲家寫出他們心中想像的聲音,我們作為演奏者的任務,就是很快地搞清楚他們想幹什麼,直接照著做,替他們實現這些聲音。」葉孟芸強調。而演奏當代作品,還有一個好處,不須跑圖書館查文獻,以各種史料支撐詮釋細節,也不需要模擬前輩的聲音處理,可以直接一通電話和作曲家接上線,了解作曲家最直接、最真實的想法。

與「電子蟲」相比,珍妮佛.席格東這首被《印第安納波利斯星報》Indianapolis Star稱之為「技巧展示(technical showcase)」(註2)的《擊樂協奏曲》,對葉孟芸而言,可說是相對單純許多。當初,席格東受費城管絃樂團(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與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Indian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委託,為打擊樂家柯林.卡瑞( Colin Currie)創作了這首曲子。協奏曲以柯林.卡瑞最喜愛的馬林巴木琴(Marimba)開場,在靜謐的獨奏樂音中加入擊樂聲部的仿擬唱和,直到樂團進入這兩者的對話間。依席格東所言:「這首曲子聚焦在獨奏者與樂團間的對話,特別是樂團的渾厚支撐,但也有許多時候,就讓獨奏者與擊樂聲部單獨唱和,沒有樂團。」樂團、獨奏者、擊樂聲部間的三角關係,成為《擊樂交響曲》的特色之一。

從樂團後方各思其職  到走向台前獨當一面

那麼對獨奏者來說,最大的技術挑戰又是什麼呢?「最麻煩的是走位,」葉孟芸說,「而且我是個女生,還要穿著三吋高跟鞋在台上走來走去。」連帶的困難,在於每樣樂器該如何擺放。不同於其他聲部,打擊樂涵蓋多樣樂器,每個音符都要用一個樂器來表示,它們究竟該如何配置?這些都是因人而異,沒有前例可循。「像《擊樂協奏曲》這首曲子是特別為柯林.卡瑞創作的,但他比我高多了,所以他的配置走位我一定不能用,除了身高之外,我們還要考慮走路方式,習慣那隻腳先移動,看譜是習慣從左邊還是從右邊看,這些身材限制加上個人習慣等小細節,都影響了每個獨奏家處理配置、走位的方式。」葉孟芸解釋。

從樂團後方眾人各司其職,到台前獨當一面,葉孟芸總是勇於接下任務、俐落完成任務。至於在任務之外呢?「有時想打爵士鼓,Big band時期的,但反正沒機會,只能在家裡用聽的囉!」葉孟芸爽朗地說,一如話語間的俐落乾脆。

註:

1. Jennifer Higdon, Program Notes: Percussion Concerto,見www.jenniferhigdon.com/pdf/program-notes/Percussion-Concerto-orch.pdf

2. 引自作曲家個人官網jenniferhigdon.com/orchestralreviews.html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生於台灣台北,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演奏學士,並在費城天普大學的阿貝爾門下攻讀,取得音樂演奏碩士學位。

  • 2004至2007年曾任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2007年成為芝加哥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

◎ 曾與多個樂團合作,包括芝加哥交響樂團、墨西哥國家交響樂團、芝加哥小交響樂團及伊利諾州愛樂樂團等。也是芝加哥WFMT電台節目「列汶錄音室直播」的演出來賓,並常與芝加哥交響樂團MusicNOW及其他室內樂團演出。

◎ 於美國國家青年管絃樂團、亞斯本音樂節、太平洋音樂節與救世谷打擊研討會擔任指導老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