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歌曲集》與《莫札特:女高音作品集—為韋伯姐妹而作》這兩張聲樂唱片,正巧都展現了「歸納歷史,展望未來」的特質,演唱家推出了充滿主題概念的專輯,在廿一世紀集結了創作者當年的心靈意志,讓欣賞者得以建立歷史綜觀,在聆聽時能更加具有時空交錯的感動。
歲末年終,展望新年。人類的文化歷史就是這樣一步步地銜接更迭,無論您從哪個斷代闖進來,無論您是創作者、評論者、或是欣賞者,都不可能遺世獨立,沒有任何的文化連結而能成就一家之言。
這兩張聲樂唱片,正巧都展現了「歸納歷史,展望未來」的特質,演唱家推出了充滿主題概念的專輯,在廿一世紀集結了創作者當年的心靈意志,讓欣賞者得以建立歷史綜觀,在聆聽時能更加具有時空交錯的感動。
重新發現莎士比亞的巨大喜悅
先聽英國男高音博斯崔吉(Ian Bostridge)這張《莎士比亞歌曲集》Shakespeare Songs,這是他向同鄉逝世四百周年致敬,以牛津大學歷史博士的專業素養,蒐羅了廿九首以莎士比亞詩句為歌詞,集四百年歷史於一片。博斯崔吉表示:「從我開始表演,莎士比亞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布列頓的《仲夏夜之夢》和艾德斯的《暴風雨》是我歌手的里程碑。」
收錄有莎士比亞同代作曲家的譜曲,如強森(Robert Johnson,1583-1633)與莫雷(Thomas Morley,1558-1602),在莎士比亞於環球劇院演出時寫了不少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拜爾德(William Byrd,1540-1623)也留下幾首。 海頓、舒伯特、普朗克、斯特拉溫斯基亦寫過莎士比亞歌曲。近代作曲家如布列頓、提佩特(Michael Tippett,1905-1998)也入列,芬濟(Gerald Finzi,1901-1956)的《讓我們獻上花環》更是不可錯過,其中 《第十二夜》的名句「快來吧,死神」則收有芬濟、奎爾特(Roger Quilter,1877-1953)、康果爾德三位不同作曲家的迥異三作。
整張專輯由指揮大師帕帕諾(Antonio Pappano)擔任鋼琴伴奏, 年過半百的博斯崔吉表示:「重新發現這些運用莎士比亞無與倫比文字的音樂,是一種巨大的喜悅。」
見證莫札特與韋伯四金釵的情誼
上張《莎士比亞歌曲集》是男高音自選的來自同一詞人的歌曲,那麼接著這張《莫札特:女高音作品集—為韋伯姐妹而作》,則是女高音自選來自同一曲人的作品。
來自法國的女高音莎賓.黛薇兒(Sabine Devieilhe)生於一九八五年,她是二○一三年法國「音樂之光」獎的年度演唱家獎得主,也是當今法國最受矚目的新生代女高音,這是她的第二張專輯,從莫札特的角度素描了韋伯四姊妹。黛薇兒靈活且極具魔力的聲音詮釋,無論音樂性或緻膩表情細節,十分耐聽。
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以《魔彈射手》復興了德國歌劇時,其實他的父親Franz Anton von Weber(1734-1812)也是作曲家,而他的伯父 Franz Fridolin Weber(1733-1779)一家的音樂素養亦不遑多讓,四位女兒(韋伯的堂姐)都是女高音:大姐約瑟芬(Josepha,1758-1819)是古典時期著名女高音,也是第一位在莫札特歌劇《魔笛》演唱「夜后」的人;二姐阿羅西亞(Aloysia,1760-1839)知名度最高,在維也納歌劇院演唱長達廿年,當年十七歲的她曾讓廿一歲的莫札特神魂顛倒。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莫札特轉往跟三妹康絲坦茲(Constanze,1762-1842)交往,並於一七八二年結婚 。小妹蘇菲(Sophie,1763-1846)也是職業女高音,但表現並不如大姐、二姐。
莫札特常在韋伯家鬼混,因此替四姐妹寫過不少聲樂曲,包括為二姐所寫的《提撒力的人民—……永恆的神祇,我不求……》,為情人康斯坦茲在薩爾茲堡擔任首演女高音的《C小調彌撒》,還有由大姐首演的夜后〈復仇的地獄,在我心中燃燒〉。聽著聽著,我們也用耳朵見證莫札特與韋伯四大金釵的情誼。